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米相关作文

【篇一:母爱如水】

最近,我在网上查阅资料时,偶然看见了一个故事,我好奇地看了起来,幸亏这好奇没有让我错过这感人肺腑的故事。

从前有个穷苦学生,两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只剩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上初中后,母亲的腿得了一种病,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困为家里没钱治病,所以一拖再拖,结果从此落下了病根。这对干农活的母亲无疑是一种打击,至此母亲每年拼死赚来的钱更加微乎其微,两人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

两年后的春天,儿子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可是学费是每月交30斤米。儿子听到后把事情隐瞒了下来,骗母亲说没有考上中学,要帮母亲一起干农活。母亲知道原委后,命令儿子不要操心学费,要努力上学。可儿子还是固执地要帮母亲干农活,那天母亲扇了儿子一个巴掌,这是他第一次打儿子……

儿子去上学的时候,母亲便拖着病脚去十里外的村庄讨米——因为她怕熟悉人看见她告诉她儿子。一个月后,母亲如数交了学费。食堂师傅瞟了一眼米,便提醒母亲不要把杂米送来。第二个月又结束了,母亲又交上了第二袋杂米。师傅哭笑不得:“你家的田出产杂米吗?”第三个月又结束了,母亲又送来一袋杂米。师傅火了,刚要骂母亲一顿,没想到母亲跪了下来,颤颤巍巍地说:“其实•;•;•;•;•;•;其实这米是我讨来的呀!”师傅大吃一惊,母亲又把原委告诉了师傅,并且别让师傅吧事传出去,以免让儿子没信心。

师傅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校长,校长听得热泪盈眶,不但免了学生的学费。还以“特困生”的名义特别照顾学生。三年过去了,儿子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毕业那天,校长专门把他请上了台。他很纳罕:考得好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只请我上台呢?这时,校长拿出了三个装满杂米的蛇皮袋,讲起了这位母亲的传奇故事,并请上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儿子一回头就看见了他衣衫褴褛的母亲,痛哭着扎进了母亲的怀里•;•;•;•;•;

父母是我们永远的亲人,不要在拥有时不珍惜,等失去后才后悔莫及。在三年级时,妈妈帮我报了一个奥数班。当时我上课并不认真。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帮我报这么一个班,妈妈连饭都吃不上。我发奋学习,到现在奥数才学得这么好。“可怜天下父母心”,让我们一起替父母“分忧解难”,不要让他们再操劳我们了!

【篇二: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如刻画般隽刻在我心中,使我永难忘怀……

——题记

我的家乡,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湛江。这里环境怡人,美食数不胜数。但最令我着迷的,是白切鸡。

白切鸡,顾名思义就是不经浓味的调味料烹饪而成的鸡。也许你会问,这样的鸡寡然无味,何处令你着迷?所以,这就要讲究鸡肉的质地了。湛江别的不多,空阔的农地倒是大把大把的,饲鸡者在每日清晨会将鸡放出笼子,把鸡指引到空地,散上稻谷和杂米,让他们自己自由地吃,尽情的跑。这样的鸡我们本地称为“走地鸡”。所以正宗的白切鸡都是选用走地鸡,这种完全自然的放养使鸡更健康,鸡肉更美味。在我家,全家人都喜爱吃白切鸡,这是奶奶的熏陶。奶奶是地道的湛江人,她热爱生活,热爱美食,会做一手好菜,其中她做的最好吃并且她最爱吃就是白切鸡。每到逢年过节,奶奶都会做白切鸡给我们吃,那时的厨房便是奶奶的天地。奶奶先将一只新鲜的鸡去毛,挖出内脏,洗净后将开水煮沸,然后将鸡整只放入锅里,加上一勺盐,关上锅盖。待十几分钟后,打开盖,只见鸡皮澄黄,这时的白切鸡就可以出锅了。最好吃的白切鸡就是鸡肉煮得与鸡骨刚分离,鸡骨还带着一些血色,这时的鸡肉是最嫩、最滑、最鲜美的。待鸡凉冻后,奶奶会把他们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美味的的白切鸡就可以上桌了。

随着白切鸡上桌,除夕夜的大餐便拉开了序幕。姑姑伯父们一边吃着白切鸡及其他饭菜,一边谈论这一年的欢乐事。表弟表妹们与我便为了好吃的鸡腿和鸡翅膀“大抢出手”。每次的白切鸡都会被扫个精光。

我去过不少外省的城市旅游,也品尝过当地的鸡,虽然味各不同,但辣的只有辣味、甜的只有甜味,完全没有家乡原汁原味的白切鸡好吃。父辈们也都说,吃了半辈子的鸡,只有家乡的鸡最好吃,百吃不厌。家乡的白切鸡不同其它鸡般用各种调味装饰自己,它把自己最真实最原本展示给人们,让人们对它赞不绝口。它就如同家乡人一般,纯朴、真实,不用各种虚名装饰自己。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家人和我,以及家乡人对白切鸡痴迷的原因吧。

也许将来的我会因学业、事业去到很远的地方,但只要想起美味的白切鸡,就会记起逝去的奶奶,记起儿时吃白切鸡的快乐,记起远离的家乡,记起纯朴的家乡人民。白切鸡,是家乡的味道,是家乡人民返璞归真的味道。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