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颂秋】
盼望着,盼望着,随着成群大雁的南飞,秋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要入睡的样子,慢慢地闭上了眼。山光秃起来了,水退下去了,太阳的脸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小草渐渐地枯萎了,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金黄的。树也开始脱下已穿旧的衣服,一片片金黄的叶子随风像蝴蝶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往下飘落,不一会儿,大地就铺上了一条金地毯。人走在上面“咔嚓”直响,又清脆又悦耳。
原来争相开放的花儿此时也慵懒下来,一个个无精打采地垂着头,微微闭上了眼睛。还有些脆弱的花儿经过一个春夏的劳累后,此时已投入了大地的怀抱,将柔弱的躯体藏入了泥土中,带着微笑进入了甜蜜梦乡。这时,只有那些不畏风寒的花儿还在竞相开放,在秋风中传播着淡淡的清香。
“秋风送爽”,不错的,经秋风一吹,天气就开始凉爽起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秋风吹过你的脸颊,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拂过。秋风中还夹杂着一些清香,有些鸟儿已展开翅膀匆匆地飞向南方过冬去了,小蛇此时也忙着挖洞,准备冬天一到,就钻进去舒服地睡一个长觉,等待明年春天的到来,而松鼠们则忙着采集过冬的食物,贮藏在洞中。
雨也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可别恼。瞧,像珍珠,像断线,如蜘蛛网般斜织着,打在身上凉飕飕的,枯黄的小野花被打的折了腰。路上,车辆行人匆匆忙忙地赶路,一个个心急如焚。偶尔也有没带雨具的“倒霉鬼”在雨帘中飞快地奔跑,往往一闪而过,留下的只是他那匆忙的身影。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果子和水稻都已成熟了,一个个摇摆着枝头,仿佛在提醒农民赶快收割。于是,农民开始忙碌起来了,田野里,果园里,到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只要看看他们脸上满意、愉悦的笑容,就明白今年又有一个好收成。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并定下更高的目标,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努力着。
秋天像魔术师,把大地变成一片金色。
秋天像大舞台,上演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秋天像一只弦乐队,演奏着一首首欢快的曲子。
【篇二:悲秋还是颂秋?】
纵观中国漫长的文学史,绝对不难发现“秋”似乎已成了中国文人共同的心结。“秋”极大多数情况下都被当作“悲伤”的意象再用。若你非要说例外,那“我言秋日胜春朝”这类的诗句却又只是沧海一粟。如今提及“秋”字,我们普遍很容易联想到一个字谜“离人心上秋”,谜底为“愁”。虽说只是谜语,却完全不难看出“秋”之一字,的的确确被贴上了“悲”与“秋”的标签。
郁达夫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文人,“悲秋”自然也是无可避免的。
然而,或许读《故都的秋》的人起初多少都有些疑惑,这样一篇文辞清丽的文章,“悲”是从何谈起的?不错,故都的一场秋,在郁达夫的笔下确实已融化为了诸如“庭院秋光”“树低听残蝉”“雨后闲人话凉”等清平,淡雅的画面。然而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已点明了“悲凉”二字。可知文章定于“悲”字脱不了干系。之所以不明悲从何而来,只是因为郁达夫实在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在看秋的悲凉。
中国的传统文学中,不论是范希文的“角声满天秋色里”,还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时的一句“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都可看出“悲秋”说到底终究是在写自己人生之悲苦。“秋”于此只是一味煽情剂,借“秋之悲”而更添“人生之悲”。
然而,很显然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是几乎找寻不见这样的句子的。相反则是大段大段的闲云野鹤一般的描写。他笔下所写的秋,破屋并非是偏逢连夜雨,而是用来边煮茶边观赏碧蓝的天色。“落红”并不是用来感叹“人比黄花瘦”的,而是踩上去有温软的感觉。这样的“秋”是否读来竟有一丝享受之感?作者作为赶回北国看秋的匆匆过客固然孤独,但他并没有明言其中的“悲凉”。相反的,他只是不停地写秋景,写有声有色的秋景,将悲凉的秋化成各种美好的事物。
他写垂死的秋蝉,写柔软的落花,甚至花笔墨去写那种柔软的脚下触感,表面上是贴近生活,实则作者的落脚点是落在自己身上的。落在自己的人生上的。他其实是在写悲凉苦痛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享受并欣赏这些经历。好比于一个人在哭,他却又在笑着。无疑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然而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碰撞出了作者之于人生悲凉的感悟。秋之衰亡在他看来是美的,是值得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的。
郁达夫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这般,以丑为美,以悲为美。
权且把人生之悲当做人生经历一并享受着。
兴许也是因为郁达夫精通日语,从而深受日本文化的影响,然正如川端康成曾说那时的日本文化是以物哀为美。即悲与美是相通的。而郁达夫本就是当时以“忧郁”著称的文人。
兴许秋的悲凉撞见郁达夫的忧伤,激起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共鸣,让他忍不住笑饮一盏悲秋酒。心理学中说“人所喜欢的事物,往往是因其有同于自己的方面”作者在悲秋之时,又为秋拥有同自己“悲伤”的气质而不免喜爱欣赏秋,以审美眼光看待秋之悲凉。
正是因作者这样雅的境界,故都的秋才少了几分悲凉,甚至于多了几分唯美。
其实,我挺喜欢郁达夫所写的秋。他写的秋悲凉,但却悲的独特。是一种类似于“痛并快乐着”的独特美感。作者对秋,并非哀之,伤之。那秋甚至于被悲出了矛盾的欣赏。清净的秋色,和漂泊行者似的作者其实更像心意相通的老友,悲伤于彼此的悲伤。悲伤的作者享受悲凉的秋,悲凉的秋收留悲伤的作者。作者享受着痛苦,欣赏着痛苦,与痛苦惺惺相惜。
但我们若作为旁观者,跳开些去看,不免又心中陡生一丝凄凉。像又哭又笑者,总有一种滑稽的悲凉
总之,郁达夫的悲秋,实则是与自己忧伤的内心以及人生之痛的一次美丽会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