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古老的水北街】
古老的水北街,它座落在运河的北侧而得名。是塘栖古时集商贸、运输的水路要塞。也是现代人们来塘栖旅游观光的景点之最。
广济桥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京杭大运河上唯一座七孔桥,它像老公公一样驼着背弯着腰,横卧着运河的两岸,成为南来北往的通途。我们徒步通过广济桥来到了水北老街,沿江一路东行,河边嫩绿的柳枝随风轻盈,向每位来宾们问好致意。
在路的另一侧是老街,老街上到处布满了各种具有塘栖特色的糕点、小吃等店铺。过了小石桥便是石门洞庭的昌源聚。高高矗立的乾隆御碑,石碑上密密码码地记载着历史痕迹的铭文;水北码头向运河外围航道拓延,两侧为石梯台阶。据老师说,在那个没吊车的年代里,搬运工人为南输北运的船只人工装御货物的有力见证,繁忙的商埠显示出水北码头为当时内陆的水上丝绸之路所作出的贡献。在御碑的后面还有一个庞大的天下粮仓,现在已模拟出当时的情景展示出来,成为人们参观游访的一个地下博物宫。整个水北古街,从广济桥到御碑现已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到处都有游客濒濒拍照留念。
石板的路,长长的街,木构的屋,古老的碑,这就是水北古街。水北古街现已成为小城故事的一个缩影。欢迎大家来寻访!
【篇二:感动】
12月28日,晚。寒风是一把把冰刃,划过脸颊,刺痛着肌肤;是一只幽魂,穿梭于空气之间,无处不在。而我,则顶着大风,勇敢前行在水北街。
我的双手紧紧插在口袋里,围巾随风飞扬,抽打着。我不敢伸出手整理。双脚在下车的一刹那僵硬如冰,若不是我强撑着意志,恐怕早已瘫倒在地,无法行走。这张脸,不看都知道是惨白的。如果有医生路过,是肯定要为我救治,劝我到医院做个检查的。
水北街门店很多,因此灯光很足,街道看得很清楚,不用担心摔倒。猛地一抬头,便看见这样的一幕:
路灯下有一辆垃圾车,满身污渍,散发着的气味随着寒风四处飘散,怕是连小强都不愿意多看一眼。旁边是一位环卫工人,被烈日晒得深棕色的皮肤,满脸皱纹,应该八十多岁了吧,此时正扫着满地的落叶。落叶顽劣地到处跑,他通红的,透着紫的双手握着扫把,不胜其烦地追。他不知道已经在这里多久了。可能十分钟,可能半小时。还有那一路的竹签,一路的纸杯……
我并没有停留很久。回过神来才发现天气似乎好转了。寒风没有那么刺骨了,全身带着一股暖意。再次经过这条街,那位环卫工人已经不在了。可那条街告诉我,他并没有离开。
【篇三:难忘的塘栖之旅】
春天像个爱哭的小姑娘,淅淅沥沥的春雨织出了一张密密的网,把我困在家里,我都快要发霉了。正月里,好不容易有个大晴天,我和爸爸妈妈商量去塘栖过一天慢生活。
说走就走,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塘栖。塘栖是个富有历史文化的小镇,小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座广济桥。广济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可上面一点青苔都没有,这正是因为每天有许多人从这里走过,所以桥被磨得更平滑了。
广济桥连着的水北街也是热闹非凡,水北街顾名思义就是在运河北边的一条街。街并不宽,不过却是干净整洁,再加上大块的石板,走着舒服看着美观。再看街道旁店铺林立,许多人都挤在卖小吃的店铺那儿。我也吃了很多小吃:绕绕糖、红烧羊肉、臭豆腐、刺毛肉丸、棉花糖,还买了枇杷花茶。这么美味可口的食物从舌尖滑落到肚子里,让我得到大大的满足,嘴巴根本停不下来。
一边吃一边走,爸爸向我介绍五水共治之后河水变得碧波荡漾。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到了余杭方志馆。方志馆里介绍了塘栖的风土人情,看完之后我才知道塘栖最早出名的是甘蔗而不是枇杷。最后,我还去了运河谷仓博物馆,学习了解了五谷是:大米、小米、麦子、豆子和高粱。最有趣的是,小米竟然是狗尾草经过人工栽培得到的。我还看到了世界各地的谷仓,发现气候和环境不同的地区有着各式各样的谷仓。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真是令人佩服!
了解了这些后,我又去亲手体验了打年糕,看起来是一整块的年糕,竟然是一粒粒糯米粒打出来的,真让人惊讶!在工人师傅的帮助下,我举起重重的木槌,用力砸到饭团上。饭团在不停的敲打中慢慢地变成了黏糊糊的一团泥。亲身体会到年糕制作过程的辛苦,我不禁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
傍晚,我站在广济桥上看到了美丽的火烧云,水面平滑如镜,火烧云倒映在水面上,和古镇的倒影连成一片,合成了一幅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的作品,简直美不胜收!吃过晚饭,夜幕拉开,华灯初上,人流渐渐退去,店铺也三三两两关门了,水北街上只偶尔跑过一两条狗。这时的古镇安静了许多,我可以静静地欣赏你的美了。这时,妈妈发现一株开得茂盛的腊梅,她满心欢喜地跑过去,拿出手机左拍拍右拍拍。我赶忙拉上爸爸跑过去,帮妈妈和那株腊梅合影。
第二天一早,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美丽的塘栖。我想,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