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驾驭碎片化的生活】
木心曾经写过这样的词“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过去的时光,由于科技未发展的那样快,而显得日有余晖,而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显得零碎不堪,影响着我们的认识与心态。
碎片化的生活有益处。在纷繁的生活节奏中,碎片化的生活使我们不用浪费过多的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曾经,我们需靠自带的“11路公交车”一家一家地走访比较我们所需要的商品,更是不厌其烦的挑选,现在我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头,就可以买到心仪的商品,不用过度在意,它自己就会整好衣装送至你的家门,方便快捷,价格也实惠,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碎片化的生活,对我们毫无影响吗?非也。现在的人们,谈情说爱,太过于轻易。在网络上结识到一个还不错的人,便交往了起来,并不需要太过于走心,这是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作出的社交。渴望被爱,渴望安全感,忙碌到忘记认识自己,用闲暇时间发发消息,就成了人们口中津津乐道的爱,这不是爱。早些时候,人们喜欢写信,其实信很漂亮。在信封上贴上不同样式的邮票,再盖上邮戳,见字如见人,不用多说人家便懂了,写信人用了心,不轻易写错一个字。从前的人很远,心却近;现在的人近了,心却远了。
碎片化的生活使我们原本的生活被分割成若干个部分。利用碎片化成为自己有利的方式,就是利大于弊的,人们与书是挚友,无论过去多少亘古年夕,都不会变。有人认为,书就应该完整地读,不可断续,否则你将忘记前有的情节。而我不全这样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而书在我眼里应该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读。当读一整本书的时候,开始你会饶有兴致,读到后来越显疲倦,后面精彩的部分,被你囫囵吞枣,一笔带过,显得毫无收获了。其次,每每读完一个篇章,就会有自己切实的想法,第二天,带着对故事情节的期待续读,又何来忘记之说。有的书以多个小故事为合集,每日一读,岂非趣味?翻开时,与一张精美的书签相遇,美哉,美哉!
随着生活节奏的快速前进,我们已不可能逃避,我们应当正视所拥有的碎片化生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它成为生活的助力剂,而非牵制。
【篇二:互联网的碎片化,这个小众又大众的时代】
互联网,于1969年诞生以来,如同划破天际的一道闪电般,从星星之火燎原蔓延至全球各地。如今,地球便像是在网络与网络之间所紧密串联的庞大网络的笼罩之下,高速运转起来了。我们将信息输入网络的同时,大量信息也从世界各地传输回馈给我们形成了某种“信息链”。我们便可以通过互联网,从中获取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资源,这无疑就是信息碎片化的过程,是社会发展的证明,无法逃避、不可避免的。
随着互联网的大为发展,利弊也渐渐从中显露出来。人们充满了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而丰富多彩的互联网大大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滔滔不竭的段子新闻如潮水般涌进我们的大脑,人们开始无目的地大肆搜寻新鲜事物,所谓新鲜,也不过是博人眼球的文章罢了。有些媒体就借助这个机会撰写过于精简的文章,使文章与大众产生共鸣,吸引更多的人们,增加点击率,殊不知这给人们带来多大的危害。新闻中整个事件的经过不是通过一言两语就能够表达清楚的,从中有太多的误导性,即便可能新闻中的内容可能与事实完全不符,颠倒黑白也无人知晓,断章取义造成了阅读的碎片化。人们翻阅碎片化的文章往往也就是翻番阅览了之,也不去深究事实,就此作罢。以为自己掌握了许多,却不知其中有多少的真真假假,又有多少真正映入脑海中了呢?本意是为了扩充知识面,却因种种不良因素导致刷手机成瘾,机械化地一刷再刷,并无任何目的,自然也就收获不到其中真正蕴含着的精华。阅读方式渐渐低层面化,“速读”成为了普遍阅读方式。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的心境逐渐浮躁,无法静心读书的原因。阅读方式发生改变,即使强迫自己放下手机,换回纸质书,也是读不进的。专注力下降,往往会觉得烦躁无味,时不时想拿起手机看看。许多人认为手机导致了生活的碎片化,其实不然,如果真正投入专注思考学习,我相信手机以及其他任何诱惑是完全无法打扰到本身的。为了抵制这个恶性循环,我建议大家应有目的地“刷屏”,融入这个时代,让无目的地翻阅集中凝聚,按照理想的结果方向前行,针对需求,细化目标,达成结果。这样或许可以增强我们的自控力。
