【篇一:种豆南山下】
小时候,我对鲜艳的色彩非常感兴趣,夕阳的余晖、芬芳的小草、妈妈衣服上的纽扣……凡是有色彩的东西,都深深打动着我。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一来,绿意盎然的小苗从土壤深处跳脱出来,开始了它的奇妙的生命之旅。时光曼妙,万紫千红的色彩在春风荡漾的生命之旅中,不久就抵达热烈奔放的夏天。夏天,颜料盒似乎被哪个小孩儿不小心打翻了,山川河流,楼房瓦舍,阡陌原野,到处色彩缤纷,鲜艳欲滴。树上的鸟叫、花蕊上的蝶舞、小溪间的蛙鸣,田野里的花香,在湛蓝的天空下流光溢彩。到了秋天,浓抹重彩的油画就变成了线条分明的中国画。冬天,一切生命回归本色,连雪地上的脚印,树枝上的鸟窝,都变得内敛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一个绿色的长廊。那个长廊里挂满了画。画上的斑斓色彩深深地迷住了我,让我瞬间浮想联翩。陷入遐思。那一刻,我分明感觉到,生命的安详,在于有美好的事物相伴。徜徉在长廊里,我一下子变得幸福一起来,这让我更加明白自己与色彩的不解之缘,是一段奇遇,是我今生应该好好珍惜的。
停留在一幅画旁,歪着脑袋的我,完全忘了自己,也忘了周围的一切。
“嘿,小姑娘,你也喜欢画吗?”一位语气温而又漂亮的女老师向我走了过来。
“嗯。是的。这些画实在太美了!”
“你会画画吗?”
“呃……会一点儿,但画不好!我从小喜欢鲜艳的色彩。我所有裙子和鞋子的颜色都是我亲自画上去的。”
“既然你对绘画这么感兴趣,那我来给你讲讲你面前这幅画的大体结构和寓意吧!”没等我说话,她就开始讲起来,“这个桌子一看就是檀木的——你看,桌子上的这个紫色的毯子,有些旧了,但颜色却并没有脱落,质地也很厚实。——你看,毯子上的这盘豆腐,豆腐上这绿油油的葱花,再看这翠绿的花瓶,这花瓶里的桂花,呵,仔细闻一闻,好像真的有豆腐葱花和桂花的清香呢。
”这正是季节与食物交融在一起的生命交响曲啊。
”种豆南山下,霜封老荚鲜。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色比土酥净,香逾后髓坚。味之有余美,五食勿与传。
“这里所讲的,是一粒豆子,种在了南山的一角,饱经风霜,依旧萌芽绽放。豆子就代表着希望,这幅画的寓意是希望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开开心心的,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也要拥有自信,充满希望。”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后,我更加喜欢绘画了。原来绘画不只是五彩缤纷的颜色在纸上飞扬,还承载着个人的梦想和希望。
在这之后,我学习了一年的美术,有了一些美术基础。我在衣服上画,帽子上画,鞋子上画,在树叶上画,还在妈妈的手心里画,我的眼神和每一天的行动轨迹,都与色彩有关。慢慢地,我长大了,我对色彩的渴望和追求,也变得越加强烈了。
之前画画,可以说是出于一种好奇心,并不是我自觉想要画,现在,色彩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绘画也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成了一个有梦的人,我对梦的追求,完成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蜕变,我的生活变得有了意味,生命也更加地欢乐。
自我的追求,使我的技艺有了长足长进,现在,我可以随心所欲地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了。
姑姑跟我一样有着绘画的爱好,不过姑姑爱画古风人物,我更喜欢一些动漫人物,不过这并不影响姑姑来辅导我绘画。后来我遇到了丛老师,丛老师是作家,也是画家,丛老师擅长人物画,我们有着非常多的共同语言。绘画,给我开启了一扇大门。在大门里,无限的美好,等着我。
我主攻人物画。我的绘画,经历了从奇形怪状的人脸到有型的人脸的质的飞越,来源于色彩的召唤以及一个追梦女孩的自觉。
有了自觉,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一切,也都开始慢慢变得美好起来。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有自己愿意去做的事情才能把它做好。
有一天,我画了一幅我觉得很好的画,画中呢,是黑色的天,地上有一个小男孩在摘天上的星星,他旁边有一筐星星,已经失去了光芒,而天上那唯一一颗他够不到的星星,反而格外的耀眼。这时这个小男孩已经满身伤痕了,但他依旧不放弃。这幅画我想表达的是:摘不到的星星是最亮的。而讽刺人们的是,有些对你很好的人你不懂的珍惜,你知道自己得不到的人反而去努力想要得到他,你宁可为了他去接受一切伤害,也不回头去看看那些真正对你好的人。而你得到之后又不会去珍惜,等到真正失去后你才懂得去珍惜,这时候就已经晚了。得不到的就更加爱,太容易来的就不珍惜。这是人们的通病,难道不是吗?
我画的这幅画得到很多人的青睐,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越努力越幸运,我知道,所有种下的梦,都会生根发芽,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
决心做一件事,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把它做好。我热爱色彩,就用色彩装饰我的生活。我的画全是彩色的,彩色代表着希望,很多种色彩搭配在一起就给人一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对绘画的自觉心,让我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让我的生命洒脱而自在。
【篇二:走进陶渊明作文】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
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
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
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
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清廉正直,他的才情、他的洒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可敬!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