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贾元春人物形象分析】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没错,她就是娘娘——贾元春。
她是贾府的大小姐,在此书中犹如昙花一现,虽然出场不多,但是她牵扯着贾府命运的走向。
在第16回《贾元春才选凤藻宫》,贾家人知贾元春被皇上封为贤德妃时,贾链吹捧道:“如今当今体贴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不是贵贱上分别的。”贾琏对皇上的加封十分的感恩,因为他给贾家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带来了权势。因为元春的晋升,也使走向衰败的贾府得以复苏。而贾家也因此兴建了大观园。
当元妃归省那天,“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悦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元妃默默感叹道:“奢华过费。”
当元妃直至贾母正室,一手搀贾母,一手搀邢夫人,三个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邢夫人,李执,王熙凤,迎、叹、息三姐妹等,俱在旁围绕,垂泪无言。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安慰贾母,王夫人道:“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好容易今日回家娘儿们一会,不说说笑笑,反倒哭起来。一会子我去了,又不知多早晚才来!”说到这句,不禁又哽咽起来。这里也表现出来了元春对皇宫的厌恶和幽怨,表现出了她的孤寂,和摆脱不了的无奈。
当贾政治帘外问安,贾妃垂帘参等事。又隔帘含泪,谓其父曰:“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然骨肉各方,终无意趣。虽贾政知他女儿的意思,但只回道:“贵妃切勿以政夫妇残年为念,懑愤金怀,更祈自加珍爱。惟业业兢兢,勤慎恭肃以侍上,庶不负上体贴眷爱如此之隆思也。”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贾政他的封建思想,毫无体贴女儿之感。只是认为元春是幸福的,她嫁了一个天底下最好的婆家,给整个贾府带来了荣耀,她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生享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可是他们只是看了表面。使他们将元春当做礼物送入了皇宫。她如祭品一般,没有自由,也没有自我,她在43岁时就魂飞高天了,越想越发感觉她十分可悲。她用她自己的青春和自由为贾府带来了转机,但是贾府的男人们不仅没有把握住,而且仗着她这个靠山,在外面也是有恃无恐,这也加速了贾府的衰败和灭亡。
当她在端午节中,赐物给诸弟妹礼物时,唯独宝钗和宝玉的礼物一样,这里也埋下了伏笔,暗喻后面的剧情贾家为宝玉择婚时,选择宝钗的结果。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篇二:那天,我在树下】
假如教室太闷热了,我们就去树荫下读书。蚂蚁给我们挠痒,叶片在书里留下斑驳的身影,风声掠过树梢带来了凉意。
我抬头向上看,碧绿的叶子在阳光的映照下镀上了金色的斑纹,枝干蜿蜒交错着。忽见一个细小身影爬过,是一只小蚂蚁,它就欢快地蹦跳着。多么富有生命力的世界?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难道不是一件颇有情趣的事吗?
于是,我便拿出我甚是喜爱的《红楼梦》来读。刺眼的阳光照射在书本上,我朦朦胧胧地看见一辆坐轿穿过热闹的街市,一位清瘦的姑娘撩起帘子的一角,战战兢兢地打探这陌生的地方,这不是红楼中的黛玉吗?隐隐约约的,我似乎看见她脸颊垂着的两行清泪,心里不禁也难受起来。是呀,母亲走了,如今要寄人篱下,叫人焉得不伤悲?
在一阵敲敲打打中,我看见身穿黄袍的元妃正准备上船,噢,是“元妃省亲”一事,我赶紧跟着元妃游览大观园,看到了凤尾森森的怡红院、龙吟细细的潇湘馆、遍布青苔的蘅芜苑……我的心里好高兴。最后我来到大殿,观看姐妹们做的诗。宝玉因作不出最后一首《杏帘在望》而急得直出汗。黛玉见状就说:“你先把写好的三首抄录下来,我帮你作最后一首。你抄好了,诗也就作好了。””杏帘招客饮,有望有山庄……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宝玉,我作好了。”看到这,我不禁笑起来,宝玉和黛玉间的小调皮真是可爱呀!
我被这大观园里的太阳烤得炽热,突然眼前一黑,醒来时发现躺在了潇湘馆里。撩开床帘一看,雪雁正端来火盆。是“黛玉焚稿”!我想。只见她有气无力地接过紫鹃递来的手帕狠命地撕,撕不碎就用尽全身力气一把扔进火盆。我看得心都疼了,从前那么美好的青梅竹马,一块儿学习,一块儿玩耍,一块儿成长,如今却被封建的礼教活生生地分开。
树荫下的蝉鸣把我从“太虚幻境”里拉了回来,这真是一场别致的读书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