对于抓紧一切时间刷屏的人们,这个建议也应该能够帮助大家重新利用碎片化时间。在这个碎片化时代,人们开始注重起碎片化时间的利用,鼓吹利用碎片化时间来学习。比如,一天抓紧十分钟翻阅书中的一个片段,一年就能多看好几本书等等。可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书是有整体性的,每一个小片段或许都不止表面文字那么简单,有可能是承接了前文的某点,又可能是为后文的某处做了一个小铺垫。将完整的内容拆开碎片化便是缺少了原本的韵味与乐趣了。而如今,人们更是抓紧所有碎片化时间疯狂学习——穿衣洗漱、饭前饭后、上下班甚至过马路时。我们不断挑战自己,好似成为了一个杂技演员,使大脑的思维在一件又一件事情中来回穿梭,很刺激没错,但科学研究表明目前人类的大脑并没有进化到能够一心二用的程度,我们以为自己是专业的,事实只不过是业余杂技罢了,随时有可能失误。这种一心二用的疯狂学习的后果就是没有很大的收获。经常是“废寝忘食”的学习,实际掌握的知识却寥寥无几。可见,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尝试巩固以前收藏过,阅读过的内容重新阅览或听过,在已有的笔记与印象上加深思考与记忆。也许在特殊情况下无法集中思想也无妨,收集发现一些好文章是更棒的选择。
如今,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开始注重碎片化的生活,小众的生活。从古时的集市到现代化商铺,再到如今的淘宝,可谓是大众到小众的过程,社会发展的历程。如今的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会带来更多不良的影响吗?有很多人质疑,碎片化生活只不过是让碎片化碎片生活罢了。人们因为科技的变迁而转变成为低头族,减少手机的使用并不忘初心才是正策。科技本身无罪,却要为人类的自控力不足来背锅。而所谓初心,何尝不是传统。这不就是呼吁大家守旧并不接受新时代吗?很多传统文化在流逝的同时又何尝不以一种新的方式凝聚起来了呢?比如戏剧,过去的人们热衷于聚在一起观赏戏曲,随[着时代碎片化小众化,人们不再相聚一堂,但来自全球各地的戏剧爱好者仍可以在网络上探讨、议论,如同碎片凝聚在了一起似的,这又何尝不是新时代的大众。即便戏剧爱好者的人数大不如从前,不再广为人知,只要加强宣传,让戏剧重新走入人们的生活中去,把戏剧当作精神层面的文化去学习、去热爱,那么文化本身的内涵仍在,精华仍不改。
传统大势已去,我们如今生活在的这个时代也许有种种不良因素,但我们不应因为互联网的碎片化生活中的带来的副作用而逃避,减少使用手机,而是要去思考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如何正确使用手机。这是社会发展必然要度过的难关。一味地躲避退缩才会使我们真正的退化,只有适应并紧随时代的发展才不会被历史淘汰。
写到这里心中释然,互联网的碎片化时代看似散乱无章,实则通过每个细小碎片有序串联成整个世界。
【篇三: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从前,人们的生活节奏很慢,很简单。一天的工作或学习,到家吃吃饭,看看书,没有那么多娱乐,没有那么多繁杂。
时间,她最公平,你忙与不忙,24小时,就在那里。
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忙碌,追求越来越多。24小时,被分成方式不一、目的不一的安排,像一张拼图,零零散散,密密麻麻,越来越碎片化。对于“你今天干了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却很难回答,我们的节奏越来越快,就会出现一些琐碎的时间。
所谓碎片化,他的专业解释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我们也可将"碎片化"理解为一种"多元化",而碎片化在传播本质上的整个社会碎片化或者说多元化的一个体现。而我认为,生活的碎片化就是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体现。
我以为作为一个学生,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认真学习,让碎片通过并联的方式,发挥1+1>2的效果。
举一个陈景润的例子吧,他学习外语采用的是自学式的强化记忆法。他的口袋里时刻装着几个小笔记本,一本写英文单词,一本写俄文单词,另外几本写德语、日语和法语单词。小本上写的全是专业常用语汇或容易记错的单词。中学时代练就的背诵功夫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不久,他就掌握了相当数量的基本词汇。凭着这些词汇他开始磕磕绊绊地阅读外文书籍,遇到生词,就记在小本上,空闲时再反复念叨几遍。渐渐地,书上的‘生面孔’越来越少了,他翻看字典的频率越来越低,语法知识也在无数次阅读中被他掌握。他不论是理发排队,等图书馆开门,上班路上,都会随身带着小本子背背单词。最终,他学会了四门外语。
陈景润做到了,而我们呢?
