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粥相关作文

【篇一:红薯粥】

今日,又喝最爱的红薯粥了。木碗依旧朴素,清香依旧诱人,味道依旧甘甜。一口软糯,一如从前,却觉得少了什么。

多年前的初秋,那时我不喜欢红薯。我认为它是丑陋的。从泥土里扒出来,满身的淤泥,甚至会爬出白乎乎的蠕虫。少时的我看中的是外表,从未关注其内心。

我也不喜回老家。初秋时分,乡下的蚊子依旧是成堆成团,你一袭长裙,换来一身包。再者,没有WIFI,没有电视电脑,成天闷在房间里,实是无趣。

直到那一天,我年迈的外婆看她小外孙女越发的不耐,提议到田埂上转一转。在母亲再三催促下,我穿了胶鞋,极不情愿的迈出了家门。

跟着外婆的脚步,慢悠悠的散步于田埂之上,乡下的秋阳暖暖地撒在身上,伴着外婆絮絮叨叨的轻语。忽的发现,天高云淡,虫鸣悦耳,稻田一望无际,微风裹着稻香与炊烟略过鼻尖,宁静惬意。余光中外婆神采奕奕的模样,令人惊讶,这还是这些天寡言少语的外婆吗?

“到了!”外婆苍老而又温和的声音传入耳中,随着外婆的指尖望去。一片茂盛的“绿萝地”?疑惑,不解。阳光中,外婆一脸慈爱,凝视着这片土地,似是回忆:“当你妈妈如你这么大时,也曾在这片土地里玩过。”

外婆熟练地拿起铲子,轻巧一铲,竟是一个脏脏的红薯!怪模怪样的红薯上,结着绿萝般茂盛的绿叶。被外婆提在手上,像故事里的小地精。我错愕不已,扬声问起:“阿婆,要挖这个?”外婆点了点头,期待的看着我。我不忍拒绝,只好拿起铲子。外婆笑了,眉眼弯弯。

一片绿叶丛中,一双粗糙又温暖的手包裹着一双小而稚嫩的手,一个弯弯宽厚的背影叠夹着一个削薄挺拔的背影,苍老的笑声中交杂着清脆的呐喊,惊起田间飞鸟阵阵。

外婆和我那一天收获丰满,满满一筐的红薯,大小不一。在晚霞的余晖中,沿着盲肠小道,与外婆肆意的唱着乡间小曲。我第一次连泥土粘上了脸也顾不上擦了。

晚上,外婆做了一顿红薯宴。当满满的红薯粥端上来时,清香萦绕,纯白的米,金黄的红薯,配上素雅的小木碗。我迫不及待的要下口,不顾外婆的提醒,忍着微烫的米粥,吸了一大口,米粒软糯却粒粒分明,红薯柔软清甜,一口下去,淡淡的甘甜唇留齿间。简简单单的一碗红薯羹却令人感到暖暖的幸福。月光下,烛辉中,一位老人满足的看着孩子的狼吞虎咽。

我还是要走了。临行前,外婆塞了好多东西给我,满满一大包。最后,又将那碗我用的小木碗用绸布包好,塞在我怀里。她说,若是我忘了,见了这个小木碗,就可以想起她了。我当时不以为然,笑嘻嘻地说:“阿婆,不会的。我会常回来看您的。”当时的我以为我忘不了,忘不了这些天的烤红薯,红薯干,红薯粥,更忘不了我的外婆。

可回城后,城里日复一日的快节奏生活,乡间闲适的日子渐渐淡去,忘却的一干二净。小木碗不知被我放哪了,诺言也早已抛之脑后。再次回乡时,却是……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不曾想,外婆那天站在窗口用衣襟擦泪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乡间红薯依旧,斯人却已去。

后来,我一直在寻觅,尝试了许多的红薯粥,却总是有遗憾,总是丢了什么,许是今生也寻不回。

红薯粥缺一味,一味外婆的爱。口中香软,泪如雨下。

【篇二:读《小桔灯》有感】

我的床边有一本《小桔灯》,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它出自冰心奶奶之手。这本书反映了1945年抗战时期革命者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对光明的渴望。

文中的主人翁是一名地下党员的女儿。当时国民党大肆地屠杀地下党成员。小姑娘的父亲是位地下党员,因党组织受到破坏,而离开了家,母亲也受到了特务的追踪,被殴打吐血。然而,这位小姑娘不像一般孩子那样惊慌失措、大哭,而是冷静地帮助大人做事。这对于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来说多不容易啊!

当我读到小姑娘对子一个人上山到乡公所楼打电话给妈妈请大夫,遇到作者,平静地回答了这句话“因为她坚信总有一天革命会胜利。”

在读到作者问她“吃过东西了吗?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一阵酸楚。年夜这是多么有人气的时候呀!我已度过了12个年夜。每当这时,我不仅拥有爸爸妈妈的疼爱,还能吃到很多好吃的。可是,这些东西对小姑娘来说却很奢侈。她的母亲被打伤,父亲下落不明,年夜饭只有一顿红薯粥。然而。她却那么依然乐观,多么坚强的小姑娘啊!

文章结尾描写了小姑娘给作者做了一盏小桔灯。小桔灯发出的桔红色的光实在不算明亮,但是象征着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

抗战期间的斗争是残酷的,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也是来之不易的。我们想要攀登科学高峰,就要珍惜美好的时光,学习更多的知识,为祖国做出贡献,做一个有用的人!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