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快乐的秋游】
因为天气不作美,这次秋游的时间整整推迟了两周,这两周真象是两个世纪!还好,11月27日,天终于放晴了,我背上了早已准备好的行囊,跟随大队人员开始了久违的“秋游进行曲”。
第一站:鞋厂
走进工厂,只见一块块皮革布料有序的摆放在一角,空气中散发出一股股浓浓的味道,有些让人反胃。瞧!工人叔叔们已经开始做鞋了。第一步,选料,量尺寸,套模具。这道工序很有意思,分成两组在PK,一组是机器组,只见工人们把套好皮料的模具往机器上一搁,“啪”,鞋子固定好了;那边人工组也不分上下,工人们麻利的将模具放在楦子上,用锤子一锤,瞬间鞋样成形了。第二步,制作皮鞋的带子。第三步,拆除模具并进行外观装饰。第四步,整理,垫鞋垫。在工人叔叔们神奇的“魔法”下,一双鞋子从开始选料到最后完工,不过半个小时,做的时间短,穿的时间长。现代科技可真发达!
第二站:玩具厂
比起刚到的鞋厂,在我们眼中,这个地方顿时妙趣横生。一排排玩具整齐划一,而且很鲜明的被分成了两类:合格品和不合格品。先看看合格品吧,这些玩具的做工简直无可挑剔,那小熊就像是真的一样,一双黑溜溜的大眼睛,小巧玲珑的鼻子,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让我们这些来访者目不转睛,赞不绝口。再看看那不合格的,看起来和合格品差不多,但放气部分明显长了些,而且边放气边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只小羊很可爱呀,怎么会不合格呢?我看了看旁边的标牌,原来是鼻子太扁了呀!这儿的规矩可真严!
这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秋游,既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见识!
【篇二:敢与不敢】
一提到“勇敢”这个词,人们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会浮现出:士兵们在战鼓的鼓舞下,骑着战马奋勇杀敌这一类的场景。
一提到“不敢”这个词,人们往往想到的却是:战鼓一打响,士兵们纷纷丢盔弃甲,害怕地连腿都因为不停地颤抖而站不稳这一类场景。
为什么差了一个字造成的效果会截然不同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人们已经下意识地认为勇敢是好的表现,而“不敢”则不然。但真的是这样吗?
先来说说“勇敢”吧,大家都知道用勇敢来形容李逵可谓是恰到好处。但就是因为他太勇敢了,人们就赋予了一个新名词给他——“鲁莽”。而他的好兄弟宋江,在知道自己被下了毒酒离死不远之时,害怕李逵在自己死后过于鲁莽,为了给自己报仇而领兵发动起义,于是便给李逵的酒中也下了毒药。可怜的李逵就因为自己的鲁莽而迎来了自己的死亡。因此,有勇气是一件好事,但要是太过于勇敢造成的后果可能是自己无法承担的。
再来看看“不敢”。想必不少人都对“卧薪尝胆”的故事有所耳闻。越王给吴王做了三年的牛马,不敢反抗。等到期满回国后立刻开始强化国力,每天枕着兵器睡觉,把苦胆挂在自己的床边用来警醒自己不要忘记那三年所受的屈辱。最后,越国大破吴国,旗开得胜。因此,不是什么时候都要勇敢,如若当时越王不接受投降硬要与吴国拼个你死我活,也就不会有今天“卧薪尝胆”的故事了。总而言之,真正的不敢不只是不作为,而是战术上的一种屈服,等到时机成熟再力挽狂澜。
俗话说的好:大丈夫,能屈能伸。“敢”与“不敢”两者的关系就好比是给一个气球打气和放气。如果一味只知道打气,这个气球到最后一定要爆炸;如果一味只知道放气,到头来这个气球也都是干瘪的。
由此看来,一个人应当在合适的场合“敢”,在合适的时机“不敢”。而不能只光理解其表层含义而妄下定论对另一者进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