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童年的大冬瓜】
童年是如此的短暂,仿佛如一颗糖,知道了甜味却又不能永远保留;仿佛如一支箭,“嗖”的一下便穿过了我的视野;还仿佛如一个贮存罐,把各种酸甜苦辣都保存在了心里……
记得那是小时候去外婆家的时候,我跟着大人们一起去菜地里玩,秋意正浓,金黄的麦田被风吹着跳起了舞,远远望去,就好像是一片富有活力的海洋。深秋的田野极少有人来的,除了个别在地里工作的农夫,他们弯着腰工作的样子,也是这里最亮丽的风景。
走着走着,就到了我们自己的菜园里了。我独自往前跑着,一不留神,头便被撞出了一个包,差点疼出了眼泪,睁开眼一看,便发现一个墨绿色,筒状的大冬瓜垂在了我面前,因为刚才被我撞了一下,便在那里摇来摇去。更让我觉得惊奇的是,那样一根小小的藤,竟然可以支撑起这么大的冬瓜!我顿时对这个冬瓜爱不释手,连连央求爸妈帮我把冬瓜带回去,爸妈拗不过我,只好两人一起把这个冬瓜扛了回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冬瓜不见了!随后便想起中午吃的貌似是冬瓜,便跑去围着妈妈吵:“你把我的孩子吃掉了……你把我的孩子吃掉了……”
妈妈为了应付我,想了半天勉强想出一个理由:“现在它进了你的肚子不是更安全了吗?而且过不了几天你就可以把它生出来了呀!”我半信半疑,便没有再追究这件事了。
我多么希望我能回到童年,再次重温我当时的记忆,感受那种无真无邪的生活啊……
【篇二:做鞭炮】
过年,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放鞭炮了,据说鞭炮的声音可以赶走“年”这个怪兽,所以每当过年家家户户都会放鞭炮。可是我今天说的鞭炮可不是那种会响的鞭炮,是用纸做的、而且是我自己手工做的哦!
上午在萧山日报9楼。水晶老师就教我们用红色的卡纸、金色的胶带来做鞭炮。先把红色卡纸裁成名片的大小,再一端打上孔,这个孔是为了穿绳子用的。再在红纸正面的两条长边上贴上金色的胶带,反面的短边贴上双面胶,最后再把红色卡纸卷成筒状。一个小鞭炮就做成了。等把所有的小鞭炮做完,再用穗子把它们穿在一起,一串红红火火的鞭炮就做好了!
虽然大家听我介绍的时候,说的很容易,可是做起来,可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剪纸的时候要剪的光,贴金边的时候要贴的平,就在卷的时候,要从中间两边拉平,才不会皱。我在刚开始做的时候,为了可以快一点,不小心剪斜了,在卷的时候就对不齐了,导致做好的鞭炮有点粗糙,我心里那个后悔啊!妈妈说:“要专心,细心,用心才能做出漂亮的鞭炮!”“嗯!”我重重地点了点头!
【篇三:传悄悄话游戏】
“啊,什么呀,听都没听清楚!”我抱怨道,“完了,这下肯定糟了……”
为了玩好这个游戏,我们可是伤了脑筋啊!我仔细地听着前面一个人在讲什么,耳朵说“我听见了!”但是大脑却在说:“不,我只听见了两个字。”传话游戏的第一轮以失败告终。当我们在相互指责对方,说对方有错时,第二轮又悄悄开始了。“化肥会挥发,化肥会挥发,化肥会挥发。嗯!记住了!”我转身凑到第二位同学的耳边,双手成筒状,小声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化,肥,会,挥,发。”他听完便皱着眉头,嘟囔着:“啥呀,你刚才说了什么,我什么都没见。”哎呀,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于是我又凑到那同学的耳边说了一遍,见他又皱眉头,我就知道,他又没听清楚。但这位同学没多说什么,转身凑到第三位同学那儿,窃窃私语了一阵。这句话被传来传去,马上就要传到最后一位了。我不禁为她捏了一把汗。“这句话虽然短,但是特别绕口,也不知道会传成什么。”我心想着,真替他们着急呀!预热的时候,我们把“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这句话传的只剩下两个字。又把“一个老爷爷姓顾,上街买醋又买布”传成了“爷爷把酱油错买成醋。”这次看样子可能又要出笑话了。
最后一位关键人物磨磨蹭蹭地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写上了“小花”二字。什么呀!好好的四个字,怎么成了两个字?我想不通,传成“化肥”这两个字很正常,可这次怎么会传成“小画”呀,这和原句毫无关系嘛!
