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琴相关作文

【篇一:生活,是很好玩的】

老家东山角有一座小院,走进小院里,异常豁亮。似乎一束光打过来折射在庭院中,就是一幅跃来纸上的艺术作品,就觉得特别安静,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一棵桃子树,记得很清楚树的旁边是一个草堆,农家都用灶做饭,芦柴是必不可少的,所见草堆像山,那时候我还小,总是幻想有一天爬上草堆,站在草堆上,手持树枝就占地称王,哈哈哈,真是童稚。

到处是花,院里、廊下、屋里,摆得满满的,四季都不一样,换季更换,都长得很精神,很滋润,叶子很绿,花开得很旺,香气飘溢得诱人。小时候最喜欢怎么季的桅子花,回想冬天的腊梅也是出群拔萃的,自从记事起,还是最爱桅子花。山歌云:“桅子花开六瓣头。”这也是从奶奶那学来的,桅子花粗粗大大,色白,枝杆挺而绿,有六瓣花瓣。

夏天的早晨很舒服,乡野间的空气很清凉。农家人都很勤劳,我也是疯疯颠颠每早到后院探花。要经过二扇纱门才能从客厅到达后院,每次门和门框踫撞发出的咔嚓声奶奶都会吼着:“死丫头,干嘛去,忙死啦,不把门带上。”我也顾了淑女形象,就随奶奶的叨唠去喽。香,极香,还没穿过紧后一扇门就闻到桅子花的清香,枝杆里结的蜘蛛网也挂着露水。香气是有点叫人受不了,奶奶说:“踫牌子香。”“踫牌子?桅子花还有鼻子?”“真是丢死脸,桅子花怎么会有鼻子呢?桅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桅子花说:“去你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的,你管得着啊!”我总是折下几朵放在书桌上,闻着很舒服。而今每逢夏天奶奶都会从乡下捎上带给我。

这些花是爷爷奶奶亲自栽弄的,他们农活不干只看到他们在院中忙碌的背影。天气暖和的时候,爷爷奶奶都会帮花们吸收养分,刮风下雨时也会把它们保护起来。那时,不懂为什么他们那么爱花。

家后头院子后面是养家禽的,鸡、鸭、鹅……

读过一篇文章《祖母的季节》,文中的祖母把珍贵的胡琴挂在房梁上,直到祖母去世后把胡琴拿下来才发现里面放着祖母的金锁。老家锅儿屋(家乡称厨房为锅儿屋)门楣上挂着一盆吊兰,枝条甚长,风吹花摇,奶奶爱花却任它东西南北吹,许是爱吊兰不及其他花吧。

奶奶是个胖子,并不是胖得腮帮的肉往下,只是腰围粗。她并不步履蹒跚,只是步伐稳重,因此她搬运东西的时候看起来并不轻松。有时候在外玩耍的我扒在门边上,偷偷看着奶奶站在板凳上,拿着大剪刀一枝一枝细心的修剪着,像理发师又不像理发师,“咔嚓、咔嚓”修剪的节奏让我陷入深思,觉得它不是一盆吊兰,而是奶奶的一个孩子。

风飒飒地吹着那吊兰,我坐在门槛上注视着雨水像小瀑布一样跃落下来,汇在门槛上,匆匆忙忙。“阿秀,吊兰没得了。”爷爷喊着,后来我才知道奶奶在年轻时,听她老家人说,养吊兰,修养身心,或许可以变苗条呢!

哦,原来如此!可是我的奶奶依然迈着她那稳健的步伐,还是个胖奶奶!哈哈!

高三提前搬到高三教学楼,枯燥的学习没有让生活变得单调,同学把同桌的笔袋挂在黑板上日照灯的勾子上,语文课刚开始,我们就发现了,同学间碎碎絮语,教师看到后更是大笑三声,哈哈哈,好不快哉!连称好!好!好!我们都想起《祖母的季节》,挂在房梁上的胡琴,许是哪个同学情商高,来了一出挂在悬梁上的笔袋。或者是想激励我们好好学习,课课看笔袋,天天向上呢!

梁上笔袋事件后,思绪纷扬,许是想多了,梦里自己长了一对翅膀,飞到家屋顶上把自己的奖状挂在上面了,还飞到家后院的桃树上,竟是吃光了一树桃子,我又飞到草堆上,变了一身孙悟空的衣着,金闪闪的金箍棒一点也不失为草堆大王的本色。

我愿深深扎入,吮尽生活的骨髓,一切以最基本的形式,最快乐地拥抱我的最好的生活。

【篇二:歌与对话】

一首《乌兰巴托的夜》让我想起那遥远的蒙古国。那个地方很远很远,有广阔的草原和湛蓝的天空,有牛群马群,有安静的夜空。

纯粹的声音传入观众的耳朵,“你走了那么多年,你还在我的身边。”一句奠定了缅怀父亲的伤感。

“那一天你微笑的脸,如今闭上眼我还能看得见”她的脑海里应满是昔日的欢乐吧。“穿过旷野的风,你慢些走”,是她担忧在天国的父亲,她眼里泛了光。马头琴加入演奏中,气氛瞬间便得凝重。“嘿!”带着沙哑的声音强烈呼喊,多么渴望那个疼爱她的父亲听到。

