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两难相关作文

【篇一:论晁错】

半生的岁月豪情,半生的执着劳顿。一声令下,不容他辩驳。

一刀两断。

景帝平定内乱后,国家依旧静无波澜。但千百年来,那个峭直刻深的赤胆忠魂,那段轰轰烈烈的半生岁月,怎么可能就此无痕。

他怎知朝堂之上忠奸之谏都要顺应众心?大忠之人终究是寥寥无几,谁无心扶立自己的威望而任由他人的意志磨灭?即便是忠臣,嫉恨的目光也足以令人惊骇。他抓住自己的学生肆意上谏,孰知门外众人早已议论哗然。

于是他用自己的后路,坚持着他的政见。哪怕一不小心冰冷的刀锋便会架到脖颈,也不能让他消停。自古严苛之人少友薄命,虽让人心寒,但顺应众人之心而不逆水推舟仍是封建制度中人人恪守的准则。可他不知道。又或许他知道,只是性格使然,他不愿白费口舌来央求他人为中央让利。

为国谋利者众。只是牺牲掉自己的声誉来捍卫国家,忍受非议而不移初心的,必是要兼备坚定的决心和非凡的谋划见解,才能为人赞颂。

可是晁错,又非如此。

他是忠臣,但又太不懂策略,不知迂回。一介臣子,忠于朝廷是好的,但若是太急于求成,鲁莽死板,甚至冒犯了皇上的利益,那就成了愚钝的忠诚。此时此刻,且不谈国家,即便是他自己,他也无法保全。

于是,晁错的高见远谋,晁错的忠心赤胆,晁错的为师之恩,晁错的“忠孝两难全”,在他的急于攻成,小肚鸡肠和奸佞之人的陷害之后,全部化为乌有。

一时间,风云突变。

当原本应该进宫的车子停在了东市的街头,在史书轻描淡写的腰斩背后,该是晁错怎样的震惊,怎样的冤屈,怎样的愤恨,甚至,怎样的无助。

景帝最终还是削了藩。他完成了晁错的追求,却提前一步剥夺了晁错亲眼目睹成功之日的权利。

“吾亦恨之。”

只是晁错之死,原本就不可避免。他固执的过了头,连刚愎自用都那么笨拙,有大忠大义而无大智,迟早,会成为那个朝代的牺牲品。

后世的人是宽容的。

晁错,也就成了世代嗟叹的传奇。

悲壮,凄凉。

【篇二:红色基因代代传】

“没有天生的革命家。我自己只是在党的领导下做了一些应该做的事。”——叶剑英。

今日我去参观了叶剑英元帅故居及纪念馆。刚进入纪念馆,一座叶剑英元帅的雕像赫立在眼前,让我们不禁肃然起敬。接着,让我们来了解他传奇的一生。

生于1897年的叶剑英元帅为何让人如此敬佩?那是因为他不仅领导了广州起义,还创立了黄埔军校且多次在国家危难关头力挽狂澜,挽救了党和国家,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叶剑英元帅的一生我们无法亲眼见证,但他英勇无畏的精神一代传一代,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见到他的雕像就会感到亲切的原因。

听导游讲,这位元帅当时投身于革命事业中以至于自己连母亲的最后一面都未见到,于是他便留长了胡子以此来怀念母亲。或许有人会说他无孝心,借着革命的借口来逃避赡养父母的责任。但是我想说有这样想法的人简直是大错特错,因为失去亲人的滋味一定是不好受的,正所谓“忠孝两难全”,既然我们都知道叶元帅的胡子是为母亲而留,那我们为何不称颂他是一位好元帅呢?

叶剑英元帅的一生令我震撼,也令我敬佩,我无法用贫乏泛滥的文字来描写出叶帅的一生,也无法概括他经历了凶涛骇浪后仍一丝不苟的一生,他的一生,将值得我们一生去赞颂。

红军路上的艰辛,我们无从亲身体会,二万五千里的艰苦路程,我们也无从了解,但唯有革命精神,在我们心中永存。

今天我们都过得十分充实,不仅是因为有了伙伴们的陪伴,更多是了解了叶剑英元帅这位伟人。他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夜深了,好梦。革命之火在心中!

2016年7月27日

写于广东省梅县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