后来我才发现,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是会变化的,比如我挖了一个洞,可能就会被传成我家被小偷挖了一个大大的洞。俗话讲,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次游戏也算是验证了“耳听为虚”的正确性了。也许,我们在路上听到的一些传言,就是这样经过了几百个人的口,早已经“大变形”了。(公众号:芒果作文之家)
【篇四:不倒翁】
我在文具店看到了一个个非常可爱的不倒翁。他们都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像一棵棵小青松,只要我用手指轻轻地碰一碰他们,他们就左右摇摆,最后还是立在那儿纹丝不动。
他们这么神奇、有趣,我想立刻回家也做一个。说做就做,我一回到家就开工了。
我仔细地琢磨着,不倒翁之所以会不停地晃动,是因为他头轻脚重,想到了这儿,我立刻找了一个比较重的小球,再找来一个空盒子。我用剪刀从盒子上剪下了一小块儿,把覆盖在上面的膜撕掉,就露出了里面的瓦楞纸,我将瓦楞纸小心地卷成筒状,再用双面胶将卷筒粘牢,接下来又给不倒翁做了很结实的圆底座,同时将小球放到底座内,牢牢地固定住,最后我用矿泉水瓶盖子将口封住,一个可爱的不倒翁就在我的手中诞生了。
我迫不及待地把他放在了桌子上,得意地欣赏起来。我用手轻轻地碰了一下,他倒了之后就没有再站起来,我纳闷了,是怎么回事呢?我仔细地观察着,他的底座不够重,怎么办?我又找来了一些厚纸板将底座又加工了一下,这下好多了。
不倒翁跌倒了,还能站起来,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习,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怕暂时的失败,只要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就一定会成功!
【篇五:外婆的棕子】
从小到大,我吃过的棕子很多,但唯有外婆包的棕子让我回味无穷。
每逢端午,我就会想起棕子,想起外婆。现在外婆去了千里之外的天津,虽然我没法吃到她包的棕子了,但外婆包棕子的样子,以及那棕子香喷喷的味道却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
记得包棕子的前几天,外婆总会带上镰刀,去苇塘割下一片片翠绿的苇叶,带回家,细细地用刷子将它们洗净,再晾干,最后小心地收藏起来。等到包棕子时再取出来,浸在清水中,不多时,那些晾干了的苇叶便又变得嫩嫩绿绿的,像刚采下来的一般。外婆洗干净了手,准备包棕子了。只见外婆从水中轻轻取出一片苇叶,在手中灵巧地一绕,一个筒状的外形就出来了。接着,就往里面装米,再加上花生、红枣、肉等其它的配料。放肉的便成了肉棕子,放花生的便成了花生棕子,放火腿的便成了火腿棕子……各具风味。一片苇叶用完了,外婆便熟练地从水中又取出一片,接在一起,放好后再拿筷子向里捅捅、用手指按按,使它沉实些,最后,将棕子包了个结实,用细绳子将棕子包扎好。一系列动作,在外婆手里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包的棕子又结实又好看,然而在我看来却比登天还难。
包好后,外婆便将棕子下了锅,慢慢地煮,不多时,锅中就飘出了苇叶的清香,再过一会儿,整个屋子都弥漫着这淡淡的清香。终于煮熟了,我近不及待地捞起一个,剪开线,撕开苇叶,将棕子抖落盘中,对着苇叶和棕子的香味细细品尝,边吃边赞不绝口,那时,外婆总时慈详地站在旁边看着我笑。
杨柳青了又青,花儿谢了又开。溪水淙淙,布谷声声。一转眼,今年的端午节又快到了,外婆,今年你还包棕子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