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人在,桥在】
“位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桥柳色草。”这首诗中的桥便是黄河浮桥。所谓降龙锁蛟,这桥沟通了黄河两岸人们的往来,无愧于“天下黄河第一桥。”
有桥的地方便有人。
人们在黄河边,依河而居,这纵横黄河的船桥为人们提供了交通便利。桥在,人也傍水而居,连起了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之桥。
这桥在清朝时期进行了改建,变成了一座横贯两头的铁桥。“黄启炎传,铁汉秦章光陇板;河清海晏,桥虹耀彩卫金城。”铁桥用自己钢铁的脊骨,重新担起了通达黄河的重任。
人在,桥在。由浮桥变成铁桥,人们也由盛唐安乐转为清朝国耻的境地,肩负着越来越重的职责。
辛亥革命的炮声打响,这座铁桥改名成了“中山桥”。解放战火燃到这里,换了名,人也冲破了思想的牢笼。桥见证了封建王朝的没落,目睹了封建思想的褪色。
到了抗战时期,中山桥成为了苏联援助中国物资的必经之地。更成了中国抗战物资后援队的支柱。它不再只是为了沟通两地而设的交通枢纽,更是抗战后备力量的集中营。
桥在,人在,桥为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人对抗战胜利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桥默默凝视着,威风凛凛,绚丽壮观,俨然东方的守卫,以其凝眸,征服东方大地。
桥在国共内战时期受到了重创。据安老先生回忆,一开始,敌人的子弹打在大桥的铁皮上,留下了千千万万的坑洼,桥依然挺立。在炮弹的轰炸下,桥最终难逃坍塌的命运,但他的脊梁依然屹立,残破而不颓唐,就像这解放区的人民,是炮火击不倒的。红旗插在白塔山顶,扶眉之战,兰州解放,桥注视着这红色的胜利。
桥在,人在。中山桥虽然塌败却不颓唐,就像这儿的人,虽有失策却能力挽狂潮。
俗语有云“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虽然解放后,中山桥能起到的交通枢纽作用没那么显著,但依旧有许多人希望可以重修铁桥。
人在,桥在。石勇鹏带领他的团队早早开启了重修铁桥的计划,兰州大学的学生们,同心协力,筑桥,也筑梦。
筑了桥,人便在,那抗日英雄的品质仍在,解放战士报效民众的决心仍在。如这桥,在筑梦的青年学生中也筑起了桥的梦。铁骨铮铮,重修的他倒像是个久病初愈但无所畏惧的战士。
桥与人。这桥是历史的见证,镌刻了兰州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也展示了兰州人民灿烂的历史文化。它屹立于黄河之上,傲然正如兰州英雄,牵动了人民的喜怒哀乐,也牵动了兰州的盛衰兴落。
【篇二:选择】
我认为,选择很重要。在考试中,一次选择可能就是分数等级的差别;在《悲惨世界》中,让·瓦啊让的一个小小的选择性零件改变,大大改变了他的财富;在面试中,一次选择会改变工作的前途
这种重要性甚至关乎到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有一件事就发生在我身边。
一次,我刚上完课,坐一个亲戚开的车回家,是个新手。回家的路上要经过高架,但他不认识路,在高架上开车时,还不停地看看手机导航。正在这时,悲剧上演了——手机没电了!这个亲戚没法子,只好硬着头皮以“蜗牛”般的速度在高架上行驶,身后的汽车把喇叭按个没完没了,最后只有问我怎么走。其实我也不怎么认路,平常路过时也不过是往窗外多望几眼罢了。最糟糕的是,眼前竟是一个枢纽!从这里眺望远处,可以看到家的方向,但这里上上下下有三层,真不知道怎么走了。望着眼前一辆辆上下高架的车辆,我们两人显得惊慌失措,停也不是,走也不是,只见亲戚手中的方向盘仿佛一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
先随意选择一条路吧,下了高架再说,眼见这个枢纽快被抛在脑后了,只见亲戚眼睛突然一亮,兴奋地说:“那不就是朝家走的方向吗”我定睛一看,好像是,可再仔细一看,发现稍前面的另一条路也像往家的方向。我心里暗想:“这其实就是一次选择啊!”稍后,我觉得两条路都有可能就近到家。于是,我就用所谓的“点兵点将”法,选择了亲戚一开始认定的方向。就这样,我们走了那条路,但是没过多久,我就开始觉得不对——怎么离家越来越远了?我百思不得其解。更有意思的是,我发现车子在往高处走,离开地面了,最后的结果令我懊悔不已:走错了!我们竟然开到另外一条高架上了。绕来绕去,绕了好久才到家。
这就是选择引起的后果。不同选择的结果会有巨大差别。在人生方面,选对方向,前途无限;选错方向,后果难以预料。每次选择,都要选得有理由,要有自己的见解。每一次选择都需要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