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只顾风雨兼程】
学了将近十年英语,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仍旧赶不上许多英语专业的同学,更不要说赶上母语是英语的人士了。那么问题出来了,学习英语的价值何在?
按照既往的回答,往往会说,价值在提高审美,因为可以阅读英语原著;提升思维的丰富程度。
最关键的答案,今天才突然想出来:面对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的时候,人的态度很关键。学习英语就是磨砺自己的坚韧态度与乐观的猛士精神。
鲁迅先生曾有“猛士论”,深以为然。真的猛士,是必然要正视惨淡的现实的。这惨淡的现实,不意味着世间的黑暗,而仅仅是期望与能力间的巨大落差。没有人能够完美地弥补上这个落差。好比浮士德,终其一生,荣华富贵,满足的瞬间,即是个体消亡的时刻。
意志的追求,是推进个体前进的动力,更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引擎。
于是,猫在家里,阅读考研英语的题源。不以考研为目的的阅读,往往更为纯粹。掌握了方法,方能睥睨文海。个人认为自己在价值观上是一个乐观主义者。虽然后现代有许多对于价值的解构。
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篇二:成名的背后】
凤姐到罗尔,他们的成名是自愿的。
从犀利哥到流浪大师,他们的成名是被迫的。
自愿型成名,或是出于渴望大众视线的认同,或是出于价值变现的渴望,抑或仅是内心的情感拆求……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面对大众或嘲讽谩骂,或鼓舞同情,都应当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甚至有坚硬的盔甲来直面砸向他们的石块。
而被迫型成名,却比自愿型成名具有更为丰富的社会渊源。在某种意义上讲,它甚至可以说是扭曲了的价值尺度对无辜的当事人进行人格打量,并试图扒光他仅剩的遮羞布。在它的背后,耸立着一个名为娱乐工业体系的庞然大物,而操纵整个体系运转的“上帝之手”便是资本。它躲避在整个社会的阴影处进行窥视。你们要“诗和远方”?好,那我给你们制造一个拥有“理想人格”的人。猥琐的视线四处逡巡,终于发现了自己的目标。一整套流程不知反复练习了多少次,从“唱跳俱佳”却毫无辨识度的“花美男”团队到满足观众猎奇趣味的“流浪大师”,市场在迎合我们,却也在不知不觉间制造了一场又一场文化景观,重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别人“成名十五分钟”,我们狂欢无数个日夜,身处迷障而不自知。
而之所以会有“被迫型成名”的出现,大众本身也是犯罪嫌疑人,心理动因则是娱乐主义在支配我们,使我们的精神趋于碎片化、庸常化,并渴望破碎的灵魂登上天堂,觅得几分虚缈的快乐。正因如此,人们的巨胃悬浮在天空中,张开血盆大口,渴求“刺激的”、“爽的”食物来填满它这个饥肠辘辘的胃。在这样的动机作祟下,人们放纵媒体将尖牙利嘴对向毫不知情的“流浪大师”等人。那些人的成名,正暗合了人们心中的“自我主义”希冀消解掉一切“权威”和“精神枷锁”的愿景。这本无可厚非,人们都不愿被束缚、被压抑,但日韩欧美等国中小众圈子的亚文化正肆意侵蚀着中国大陆本土的信仰与习性,各种不知所云的网络用语、拉丁化、表情包化的文字图片也迎来了自己的“成名十五分钟”。它们无聊、庸俗甚至恶俗,却逼迫着人们去了解并熟练运用,以免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不至被嘲笑“跟不上时代”。一些零零后广为流传的“缩写”,不仅让年长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更是割裂了与长辈情感交流的纽带。
当我们放任一些不具备未来前景的事物“成名十五分钟”,我们就是在自我解构,解构人们内在的生命体验,解构生命的价值与尊严,甚至解构了人的存在本质。
也许我们的力量很微薄,但我想,至少我们可以在舆论炒起大量话语泡沫,企图为各种前卫精神代言时,能够保持宽容而理性的立场。
【篇三:需要守望的时代】
这是一个“微”时代。
但也因为“微”,常常只能从“微”中管窥社会,从“自媒体”中解构生活。其结果往往是,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将信息割裂得支离破碎,挟以炫目的视听效果涌入人们的脑海;微电影、微小说等新艺术形态,则降低了文化殿堂的门槛,各类作品喷涌而出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泥沙。我们如同片片浮萍,在巨浪的交织碰撞中茫然自失。
还有多少人,在坚定地守望?
微时代的降临,使大多数文化行为被迫娱乐化。受众的喜好成了评判社会的主要标准,博取眼球的同时直接与利益挂钩。不信请看当下某些移动新闻客户端,有多少断章取义、歪曲事实的标题党?微信公众号中的推送,有多少深刻的推文为了阅读量披上了低俗的外衣?微博上的热门话题,有几条不与娱乐沾边?
在这个娱乐解构一切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不愿寻一本厚书,在百转千回的逻辑与锤炼灵魂的深思中,耗过长长的光阴,去跑一场智慧的马拉松。
太多人将生命付与时间,而不是将时间赋予生命。我们宁愿卧在舒适的沙发里,让五光十色的信息如走马灯般地掠过眼前。巨大的信息量总能予人满足感,尽管我们明白这并无多少裨益。
而有一些珍宝,正迫切需要人们去守望。时间沉淀下的厚重学识,沉稳有礼的谦和态度,勇于跨越的挑战精神……这些曾经的人文根基,正在被以“快”“多”为特征的娱乐泡沫所掩盖。
改变的是时代,还是我们人类自身?也许我们需要守望的,不是“甘于寂寞”的人文传统,更是我们严苛要求自身,坚持修身养性的意志。
陶公结庐人境,不闻车马;林逋梅妻鹤子,逍遥自得……他们都于花花世界中觅得了一生清欢,安然地为心灵除去浮尘。我们既然无法逆流而上,彻底避免微文化的渗透,就必须站稳立场,做一株狂风暴雨中的白杨,时刻自省,守望最初的本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在真伪交织中,守望初心,在晦明交错中坚定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