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相关作文

【篇一:永远的绝响】

凛冽的北风呼啸着拍打窗户,雨点淅淅沥沥,飘忽不定地进入窗内,洒在了我的桌前。

趴在桌上,还未定神,就恍惚记起今日上课老师所为我们介绍的魏晋南北朝——一个真正的乱世,而我心口堵着的,却是敬佩、无奈与惋惜。因为在这样一个黑暗的时代,却出现了一批名副其实的英雄,播扬过一种烈烈洋洋的生命意志,可当英雄逝去以后,人民又利用种种手段策反,谋害,反而成为了时代的主题。

而嵇康和阮籍,就是不得不被提到的当代的英雄。

阮籍,字嗣宗,性颇狂傲不羁,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之子。阮籍少时常有济世之志,但在看清现实的无奈和生命的无常之后,便以隐逸为旨趣,每日以酒为嗜。

阮籍在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以保全身。史传司马昭欲篡权夺位,需大臣书写一封劝谏魏帝自行退位的谏书。大臣们深知这是件对魏不义的事,便将其推给了阮籍。阮籍也知此文不好写,无奈之下便整日饮酒,不管他事。临到用时,司马昭差人去取文,却发现阮籍已是酩酊大醉,正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使者大急,叫醒阮籍索文。阮籍醉眼惺忪,取出纸笔,临场发挥,借着几分醉意将《为郑冲劝晋王笺》一气呵成,文辞清正,令使者叹为观止,阮籍醉酒成文的故事也由此传开。阮籍爱酒,更善醉酒。因为“醉酒”是他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自保的一种工具,也许“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便是这般明明一身才华却又无处施展抱负的无奈的阮籍吧。

生活中的阮籍,却是放浪不羁爱自由。他不受制于人际关系的重负,扯断了如此多的世俗经纬而只取本义。他只是“玩”了一下,便留了一个官衙敞达的东平在身后,这让多少其他的在他身后欺诈百姓的官员无地自容?他只是经过了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却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女子泪雨滂沱,只为青春与美丽,哭得淋漓尽致。

而在这看似荒诞的行为背后,阮籍又可否尝遍世间最无法言语却又最折磨人的孤独?答案是肯定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是一个个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的夜晚,傲然于物的背后的阮籍明显写满了孤独。清冷的月光透过薄薄的窗纱射进室中,清风徐拂,孤雁嘶鸣,只有阮籍自己那幽愤的琴声伟传进耳膜。一切都是那么的寂静,月下独自踯躅着,品味着孤独的滋味。这个世界太乱了,或许只有孤独才可以将阮籍的灵魂拯救吧!

所幸运的是,阮籍遇见了他一生的挚友——嵇康。让阮籍在这茫茫的黑夜里,寻获了明亮了他一生的光芒。

与阮籍所不同的是,嵇康更加明确透彻,谱写出来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明亮。他重情重义,友情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他却太看重朋友,因此以一次次的绝交,来论定朋友的含义,也许是他不懂:“握不住的沙,扬掉也罢。”

他厌恶官场,却也不像五柳先生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不“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自己的小家利益,他,留在了官场。他在政治斗争中有明确的态度——倾向于皇室,对于司马氏采取不合作的姿态,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吕、嵇。当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嵇康,愿以康为师,司马昭不许。临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广陵散》一曲,从容赴死。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嵇康坐在琴前,对三千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弹一遍《广陵散》。过去袁孝尼他们多次要学,都被我拒绝。《广陵散》于今绝矣!”刑场上一片寂静,神秘的琴声铺天盖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弹毕,从容赴死。

而《广陵散》之所以能成为绝响,嵇康、阮籍他们能成为我们永远绕不开的一座座高碑,我想,是因为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作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而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

阮籍与嵇康也许是魏晋时期大千有识之士的一个缩影,他们也许是以悲剧的收场结束人生。但他们勇于开拓、放浪形骸的精神不正是当代中国所缺失的吗?永远的绝响,却永不会成为绝响,人们需要它,在心中弹唱。

【篇二:我心中的刘禅】

《三国演义》和一些影视作品中,刘禅一直都是作为一个昏君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他碌碌无为、平庸无能,这种观念持续了几百年。其实历史上的刘禅并非真的扶不起,这顶帽子也可以被摘去了。

