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管相关作文

【篇一:竹】

竹子,随处可见,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说起竹子,又有几个人真正认识它呢?竹子的用途、象征意义、应用价值、精神,又有几个人能全部表达出来呢?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牌子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绝色的宝矿”。

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永驻青春;竹,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

竹子自古以来她被人类广泛运用,它的杆、枝、叶、箨、鞭根、幼芽,无一不被供作居屋、工具、器物、食物之用。由于牌子材质优雅,制品结实耐用,并有浓厚的乡土意味及气息,在生活中则普遍被人类利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是把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竟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雪的余寒时,新竹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地。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冬往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季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确实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真实存在的品格。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篇二:竹】

“岁寒三友”中,我最爱竹。

你看,在残冬的余寒里,新笋就在地底萌芽了。春雨一过,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春光里,它明丽清新,亭亭玉立;盛夏里,它临风起舞,修叶长舒;暑尽寒来,它绿荫葱葱,迎霜傲雪。单株修竹,轻盈细巧,清淡高雅,一尘不染。而当你置身万顷碧波的竹海,苍翠挺拔的老竹,又似身穿盔甲的武士,肃穆挺直,巍然屹立,远远看去,也是气势森严。

竹子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吃穿住行,处处可见。它曾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过重要角色。我们古代的文献是竹简,写字用的是竹杆毛笔,住的竹楼,坐的滑竿,孩子玩的风筝,门上挂的灯笼、门帘,做饭用的蒸笼,谁家没有几件竹制的物品呢?长笛,排箫,打仗的弓箭也是竹,甚至连苏武出使时用的旌节也是竹子制成的。

中国人爱竹,从古到今都是。文人墨客认为竹虚心、有节、坚贞不屈、品行高洁。爱它刚劲、挺直、生机盎然、蓬勃向上。他们画竹、咏竹,“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因为竹的独特品格,多少人以竹自居。苏东坡有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郑燮亦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皆以竹自喻,爱竹之心拳拳可见。“四君子”中,也唯有竹,最像真实的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竹国,有最多种类的竹。竹子根系浅,且易发芽,根系发达,有点土壤和水分就能维持生命。只要种下去,很快就能长成一大片,生命力极其顽强。这不正是顽强的中国人的真实写照吗?经历多少风风雨雨,经历多少坎坷磨难,我们又何曾畏惧,何曾妥协。大浪淘沙,流走的是岁月,不变的是坚强,如竹那般苍翠美丽。

我爱竹,它是最平凡又最不凡的,最世俗又最高雅的。在我眼中里,大俗、大雅皆是美,平凡、不凡皆入心。

【篇三:竹之韵】

“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百年后再诵此诗,隐约看见诗人当年所望之竹。

竹,学校的内部,便有一束。

闲走过去,我看到她们孤卧一角,碧波层层、绿茵葱葱的头顶与矮小单调的根部实不相称。与周围的绿树鲜花相比,又有一些弱小,尤其不如松树,底部粗壮挺拔,顶部苍翠葱葱,有庞然大物之势。

此时正是稻子扬花灌浆的时节,丝绸似的竹叶染上了满是愁容的枯黄色。有一些便飘飘摇摇,投向大地的怀抱,有人又将其扫入根部,杂乱地堆着。灵魂,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轮回。

向上看,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婀娜多姿,世界尽是她摇曳的身影。竹叶组成了一片叶海,披罗戴翠,泻入你的眼睛。好像一把巨大的翠绿的伞,也像一副翠绿的屏障,更像向上翘起的辫子。竹竿刚劲苍翠、修长,颇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之势。

收拢视线和思绪,我看到了几行拙劣的字,刻在了竹面上,那一刻,我感觉更刻在了心里。陆陆续续的人流从它身边闪过,行走匆匆的陌生人带着一身的沉默、一脸的茫然,像一只只灰色的蚂蚁,吝啬的人们不曾给予它一个眼神,尽管在她身边欢声笑语:鸟儿飞过,却宁愿停在旁边矮小的桃树、石榴树上。春夏秋冬,均是如此。

有人说,竹子内部空,每一段有一个分节,像是一个阶段的总结;有人说,竹也不像百花那样花枝招展,就像我们生活中还坚守着什么的人;也有人说,竹子懂得浓墨重彩是一辈子,风轻云淡是一辈子,奴颜婢膝是一辈子,坦荡潇洒是一辈子,所以竹子活得智慧,选择后者,相当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消瘦,精神上的丰衣足食。

路过竹林,偶尔会想起一句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句“未出土时先有节;纵淩云処也无心”。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

我偏爱校园角落里的这一束修竹!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