“你在--你在这世界每个角落--存在”,他仍存在她的世界里,如此反复的唱。她迸发的声音向四处传开。“我们的世界改变了什么”她多么想回到有父亲的日子。“我们的世界只剩下荒漠”远在天国的父亲是否听得见,人间的女儿在跟你对话。

接着来的便是蒙古族的音乐,胡琴慢慢得响着。她闭上了双眼,默默感受。“乌兰巴托的夜,那么静--那么静,连风都听不到--听不到”蒙语声声传来,静谧的夜晚也有了几分忧伤。她的声音愈来愈沙哑,情到深处她轻轻的哼唱。“飘向天边的云,你慢些走”她再次向天国的父亲问候,亦是与他的话别。“唱歌的人不时带眼泪”她终是忍不住了,落泪了。

遥远的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夜空宿星点点。那么静,连风都听不见。我想,天上的一颗明星听得见,看着地上的人:唱歌的人不时掉眼泪。

【篇三:我的表妹】

哗……台下的掌声如潮水般涌向小涵。小涵提着二胡,白净的脸上绽开了一朵花。此时此刻,应该是她最幸福的时刻吧!

小涵是我的表妹,她喜欢二胡。五岁起,她就进了二胡班。从此,一头大一头小的二胡包就成了她的跟班。往凳子上一坐,左手持琴,右手操弓,摇头晃脑地拉琴,就成了小涵的经典形象。她家里每天都会传出吱昂吱昂的声音。

在二胡班里,小涵是最刻苦的学生。她早上练完中午练,中午练完下午练。一直练到深夜。时间长了,原本锃亮的琴身,被磨得失去了光泽。灰白色的马尾弓毛断了好多根哩!

有一天,教练对小涵说:“功夫不负有心人!你进步飞快,再练习一段时间,就可以参加二胡比赛了!你可要加倍努力呀,别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小涵点点头,兴奋地说:“知道了,我一定比以前更加努力。”她拿起二胡,架在腿上,手臂左右划动,一个个字符连续不断地蹦跳出来,连成一条看不见的彩带。“小涵,你拉得真好听!”我由衷地赞叹,可小涵只是淡淡地一笑,继续练习。

比赛前一周,小涵的右臂不小心被门夹伤了。她的奶奶一边给她涂药,一边心疼地说:“丫头,今天就不练琴了,歇一天吧。”哪知道小涵答道:“没事的,我可以继续,奶奶你放心。”说完,她咬着牙,左手拎起胡琴,架在腿上,拉了好长时间。

二胡比赛当天,小涵穿着淡蓝的裙子,提着棕色的二胡,登上了舞台。配上白净的脸蛋,乌黑的长发,真像个明星!她摆好架势,深吸一口气,琴弓轻轻地挥动,左手在琴弦上滑动,曲子像小溪一样流淌开来。时而婉转悠扬,时而跌宕起伏,时而雄浑壮阔……

演奏完毕,台下掌声哗哗响起。漂亮的主持人走过去,送给小涵一个大拇指,“小朋友,为你点赞!”小涵的妈妈眉飞色舞,激动地冲上台,搂住小涵:“我的女儿,你真棒!”小涵,我为你骄傲!

【篇四:微笑这面对生活】

生活是一首歌,它既有鸟儿鸣唱的婉转,也有岁月如流的朴质,既有威呼若山的雄壮,也有胡琴抒情的的悠扬。生活是一首歌,有舒缓也有激昂,太阳是温暖的,但是脚下的路不一定都是平坦的。

——题记

“人,从来都是生活的强者。”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每逢情绪低落时,我总会想起这句话——微笑面对生活,你会生活的更好。

我喜欢微笑,在这当中,有许多笑是对未来的憧憬。

微笑的感觉是朴素的、圣洁的。它拥有红色的热情。绿色的活力、紫色的高贵黄色的忠义。微笑拥有神奇的魔力。他能消除人心中的杂念和烦恼;净化人的心灵,世界上就不会有太多的恶行得人和无所谓的战争了。

当你热切追求那些金钱富贵时,倾听那位捡废品的老人对幸福生活的解读;当你饱食终日,游手好闲时,请你去倾听那个重病患者在生命最后一刻的表白;当你失败沮丧,一蹶不振时请你去倾听那个成功者,对摔倒了又爬起来的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当你在困难面前畏缩不前时请你去倾听那个勇敢的水手诉说他在惊涛骇浪中航船的故事。

仔细想想,大胆的想想,微笑面对生活,你会学得更好;努力想想,你一定会明白微笑的重要意义。只要生活中处处充满欢乐,处处充满微笑,生活必将变的充实,更加让人值得细细品味。

生活是一首歌,太阳和月亮画出条条底线,生活的琐事标上了音符。往事如烟,岁月如歌。这首歌,时断时续,抑扬顿挫,或如泣如诉,或悠扬婉转,无论怎样,我们都应微笑着面对生活,坚实地向着明天去!

