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与名人一起走过的日子】
天下的名人真是数不胜数,中国古往今来就是一个文明古国,名人众多。自由豪放的李白,豁达明朗的苏轼,知识渊博的孔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诸葛亮。
一天,我如梦如幻地好像回到啦大唐,只见一人独坐在月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三分啸成了剑气。我见他如此意气风发,便同他相谈,他原是“安能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大诗人李白。我好奇他有那样的雄心壮志,为何还在这与月对酒。他说;当今官场混乱,竟是尔虞我诈,没有一个清白的官场,去那无聊官场又有何用?是啊,即使遭人诽谤,怀才不遇,但他仍有这样豁达的胸襟,不然他又怎麽会去庐山看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赏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气风发的李白,对前途充满了无限的憧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苏轼。他遭受到了官场与文场一起泼来的污水。他没有心灰意冷,也没有深沉失意。险恶并没有消除他的斗志昂扬,清贫并没有蚀掉他那乐观的心。在他看来,困难只不过是一场梦。“惟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伴着潺潺细泉,聆听细细右风,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有一颗奋勇向前的心。
一提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八个字,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诸葛亮。从清明的山林中他去了战场,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中,留下了“出师仪表真名世,千载伯仲谁堪间”的美名,后来,他走了。但他留下的却是对后世的无尽牵挂,即使他还有很多没有做完的,但人们却只记得他为了三分天下而鞠躬尽瘁,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
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回想起那个时候的日子,真令人羡慕至极!
【篇二:浪费】
我的青春,被我自己浪费了。
浪费在蔚蓝的天空里,在柔软的夕阳上,在下完雨的午后,在大好河山中。
但我从未后悔过这样美好的浪费。
当其他人选择用补习班填满自己的青春的时候,我选择了将青春分成许多个小块。放在黎明的青海湖,金色的光铺满一整片湖;放在清晨的海面,天空与大海一同醒来;放在上午的大峡谷,松鼠正在寻觅松果;放在中午的济州岛,大地被阳光晒出青草的香气;放在午后的金门大桥,透过树冠上树叶的间隙可以看见张扬的红色;放在下午的草原,马蹄所踏过之处,便是整个世界;放在黄昏的香格里拉,阳光逐渐被一片墨蓝吞噬;放在夜晚的一万米高空,繁星点缀眼眸。
或许去这些地方并不能让我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收获,但当青春散落在世界各地,甚至天上地下时,就可以毫不犹豫地说:
我的青春,是星辰大海。
我认为,青春是转瞬即逝的,是一个断暂而又美好的过程,没有必要要用很多物质的、带有目的性的东西填满,去感受每一个美的瞬间才是重要的。
套用苏东坡《赤壁赋》的句子: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紧,用之不竭。
去森林遨游,感受大自然的呼吸。余光看到有一只动物窜了出来,转过头,只剩下摇曳的蕨类植物能证明那不是幻觉。枯叶铺满前行的路,每一步都能仿佛感受到曾经那棵树的挺拔,在微风中轻轻摇着手臂。
去草原骑马,狂野的风吹得人心升豪情。连绵不绝的绿草仿佛是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画卷,马背是温热的,仿佛在诉说当年成吉思汗的意气风发。
去沙漠漫步,发现这个世界的孤寂。整个天地都是浊黄的。每一脚都陷进细沙里,沙想挽留些人驱散深夜的寒冷,那是雄伟的大自然软弱的一面。黄沙漫漫,登上那座沙丘,发现绿洲就在前方。
这种感受是只能通过主观亲身感受才能感知到的,是一种全身心的悸动,这大概就是感受到了当时人们与土地关系很近的时候所感受到的吧。
是一种苏醒,一种寻觅。
大概只有美好可以形容。
那么,我就是把青春浪费在了美好上面吧。
【篇三: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朝阳从东山的薄幕中露出脸,道道强烈的金光喷薄而出,像在大声欢笑,藐视那层薄云的不堪一击。我站在楼顶阳台,迎着朝阳,沐着十月的金风,斗志昂扬地准备迎接崭新的一天。
我,一名普通的初二女生,相貌平平,成绩中等,却是人群中面目最清新的那一个。我个性突出,我不像同龄女生那般恬静温婉,我更欣赏三毛那种放荡不羁追求自由的性格,她爱撒哈拉沙漠,便勇敢地背上行囊,风风火火,说走就走。我想,人不应该是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应该是草原上舞动的韵律,不拘一格,不随波逐流。
我,很少听流行乐或摇滚乐,更多时候伴着我的,是钢琴曲和交响乐。现今很多流行乐天马行空,故作深沉地谈人生说爱情,让听者心浮气躁、格调低下。而我以为那些经典的纯音乐和交响曲更有让人沉静而不失乐趣的本事,虽然没有歌词,却是无言胜有言,更有张力和感染力,给人们留下填充、想象的空间。
我也不喜欢电子产品,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让人们的生活焕然一新,但每每浏览网页上一条条如群蚁排衙的消息,总觉得眼花缭乱、内心空虚,相比之下,原始的生活和远古不变的大自然显得格外可爱淳朴。
喜欢带一只口琴或者一本书,漫步在无人涉足的草地林间,感受那遥远的太阳散发出的暖意,不禁想起苏东坡有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是啊,自然之美是大地的馈赠,我们又何苦追觅那些风靡一时的浮华呢?