与其说我们的时间被碎片化了,倒不如说是我们自己碎片化了时间。比如,我们正在阅读一本书,但是一旁的手机时不时响一下,我们一定会放下书,拿起宝贝手机,一玩又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读书。再比如,一节晚自习写作业,我们只是凭喜好,想做哪课做哪科,没有一定的学习规划和安排,时常被小虫子吸引了注意,这也是碎片化时间的表现。
我意识到,我们不应该尽力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而是应该把一些整体化,做一定的规划,安排,合理利用好时间,避免开小差等现象。比如,按照学校的安排,就餐时总有排在后面的同学,这个时候是聊天还是相互抽背几个单词?比如,微信聊八卦的时候,我们是否探讨一下学生对于一些时事的看法呢?
让碎片不碎,让我们重新做回时间的主人。
【篇四:碎片化生活,碎片了什么】
科技的变革总会引起时代的风浪,而唯有风浪中的舵手才看彼岸的方向。————引言
现如今互联网科技的升级为我们带来了更加便利的生活,动动手指,便能“知天下事“;划划屏幕,即可”博览群书“。在这样看似简单化的生活背后,却只有少数人才能看清这样碎片化的生活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碎片化生活,碎片了我们的时间。谈及时间碎片,就一定要区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和“将工作时间碎片化”。“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可以说是一种及其高效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如等车时,上下班途中,吃饭,甚至如厕的短暂时间完成小部分的工作。安妮海瑟薇在电影《实习生》中饰演的女创业者就是一个利用碎片化时间工作的典范。例如在司机开车送她上下班的时候,她会一边用车上的视讯电话跟人视频对话讨论工作上的事情,一边一个手机回复工作邮件,另一个手机又接听其它电话。这样的生活看似被工作充满,但其实更好地平衡了工作与生活。而现在的人们却多处于后者——“将工作时间碎片化“。顾名思义,在工作的过程中刷刷朋友圈,聊聊天,逛逛网站,看上去工作量与前者如出一辙,但效率往往天差地别。
碎片化生活,碎片了我们的思想。在信息爆炸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追求快速与效率,相应的,便舍弃了思想与辩证。以“标题党“为例,把平平无奇的新闻,挂上一个新“马甲”,变成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故事,然后夺取了读者的眼球与高高的阅读量。但高阅读量背后,却是文题不符,歪曲事实,掩盖真相的情况,以至于新闻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这样的”快餐新闻“带来的问题不仅如此。据《人民日报》统计现今近四成的人在看新闻时习惯于“先看标题,如果感兴趣就往下看”,另有32、99%的人会“挑喜欢的版面或栏目看”,“从头到尾仔细看”的不到15%。诚然,这样的行为的确减少了大量的时间,但伴随着的却是对于信息的盲目接受,人们失去了自己判别真伪好坏的思想。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设想一下,若是将《哈姆雷特》冠以《震惊!王子为复仇竟亲手杀害叔叔,夺取皇位》的标题,其效果肯定令人啼笑皆非。
碎片化生活,碎片了我们的情感。不知何时起,手机闯入了我们的生活,将我们原本就细小的生活空隙填满,甚至于将我们同化。记得在小的时候,每次外公带我出去玩,总能在沿途的大巴上和陌生人畅谈起来,明明是一趟陌生的旅途,外公的热情与渊博也能让我们充满欢笑。反观如今,公交车上再难看见那友好地起身让座,也再难听见陌生人之间友好地攀谈,取而代之的,只是一双双透着冷峻的光的双眼。碎片化的生活,表面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一个“赞”,一个“转”就能代表我们是好朋友,但实则心与心的心灵却未曾再遥远过。