刘备去世后,刘禅登基称帝,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国力日渐强盛。诸葛亮、蒋琬等贤臣相继去世后蜀国国力日衰,后来魏国大举进攻蜀国,刘禅不战而降。他和降臣被迫迁往洛阳,被封安乐公,我们会说刘禅胆小懦弱,但刘禅前后在位共41年,是三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蜀国投降后,魏军也并未进行杀伐,蜀国百姓依旧安居乐业,所以不战而降,应是刘禅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刘禅不仅不昏庸,还很有智慧。《三国志》中刘备在遗诏中告诉刘禅:“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意思是丞相赞叹你的智慧度量不一般,这是我没想到的,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也没有什么担忧的了。你更应该勉励自己从而做得更好。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以陈寿的治史原则,断然不会无端溢美;以诸葛亮的人品学识,也不会轻易阿谀。由此看来,刘禅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昏庸。

《魏略》中也有记载,魏国大将军曹爽死后,夏侯霸畏于司马氏父子,走投无路之下逃往蜀国,刘禅亲自出城迎接,为了消除两家过往的恩怨,刘禅一脸真诚地说,“卿父遇害于行间耳,非吾先人之手刃也”,一句话便使昔日仇敌成为自己部下,可见刘禅有多么智慧了。

至于我们所熟知的“乐不思蜀”的典故,《汉晋春秋》是这样说的:一天司马昭宴请蜀国降臣,并安排了四面蜀歌。唱蜀地的歌曲,跳蜀地的舞蹈,蜀国群臣看到此情此景,思乡之情难以抵挡,满座重闻皆掩泣。唯独刘禅在那儿神情自若,不悲不忧。司马昭很是好奇,便问安乐公思蜀否?刘禅淡淡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司马昭和魏国大臣们都笑起来,说诸葛亮在世,都不一定能辅佐好,更何况是姜维呢?我们后人也会笑他傻,听到故乡的乐曲,竟一点儿也不悲伤,着实是一位昏君。其实刘禅内心不苦吗?但他为何不表现出来呢?但是我们想想,如果他是拉着司马昭的手痛哭流涕说,“我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那结果又会怎样?让我们想想南唐后主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最后还不是被一杯毒酒赐死了。或许刘禅看透了司马氏的为人,仔细思量后决定表现出一种“没心没肺”,况且他身后还有整个蜀国百姓,他不得不为他们着想,于是他便重现他父亲当年青梅煮酒时的睿智,一句“乐不思蜀”便避免了生灵涂炭,蜀国得以保全。

时间是公平的见证人,经过岁月的沉淀,乐不思蜀的故事逐渐呈现出真相。

刘禅可谓是真的大智若愚,他头上“昏君”的帽子也可以摘去了。

【篇三: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我最喜欢的魏晋人物是“竹林七贤”中的精神领袖——嵇康。

不畏强权

嵇康从没怕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这倒不是因为他本身官位不低,而是国为他瞧不起那些有钱有势的贵人。一天善于言辞的钟会领了一帮达官贵人去拜访嵇康。而嵇康却仍按自己的爱好在树底下叮当叮当地打铁,无视面前的一帮官爷们,钟会他们就站在那看了很久,就在他们要走时,嵇康才问道:“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此后,这人就一直记恨着嵇康,总向司马昭说他的坏话。

正气凛然

嵇康的正义是世人皆知的,有人说:嵇康身上总有清气缭绕,这种清气想来便是正气的化身。嵇康有一朋友叫吕安,他的妻子徐氏长相极美,竟被他的哥哥给羞辱了。吕安得知后十分生气,要到官府告他哥哥,这事被嵇康知道了。他以家族清名为由,劝吕安不要告官。谁知,这吕安的哥哥竟先下手为强,告吕安不孝,于是吕安就被官府抓走了——然而嵇康不乐意了,他担保吕安无罪,并告发了吕安的哥哥,他这一举动得罪了司马太守,再加上钟会在司马昭耳边吹风,于是嵇康也被抓走了,有趣的是嵇康知道自己要死了之后,没有逃,而是坐等官兵。

镇定自若

嵇康被抓进了大牢,他并没有认输而投降,而是每天背读孟子的话,且时不时带上嘲讽司马家族和钟会的话。这一骂,司马家族的人就气死了,于是嵇康就领了个免费死刑。行刑当日嵇康衣冠整齐,甚至还让人搬上了古琴,悠闲地弹起《广陵散》。快行刑时,有三千太学生请愿赦免嵇康,愿以嵇康为老师,但遭回绝,于是嵇康被斩了。之后,竹林七贤也非死即伤。

嵇康的为人及品德一度影响了后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令人感佩。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