——后记

【篇五:特殊的风景】

清明节期间,我虽然没有出去踏青游玩。但是在上“兴趣班”的路上,看到了许多特殊的风景。

走出小区大门,向左走了一段路。我不禁在一块很有古典韵致的一个小广场停下了脚步。这个广场后面的石墙上雕刻着许多古代名人,再配着右边的翠竹。正中的古筝,这古典的韵味油然而生。配着后面的石墙前几个老人正在练习太极拳,这动作舒缓优雅,自然协调。右边还有几个大人在切磋棋艺,这古今结合的画面实在是令人陶醉……

继续往前进,我听到了一曲动人的萧声。我寻着萧声前进,不久便看到一位老人在演奏萧,旁边还有一个老太太在卖自制的香囊,一看就知道他们是在靠卖艺度日。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瞎子“阿炳”,他虽然双目失明,可是他并没有去乞讨而是靠着胡琴度日。这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人自強不息的精神!这两位老人年老体弱,在吹奏时他的手指抖得十分厉害,他也要尽力的克制,尽量让手指能按准。就算是身体不舒服他也只能强忍着把一首曲子吹完。此时我情不自禁地把我竞有的十元钱拿了出去,仅拿了一个香囊。看着这一道特殊的风景我心中萧然起敬。

看完了这一道特殊的风景,也看见了许多优良的风气。如看见了小伙子给老人让座,而且也没有人在公交车上抽烟、吃东西。虽然这都是一些细节,但这也是人的们素质和文明体现。

也许,踏青不仅是到一处处优美的地方观赏风景,而是由细节组成的一道道特殊的风景。俗话说的好“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观察这些细节让我们受益匪浅。

【篇六:千古盛世,江隔南北】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无论初唐、晚唐,盛世、乱世,都有着深厚的文化。但由于长江两岸的独特环境,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南北文化。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南北地区受季风影响不同,形成了南多北少降水特点。春季刚刚开始,南方便已受到了太平洋水汽的影响,开始降雨。而此时的北方则是一片寂寥,素有“春风不度玉门关”一说。由于山脉和高原对季风的阻挡,位于今甘肃敦煌的玉门关自是黄沙遍地,干旱少雨。所以南方诗人受水乡的影响,大多含蓄温柔,而北方边塞诗人常常直抒胸臆,豪放爽直。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不同的南北产物,不同的制酒原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酒文化。西北的边疆地区深入内地,地形封闭,导致降水少,晴天多;瓜果在夜间被抑制了呼吸作用,糖分积累充足,鲜美饱满,适于酿酒。由于过强的光照形成的沙质土壤,也有利于葡萄根部的透气,成就了这一瓜果之域。太多的葡萄不仅吃不完,也难以运输出茫茫沙漠,当地人们便发挥自己的才能,酿出了名扬南北的“葡萄美酒”。

比起豪气千云北方酒客,南方之酒却常出现在依依送别之际:“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南方多产水稻,酒也是用米酿制的“米酒”,酒性不烈,既无奔赴战场的豪迈之气,又无尽忠报国的悲壮之情,而是因水而柔。

“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其冬天严寒漫长,而且环境恶劣,遍地黄土。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庄稼蔬菜生长极其困难,为了更好地保存第一年种的蔬菜,高原人民常采用腌制法保存;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独特的“冬菹“(即泡菜),为了驱除多年来聚于体内的寒气,人们通常会将辣椒一并放入腌菜,这就是又酸又辣的著名的陕西泡菜了。

南方气候温湿,自然产物丰富,而身处四川盆地,抬眼便可见“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的美景。荔枝树喜高温潮湿之地,南方充足的热量与丰沛的降水形成了极利于这种水果生长的环境。南北各不相同的地理与气候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也自然留下许多流芳千古的诗篇。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相隔一江,艺术文化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异。胡,是古时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胡琴自然是其代表乐器之一。胡琴的音色柔和之中带有浑厚,盛行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高原上。用这种乐器演奏,其一是因为高原多木本,且马群甚多,当地人就地取材,用木塑筒,以马尾作弦,用以演奏乡乐;其二是因为这种乐器携带方便,随时便于拉唱来抒发感情,渐渐也形成了行军时随带乐器的习惯;其三则是胡琴音色浑厚悠远,在辽阔的高原上能以琴代话,互相交流显得更亲切、更真实。

而相比热烈粗犷的北方乐器,南方的曲笛则显得温婉伤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沉浸在悠扬凄凉的笛声中,诗人自是由己及人,顿生思乡之情。南方河流众多,水网密布,尤其盛产竹子。多愁善感的南方人将竹去节中空,上留七孔,横吹谓之“笛”,竖吹谓之“箫”,音色凄美且带有灵动之音。夜深闻笛,自然“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千古的大唐盛世,无数次挥毫泼墨,皆因一江而隔南北……

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学 804班 鲍晓娅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