碎片化这个名词进入我们的视野已经有五年之久了。要说他百害而无一利,是不可能的,但正如利刃既可以用来烹饪美食也可以用来杀人行凶一样,碎片化生活对的我们影响取决于你是把它视作隐藏在海绵里的“水”还是被世人皆累的“明日”。
【篇五:生活之碎】
人们都说是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打破了人们一个又一个完整的时间。零零碎碎的时间拼出一个完整的一天,就宛如一个破碎的玻璃杯被重新粘会后的那般不完整。
要我说,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改变的不是直接改变了生活方式,它首先改变了我们的心态,从而大多数人不得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说到底那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不仅提供给我们可以直接接受到四面八方信息的便利,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娱乐。由于手机的大规模普及,人们要腾出时间要用手机娱乐自己,可是人们却不舍得那些时间,所以才千方百计的用一点点碎片的时间填充那些事情。甚至恨不得同时可以完成两件事情。比如上班上学路上耳朵里总要塞个耳机,不仅可以完成地点的位移,同时还可以美其名曰的欣赏着音乐。比起早些年要坐在家里打开音响闭上眼单纯地腾出时间欣赏音乐来说,如今的听音乐可以说是非常碎片化了。
随着信息一步步发展,人类的心也一点点开始浮躁起来。现在的人们可能无法专心的沉浸在一件事中,偶尔摸出个手机刷个微博,偶尔打开社交软件和朋友们聊个天。持续时间因为那些被浮躁的心给打断,变成碎片化的时间,生活也随之碎片化。可笑的是你,那些一心沉浸在工作的人在如今这个社会还会被世人表扬。“某歌手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潜心创作”大家就觉得这个歌手可了不得,可早在互联网还没那么发达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花一整个下午来做钻研,花一整天做一个木雕。
有不少成功人士表示要合理利用碎片时间才能获得成功。就像那些什么“每天上学放学路上背背单词”,“等车的时候看看书”。而如今的碎片化已经和原来的那些碎片时间的观念完全不同了。原先的碎片时间是指两段完整的时间之间进行周转时的那些时间。现在的碎片化时间却是原本完整的时间被人硬生生的打破所得到的碎片时间。两者截然不同,但是可悲的是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将第二种的时间当成了第一种过,并为此还洋洋得意。
现如今,没有几个歌手愿意用“一唱到底”的方式去录歌。更多的都是偏爱几句话几句话录,追求的是音色音准上的完美,歌曲中的感情却早已没了水到渠成的感觉。碎片化时间也是一样,一本书要就这碎片化时间看,一看就是几个星期。一份手工艺品利用碎片化时间做,一做就是几个月。甚至某些写手的文章也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写的,一切早已没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觉。
碎片化时间虽然看上去是让我们更加节约时间,实际上带给我们的是对一切事物的不专注,我们现在太容易被外界吸引,外面的一些风吹草动就可能动摇我们的内心,破碎我们的完整时间。可是,生活之碎,却是我们对这个时代做出的进化。这,也没准是存在这个时代的最好的方式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