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荫相关作文

【篇一:我爱家乡】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鲜花盛开,没有任何污染,这,就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没有富贵的殿堂,没有北京的车水马龙,但是我的家乡有着美丽的景色,丰富的物产,还有纯朴的人们。

我的家乡一年内四季分明,春天万物复苏,柳绿花红,所有的小动物几乎都变得活泼起来,人们换去冬天的厚厚的保暖的衣服,穿上了春季服装,每当春风拂面,我都倍感青爽,我爱家乡的春天。春天离去了,夏天就开始了,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早晨,太阳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意味着夏天已经到来,中午炎热的太阳光炽烤着大地,人们受不了家中的闷热,都跑出来,在树底下乘荫,然而碧绿的大树像一道天然的屏障,保护着人们,下午一群调皮的孩子们去河里,游泳,打闹,玩耍,黄昏时,人们回到家中,小孩们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回到了家,太阳此时也落下来了,我爱家乡的夏天,秋天到了人们都说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好季节,人们一大早就开始丰收地里的粮食了,直到夜晚人们才回到家中,秋天一颗颗参天大树换去碧绿的短袖,换上金黄的长袖,秋天也是我的家乡最舒服的一个季节,我爱家乡的秋天,秋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此时不知不觉中,秋天悄悄过去,冬天已经到来,冬天的景色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整个就是一片雪白,虽然有点单调,但是这是一种心里说不出来的美,在冬季,一些身在异乡的人也回到了家,人们都热情款待他们,我爱我家的冬天。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

【篇二:我们忘却的艰辛】

时代是一棵树,过去是汲取营养的根,现在是地表上丰茂的叶子与累累的硕果。

我们嘲笑父辈,说他们在有鱼吃的年代还捉老鼠;在小康社会的今天还捡饭桌上的一粒米;在粮食充裕的时候还舍不得倒掉一碗馊了的饭。在我们今天的现代社会嘲笑中,他们含泪!

我们嘲笑父辈,说他们在花甲的年纪都不懂的休息;在烈日的炙烤下不懂得乘荫纳凉;在儿女已长大的时候还释不开怀。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傻笑!

我们嘲笑父辈,说他穿着老土的衣服显朴素;在城里的餐桌上依然吃的一粒不剩;在买菜时拿着皱巴巴的钱为2毛钱而讨价还价,啰嗦半天。在我们的嘲笑中,他们执着!

当有一天,我们捉襟见肘时,他们却一声不吭拿出那些曾经被我们鄙视的节俭替我们解围。

他们憨厚地笑着,我们哭了!

我们回忆起那些我们忘却的艰辛,我们终于懂得他们放心不下的原因。他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我们只有用自己的辛酸才能晓喻我们不能忘却的辛酸。

他们用辛劳铸就了我们这个劳动民族的智慧,用智慧浇灌了一方硕果累累的沃土。在崛起的东方大地上,我们是太阳,让这智慧之花常开不败。用心筑起巢的父辈,在用心教我们成长;而我们,也需要继承和发扬那一轮光辉。

时间流转,幸福连绵,父辈用苦涩延续着幸福;满江春色,幸福蔓延,父辈用俭朴唤醒了我们忘却的艰辛。

朴实的父辈用平实的话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忘却了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忘却了艰辛就意味着衰落。

在有鱼吃的年代,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曾经是一群吃老鼠的人,因为只有这样,在繁茂的树荫里,我们才会成为汲取营养的根。

【篇三:美丽的花城】

飞舞着丝丝凉意的那天,是二月份,恬静的太阳把她最后的余热向大地发散出来;遥远的晚霞依旧缥缈,丝丝凉意依旧未变,四处已有淡淡的绿色了,那是春天的协奏曲。有一辆红色的车开出来了,是的,凉意伴着我们的离开,我的家搬到了海淀,那有一套大房子,我轻轻的闭上了双眼,我要离开昔日的伙伴,离开自己温馨的小家。

窗外的景色飞掠过去,嗒,一声,温热的泪滴在了我的手上,我不愿擦,任凭它自由地流淌下,泪眼朦胧中,我,仿佛回到了从前:你送给我的巧克力,我们两个一样的公主裙,我们的闺蜜头像,我们一模一样的小戒指……

春天的花城,春暖花开,灿烂多姿,有充满鸟语花香的凉亭,有充满童言趣语的秋千,有生机盎然的灌木丛……在儿时的记忆中,最快乐的时候便是买一根冰棍,坐在精致小巧的秋千上,躲在春花烂漫的灌木丛中亦或是倚着清雅的凉亭里的柱子,在柳絮飘飞的时候,手牵着手,一起谈论着自己的未来……

夏天的花城,盛夏繁花,绿树成荫,清雅的凉亭总有一股淡淡的花香,不知是幻觉还是幻觉呢?清脆的树冠如同一把把雨伞,令人心旷神怡,每每在树下乘荫时,野餐的时候便到了,欢声笑语,惬意不已。

秋天的花城,落叶缤纷,美不胜收。秋风习习时,每每走在用落叶铺满的小路上,总能拾得一片片火红的落叶。凉意环绕时,偶尔可以觅得几只南归的大雁,你也可以时常觅得那些摇摇晃晃地鸟窝,落单的它们,为秋天平添了几分说不出的凄凉……

冬天的花城,白雪皑皑,银装素裹,最开心时,便是在下雪的时候,用手,轻轻地接住那一片又一片的雪花,再轻轻地含到嘴里,用心去感受那点点寒意……

我一边回想着往事,又一边在泪眼朦胧中,沉沉睡去……

花城再见!再见花城!

【篇四:我的“大奶奶”】

我的童年生活在农村,在那时的记忆中整个村子上了年纪的女人,我几乎都得管她们叫奶奶。除了我的亲奶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所谓的“大奶奶”了。

我那个“大奶奶”生得肥胖,面皮却白,倒也算硬朗。她很早以前就一个人生活,她的儿子有时会回来看望她。她也乐观,从不向别人抱怨什么。

只是有一点我不大理解。她家门前正是村里的主要道路,她却在门前树荫下摆几块大石头,每天或早晨,或下午,抑或是傍晚时分,她准保在门口乘荫坐下。不一会儿,便有几位我的“奶奶”们,拿着垫子,不紧不慢地来坐下,一起说着什么。她们所说的内容无非是什么谁家又发生纠纷了,村里哪个人的品德怎么样,或是浇地浇到谁家的田垄了,甚至谁家包的什么馅的饺子,她们都一清二楚。我却尤其看不惯她们时而把头向前探着低声絮叨,时而为了模仿某个人而变了声调,展现出时分矫作的神态,时而又评论某人的行为,一扭头,表示出不屑的神态。

后来,渐渐地,我对她改变了态度。那时候我还小,不知道哪来的勇气,竟骑着自行车骑下了一个很陡的坡,结果可想而知,连人带车,一并倒在了地上。我以为没人看见我,正想自己爬起来时,只见大奶奶迈着并不灵活的步伐“跑”了过来。我那时便没有自己爬起来,而是等她扶我起来。她扑扑我身上的土,问我摔伤没有,她的热情让我一时不适应。我摇摇头,又骑上车子走了,心中却感受到了一位长辈对孩子的关爱。此后,她来给我家送些个自家种的水果蔬菜时,还不忘向母亲询问我的情况。母亲对我说起时,我就想,或许是她自己太孤独了吧?

这样想来,她平日里不在门前和她的那些“老姐妹”聊聊天,又去干什么呢?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