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姿态】
总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常有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让众人把自己踩成一条道路。——题记
总有一些智者在成功面前放低姿态,虽然没有高耸的身板,却在人们心中刻下了高尚的形象。
莫言,中国文学诺贝尔奖第一得主,这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欢呼。然而莫言当时却在山东老家高密和家人一起包饺子,他对此并没有表现出异常兴奋。只是淡然地感谢大家给他的荣誉。他一直倡导“面向苍生背对文坛”他说,不要让名和利左右我们的思想,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莫言对待名和利的坦荡为他赢得了敬意,他的低姿态更是反衬出他的高尚。
总有些智者在面对争锋时放低姿态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使事物朝着更祥和的方向发展。一代大夫蔺相如在面对廉颇的侮辱时,在面对“相如素贱人,吾不忍为之下”的刻薄,在面对“我见相如必辱之”的挑战时。他却称病不上朝,每碰到廉颇就引车避匿的姿态来面对。在门人误解将要离开的无奈才道出了“是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苦衷。正是因为蔺相如的低姿态才得到了廉颇负荆请罪的回馈,才赢得门下的尊重与敬佩。总有些人在面对无限荣耀时放低姿态,坚持脚下。才会使自己乃至整个民族走的更稳更远。只有放低姿态,才能看清脚下的路,才能稳扎稳打,健步如飞。
【篇二:冤家也能路宽】
古往今来,人们都说”冤家路窄”。最近我看了一部电影却叫《冤家路宽》,这使我感慨良多。无独有偶,今天又读了一篇题为《冤家路宽》的文章,内容深邃,立意高远,对我们消除隔阂、摒弃前嫌,大有裨益。由此可见,冤家也能路宽。
看了电影,读了文章,感到意犹未尽、感触颇深,所以还想再“续貂”, 啰嗦几句。
冤家之间,如果不能互宽,对双方都没有益处。德国大诗人歌德有一个避让批评家的故事。据传,歌德有一次在公园里散步,正走在独木桥上“冤家路窄”,迎面来了一位与歌德有宿怨的批评家。批评家和歌德面对面地站在独木桥上,批评家趾高气扬地说:“我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见状,赶忙脱帽鞠躬,说:“先生,我和你正好相反。”说毕,退避路旁,把那个批评家弄得面红耳赤,狼狈不堪。谁是输家?歌德用的是以柔克刚之计, 深深刺痛了对方。批评家心胸狭窄,于是两人怨隙越结越深,龌龊始终不解,冤家之路,一直“宽”不起来。
冤家之间,倘若互宽,必将益于双方。与歌德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人尽皆知的“廉蔺交欢”的故事。廉颇倘使杧蔺相如引车避匿,来个得寸进尺,“追穷寇”, 那么结果将如何呢?须知,论资历,廉颇是“赵之良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却只是以“口舌为劳”的“贱人”。感人至深的是,廉颇在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的忍让精神感召下,竟能“肉袒负荆“,“至唯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这真令人击节兴叹:多么可敬的老将军呀!
冤家之间,只有路宽才能得益。于是找想,路要“宽”,就要“宽”在一个“让”字上,“宽” 在一个“改”字上。蔺相如之可爱,就在于能够谦让;廉颇之可敬, 就在于勇于改过。所以他们这对“冤家”的路“宽”了。歌德表面上“让",却又反唇相讥,双方针锋相对,谁也不思“改”,因此他们的路一直“宽”不起来。
由此观之,人们之间有了怨气,有了隔阇,还是要互相进让, 互相谅解,才能化干戈为玉帛,从个人恩怨的小天地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