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华文化的前路在何方】
车水马龙,倒映着国家的“繁荣”;灯红酒绿,绚烂着社会的“昌盛”;歌舞升平,点缀着世间的“荣华”。而我站在静默的巷角,面对雍容华贵的世人不知何去何从,本想以博深的中华文化为伴,却无处寻觅,只引来无限惆怅。
物质充裕,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无人不说中国在崛起,无人不说炎黄子孙在世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这一切在我看来,只是一个让多少人陶醉其中的假象,相反,中华民族在某一意义上来说,是在倒退的!倒退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内涵在逐渐流失,渐渐的剩下一个空壳让世人景仰,而炎黄子孙却美在其中,殊不知危机四伏。
当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时;当人们出口就是脏字时;当我们追随韩流,乐在其中时;当天安门广场粘满了口香糖时;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哪里?难道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体现?当“超女现象”反映出娱乐圈的肮脏时;当三鹿,双汇等企业为了利益而危害消费者健康时;当商标冠名于大学时;当有人戏称我们为“盐荒子孙”时。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哪里?国民的素质在哪里?我们又怎敢口口声声说自己是礼仪之邦呢?
纵观历史,德意志民族与大和民族是很优秀的,虽然一战与二战的罪恶为他们泼上了污水,但我们不得不去佩服他们那顽强的民族精神文化。德意志民族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均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原因就在于。国家虽败,但民族文化还在。再看日本,其在二战后经济国力迅速恢复,更是创下了振兴的神话。其实这都得益于强大的精神文化基础。
当然,我们中华民族还不是很落后,还不是陷入深渊,无法自救。当长江学子舍命救人时;当教师义无反顾赴火救学生时;当灾后全体人民团结一致时,我看到了文化复兴的希望,也只有全体中华儿女觉醒,捡起那如玩具般丢失的文化时,中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崛起。
从古到今,文化是一个民族盛衰的决定因素。文化在心,又何怕民族贫穷落后,文化在心,又何怕他国的压迫与侵略。愿中华儿女早日醒悟,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篇二:自尊者,人恒敬之】
我们穿行在喧嚣的大街上,我们生活在拥挤的人群中,每一天,我们都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时候,我有些奇怪,有的人,长相平平,却在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丝丝傲气,让人不禁叹他,服他,敬他。而有的人,无论外貌多么出众,却会给你奴颜媚骨,卑微到泥土中之感。我不禁想,这是为什么?当我偶然翻查书籍之时,才得到了答案。
人贵自重。
初中时曾在政治课本上看到:“人,先知耻,方有自尊。”当时十分赞同这句话,现在看来,要自尊,先知耻,而不够,还要用勇于改错。德意志,一个以严谨和自律著称的民族,在一个战争狂人的引诱下,陷入了世界大战的狂流中,最后以惨败告终。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德意志的人们用实际行动铭记着历史,他们为遇害的人们修建纪念碑,在街道上铺着纪念罹难犹太人的石砖,德国的领导人无数在讲话中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对过去的痛悔。华沙之跪,重拾了德意志的尊严,重赢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与之相反,有另一个国家,一直鼓吹“正义战争论”“中国威胁论”,其领导人甚至每年都前往靖国神社拜鬼。这个国家,在国际社会面前,失掉了所有的尊严,受到大众的唾弃。曾有这么一句话“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高大。”知耻,勇于改错,有尊严,即便跪着又何妨?不知耻,失了尊严,又与浊泥有何差?
康德曾说过:“只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是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才能治得有尊严,使人敬畏,使人信服。
他,狂狷豪放,对月舞剑,把酒问天;他,要贵妃斟酒,要力士脱靴;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面对权贵的压迫,他没有去奉承谄媚,他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留给我们清朗的背影,历史的长河滚滚而逝,我们不会记得有谁曾掌权控势,我们只记得那一个谪仙般的李太白,坚守着自己的原则,留待着后人吟唱。
人,只有站着,才能与人交谈。知耻,让人站稳。坚守原则,让人不弯腰。我们敬佩李太白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我们依旧吟唱着《西都作》中的“我是轻度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我们赞扬钱学森不为美国胁迫所动。一切只问,自尊者,人恒敬之。
尊严,让我们站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