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从小事做起争当新时代活雷锋】
五十一年前的三月五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雷锋——一位平凡而不平凡的战士,进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我们都熟知雷锋的点滴。或许你我都曾在讲台上讲述过雷锋的事迹,朗诵过献给雷锋的赞诗;或许你我曾扶老奶奶度过马路,曾给迷路人指点方向;或许你我曾对别人说过,我叫红领巾。
可现在红领巾早已不在我们的胸前飘扬了。但随着时间的流驶,雷锋精神也随之远去了吗?
前日,一位女子在地铁上因低血糖昏倒,在五十分钟内由于无一人伸手帮助,而酿成了悲剧。如今,"扶不扶"成了大难题。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例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一个仿佛冷漠的社会画卷铺展在我们的眼前。冷漠社会的悲哀在于,没有一个像雷锋一样的勇者站出来,打破冷漠。借用一位德国神父的墓志铭:"当他们来抓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我想,反正我不是犹太人;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我想,反正我不是天主教徒;最后,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说话了。"一个社会,缺少不了温情,缺少不了雷锋这样的存在。
然而,我们这个社会并不是缺少温情:在天津,一位天津大学的同学扶起一个摔倒在地的老人,该校团委立即以“一个过路人”的身份对他发出了表扬信;在山东,社会妈妈李玉坤,用自己的微薄收入资助了30余名的贫困孩子。在匆匆街头,依然会有人给乞讨者以钱以物……善举,就是你愿意,你舍得,你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对于我们,这件事不需要太大,或许只是弯腰拾起易拉罐,或许只是在别人搬运书籍时搭把手,甚至于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真诚的眼神。这,就是新时代的雷锋,为社会注入温暖血液的人。雷锋精神并未走远,新时代的雷锋便活在我们的身边。
雷锋曾说:“在生活的仓库里,我们不应该只是个无穷无尽的取用者”,懂得回报,回报每天为我们加班加点、不辞辛劳的每一位老师;回报日日夜夜与我们相依相伴的每一位同学;更要回报在家中寄予无限温暖的父母。我们一生中都将接受无数人的爱与关怀,若我们将所得到的,一一传递给他人,传递给这个社会,便能以举手投足给他人带来温暖,让他人也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善意。雷锋精神,在于我们一代代人生活中的实践。象征着善良、美好与奉献的雷锋精神永远也不会被历史所抛弃,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则。
雷锋已逝,他的生命,更像是一段传奇。他是几代中国人儿时的偶像与英雄,他的精神将随着每一年的三月五日而永世传唱,他的灵魂将因我们的点滴善举而永垂不朽!
善举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你我就是新时代的活雷锋。
【篇二:生活需要磨难】
珍珠之所以美丽,不仅是因为它有光艳夺目的色彩,更在于它的蚌壳用尽毕生的心血磨砺出来的;
蝴蝶之所以美丽,不仅是因为它有双会舞蹈的翅膀,而且是它经过漫长的蛹孕育而成的;
生活之所以美丽,不仅在于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更是因为它有经历磨难后成功的点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就是如此。每当临近考试时,同学们都寒窗苦读,起早贪黑,废寝忘食,为了就是取得好成绩,可是,成绩出来了,那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有的人就会说,我付出了努力为什么得不到回报呢?老师便会笑答之:“你这次没考好,不代表你下次不会考好的!”等到下次考试,果然,这位同学名列前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不正是,付出总有回报,经过苦才会甜吗?
也正是领悟到生活需要磨难这亘古不变的真理,越王勾践才能忍辱负重,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领悟到了这一点,布鲁洛才有勇气面对恶魔般的天主教徒,才能在即将被烈火吞噬的那一刻说出令恶魔般的天主教徒为之胆颤,令后世为之动容的话语。这不正像令珍珠脱蚌而出,令幼蛹破茧成蝶的那种神奇力量产生的效果吗?