尽管,站在同龄人中,你会觉得我有些另类,不入流。但我就是我,目光笃定,脚下踏实,我不为别人活,不为他人改变。我就是我,青春怒放,踏歌而行。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篇四:在这条路上】
有一条路,我走得很苦,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辛;有一条路我走得很迷惘,似“山重水尽疑无路”的彷徨;有一条路,我走得凄凉,若“择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苍凉。
在这条路上,风来袭过,雷来劈过,电来击过,充满泥泞,布满坎坷,我备受煎熬,暗自饮泣。在这条路上,流岗飘过,彩霞飞过,泉水润过,充满馨香,留过欢笑,我也有“如山间之清风,海上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欣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这痛苦多于快乐的路上,还是看到灿烂的云霞,黎明的曙光。因为我深信,埋在地下的种子,从厚土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苦熬了过一冬一夏后,定会有硕果累累的秋天;我还相信,蛹在痛苦的作茧后总有化蝶的美丽;我更相信一年的风雨兼程,定会阳光灿烂,一路上脚踏实地和全力以赴就会有乌云四散、雨过天晴的一天。所以,我会用微笑和汗水使这条又窄又长的路演绎得平坦而宽阔,我会在风雨的路上重新拾回遗失的破碎的梦。
在这条路上,没有遗憾是假的,没有重压也是假的,毕竟高考失败的阴影已深深地烙在我们心中,只是不甘于平庸,不愿生命之花就这样慢慢凋谢,青春该有一道清晰而闪亮的轨迹,让生命的浪花跳跃巅峰,于是我沉淀了郁闷的压抑,打点行装,遗忘了伤痛,告别昨天,踏上这条没有退路的荆棘路。
人生的路千条万条,但我现在只选这一条,走的方式有千种万种,但我只想快乐、认真的走下去。
【篇五:带着目标上路】
一位少年期望成为少林寺最出色的弟子,他认为付出更多的努力就能早日达到他的目标。但是大师告诉他,他的想法是错误的。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因为“当你一只眼睛只顾盯着目标时,那么就剩下一只眼睛寻找道路了”。
远大的目标的确是点燃我们心中激情,让我们执着坚强的火把。然而,如果我们是盲目的飞蛾,那扑火的结果只能是个悲剧。在向目标迈进的路上,我们要沉着冷静,看清方向,找准道路,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方能得偿夙愿。怀揣着“成名要趁早”想法的少年,也许从一开始就已经误入歧途了。
庄子在《逍遥游》里,讽刺了蜩与学鸠般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的儒士。他们肤浅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后的自鸣得意,让他们成了可笑的“井底之蛙”。正是因为外在的功名利禄占据了全部的身心,在追逐它们的过程中,他们遑论其他?目标让他们迷失了道路,于是我们看到了无数“患得患失”的“财迷”“禄蠹”迷失在欲海中,失去了自我。
苏轼抱着“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走出家乡,然而少年得志的他很快在宦海风波中败下阵了,在被贬黄州后,在夜游赤壁时,他才感受到真正的解脱和快乐。他吟唱着“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那一刻,他变成了苏东坡,成为了中国文人思想上无法逾越的高峰。放下沉重的目标,方看清了人生的真谛,找到了一条即使艰难险阻也可以越走越快乐的道路。
很多人如少年般认为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就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殊不知,在这样的强力逼迫自我的情况下,人们能够收获多少的快乐幸福感?国人津津乐道的上演“头悬梁锥刺股”好戏的主角苏秦其实是个反复小人,他的所谓的成功是建立在不择手段的权术上的。正因为那迫切的想要有钱、想要有权的目标让他变成了一个无所不为的小人。
其实,我们不仅要有奋斗的目标,而且还应拥有那奔赴目标的快乐的心境,还应拥有那淡泊名利的超然心境。辛勤的耕耘不一定要有丰硕的回报,流下的汗水会让我们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那么,“衣带渐宽终不悔”后,也许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了。
听说阿尔卑斯山谷中,在一条风景极佳的大路上,有一条标语:“慢慢走,欣赏啊!”也许真正的幸福不在那我们要到达的地方,而在路途的点滴中。
【篇六:个性与角色】
在这个世界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人都应在人生的舞台上扮演属于自己的角色。然而,角色与个性之间常常被人认为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角色与个性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
所谓个性指的是在思想、性格、品质、态度等方面的特质,是独一无二的。而所谓角色——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扮演着、被设定着不同的角色。个性要适应角色的需要,角色需要个性来彰显其价值。
王小波笔下的那只“猪”,尚且敢于公然对抗人类的“规则”,特立独行,独来独往,拥有自己的个性,更何况是我们人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轼虽遭官场与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能“不以物伤性”,保持心中的坦然,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留下了《赤壁赋》《水调歌头》等千古名篇。居里夫人,剪去了漂亮的长发,任放射性物质侵蚀着自己的双手,最终两度登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无论是高唱“大江东去”的苏轼,还是沉迷科研的居里夫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又拥有不同的个性,书写了自己漂亮的人生。
当代社会,追求真理的人越来越少,崇尚享乐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黑暗面前,这些人宁愿为了钱去同流合污,将正义、道德弃之脑后,却将之归结为社会对其角色的设定;有的人盲目追求个性,特立独行:杀马特造型、地铁上爆粗、故宫人体写真……非但没有成就个性,反而沦为一个个笑话。
如何正确把握个性与角色的关系,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传说中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我们首先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同时看到自己的所长,明白自己的独特,才能在这纷繁芜杂的世界里,坚持自我,不忘初心,在个性与角色的和谐与不和谐之中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