记得有一次,看到一本小说,内容是这样的:一位盛气凌人的青年对年迈的萧伯纳说:“先生,我知道你曾经很风光,然而你现在老了,我现在比你强多了。”肖伯纳用慈爱的目光看看他说:“是的,年青人,对你这样风华正茂的美丽的花朵来说,我就像一个干煸的果实。然而,我还是以为自己比你美丽,因为,所有的果实都曾是灿烂的花朵,而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能成为成熟的果实。”是啊,这是多么精辟的一句话语!花朵固然美丽,但与经历过风吹雨打,饱含风霜雨露的果实比简直是差之千里。
秋收还需要冬寒。
成蝶还需要破茧。
收获还需要播种。
自然规律如此。想必,生活也是如此。
【篇三:春节游马尼拉】
春节这几天我们去了炎热的马尼拉,那里非常美丽。
上午,我们去了市区附近的西班牙王城,这里曾经是一个军营,隐隐约约还能看到当时的堡垒里的军事设施,有当年的大炮,弹药,还有一些残留的城墙、牢房,在军营里还有个纪念菲律宾民族英雄黎刹的博物馆,里面主要介绍了黎刹的生平事迹,并陈列了一些相关的历史文物。
中午,我们来到了圣奥古斯丁教堂,这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教堂有着400多年的历史,一进门就有种神圣的感觉,四周的墙壁甚至天花板上都刻画着精美的壁画---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圣经故事。在那里,我们还有幸赶上了一场天主教徒的婚礼,来观礼的亲朋好友们都穿着西装、华美的晚礼服,站在走道两侧,阳光透过巨大的彩色玻璃洒在教堂内,新娘在父母陪同下缓缓地向新郎走去,长长的婚纱拖在身后的过道上,非常圣洁,令人难望。
傍晚,我们回到酒店,在那里,我们看到马尼拉湾的日落---最壮观的日落,不仅仅是美丽,更重要的是那种自然与人融合在一起的感受,太阳从金黄色渐渐变成通红色,缓缓地向西沉入海面,落日的余辉透过随风摇曳的棕榈树洒向岸边,堤坝上是飞来飞去的海鸥,再远一点是星星点点的货轮,它们同样不鸣一声,只是在余晖下留下一道道淡淡的波浪……
瞧,这就是我眼中的马尼位,多少美好,多少辉煌!
【篇四:圣玛丽大教堂】
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信仰,在心底里默默存活,坚定了我们前行的脚步。
信仰是什么?在我眼中,信仰只不过是一种心态,在生死存亡之前便会烟消云散。或只是一张白纸,平常的不能再平常。可这一次,去了悉尼的圣玛丽大教堂后,我对信仰改变了看法。
悉尼的圣玛丽大教堂建于1866年,1900年开始正式启用。这个教堂是信仰天主教的,第一批天主教徒是在1788年抵达的,大多都是罪犯。在天主教中,还有一个小故事。
上帝的孩子——耶稣,在公元元年前4年的时候降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是犹太人。但因为12个门徒中的一个:犹大背叛了他,最终他为了救世人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
去教堂时,听着前面的人作祷告,后面的人祈祷,虽然语言不通,但我们还是体会到他们的认真:跪在一个长方形的垫子上,双手握成拳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反省着自己这一周以来犯下的过错。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神圣呢?有了信仰,就不会去做违背良心的事,就会有一个目标,那是你生活的航标灯,指引着你前行。
信仰是一阵清风,驱散你心中的黑暗;信仰是一束阳光,照亮你前进的路;信仰是一扇窗,为你敞开心扉,让你看这五彩斑斓的世界!
【篇五:我心目中的马相伯】
在历史长河中,有着无数举世闻名的人物。而我和今天要写的是马相伯,现在所熟知他的也只有为数不多几个的人。
他生于1840年,是丹徒人。他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大师。其成就很大,他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其学生也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康有为,梁启超,邵力子等等。他有教无类,只要你想学,他就会教你。马老师凡事亲力亲为,虽已年迈,但仍坚持给学生们上课。他一生热衷于教育事业,甚至把自己的家产都捐给了教堂,来办学校。
但教堂只对捐献有兴趣,并未开办学校,尽管如此马相伯并未改变主意。直到后来他无处给学生们上学也从未打过学校的主意,而是自己另觅他处,令人很感动。大家对他所创办的学校定然有所了解,就是现在的上海复旦大学。原来叫震旦大学,我想现在的复旦大学肯定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学,殊不知它原来还有这么久的历史。
他与他的弟弟都为李鸿章工作,弟弟因为李鸿章起草书文而来累死了。惟一所留下的只有一本书,似乎他的一切都留在了书里。马相伯做过神父,因为其母也是一名天主教徒,他从不要求学生信仰天主教,学生可以信仰不同宗教。正因为他从不束缚学生的思想,所以才培养出如此多的人才。
现在马相伯先生已经永远的离开我们了,但他却不被我们所遗忘。他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在漫长的历史星空中,马相伯这颗星星或许不那么耀眼,但它却独具韵味。对我来说就像一颗启明星,指引着我前进。
一代大师,马相伯。永永远远的骄傲。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不会将他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