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本相关作文

【篇一:情是窗前月】

夜晚,孤星廖廖,一轮明月嵌在天空,柔情似水。

月,是承载着思念之物,古代诗人常以月诉说离别之情。刚叹“银汉迢迢暗渡”转眼间便“月满西楼”。月,是神秘之物,“床前明月光”,诗人李白倾诉的是内心深处身在异乡的苦涩,“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面对枯桐,独叹清秋,叹不出的是李煜面对亡于己手的南唐声声的无奈,月儿如钩。

“明月千里寄相思”,这是月亮带给人们最平常的启示。中秋之夜,苏轼举杯相邀,眼中自是含情脉脉。是啊,谁又能给予东坡“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的闲情雅致呢?他那颗高洁傲岸的灵魂也随着秋月孤独的高挂,难以入眠。

月无疑是一首情诗,一首含蓄又深切的情诗。不然,怎会有屈原望月、东坡叹月、李白邀月;怎会有那“月有阴晴圆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秦时明月汉时关”;又怎会有朱自清先生那首绝妙的散文诗《荷塘月色》呢?月是寂寞的,月本无情,但人有情,因而赋予了月如诗的柔情。

月也是一个故事,一个个精妙绝伦的故事。月中似乎又看见了嫦娥那柔美的身影,芳香四溢的老桂树,活泼调皮的玉兔,不谙世事的吴刚……这个故事常从外婆口中娓娓道来,似行云,如流水,读不尽,道不完,望着窗前的月亮,心中又对这个故事有了新的想法。

月还是一首歌,一首随情而变的歌。歌中称述了人的一生的浮浮沉沉,飘忽不定,那似乎也是月的一生。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尽在这首永生也唱不完的歌曲中了。

谁能否认月是中华五千年以来的精华呢?月千古长存,亘古不变,它的光芒闪耀着华夏文化的历史。古今确实有许多人与月常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望月,叹月,邀月,问月,咏月,谁能说月不是为情而生的呢?

有人说‘月是故乡明’,年幼的我曾一度暗暗无知地想: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一轮月亮吗,为什么会是故乡月更明呢?孰不知,看月的心情才是月明不明的抉择。

我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思绪万千,也不觉清冷的月光肆意洒下绵绵柔情。

问世间情为何物?哦,情为那窗前的明月。

【篇二:再逢明月照清秋】

八月既望,碧空明月;中秋又至佳节团园。当风花雪月的诗行撞上柴米油盐的平淡,日子也就安好无恙。中秋在黄花舒展风韵的秋天,不紧不慢的来了。

中秋的饭菜很丰盛,桌上有这个时候肥美的公蟹,暖阳煨熟了的苹果,秋的气味很浓。回奶奶家团园,没到大门就看见了枝被累弯在墙头硕果累累的白果树,两三年之前的这棵白果树从未结过果却在这样最相思的节日里,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永恒的是天上的月,变迁的是月下的芸芸众生,真实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月亮是国人不死的诗魂,而似乎他们想表现的又是相似的,因为这样的表达,在这样的日子里,让回家的人不再因为寂寞而寂寞,而是因为有了牵挂而寂寞。

风悠悠的来往,红叶潇洒的飘走,也许我喜欢清秋,也是因为一朵黄花的廋。回来的人一起围着过节才抬出的圆桌有说有笑,没回来的人电话捎来思念,月饼满载团园,欢乐的时间总是不长,天色暗了,晚饭后一起围在客厅里看新闻说天宫二号要登月的消息。我想作为中国人的我唯祖国与信仰不可辜负,而作为晚辈的我唯美食与家人不可辜负。今晚的月很朦胧,我却很想将自己融入着淡淡的月色中,月本无情,有情的是我们;月本无心,有心的也是我们。

清秋的夜晚寒意越发深了,而这模糊不明的月挂在空中似乎也像每个人心中想说却没说的话,并非每个中秋节都晴空朗月,团园节也未必家家户户都团园。一念至此,不免会唤醒一点惆怅的事,长大以后觉得至少别再让孤单成为一件事,因为这样,每年都会有这么一个日子,让对团园的思念与渴望深深地包围着我们自己。

咬一口豆沙馅的月饼,还是觉得人圆比月圆更美。奶奶收拾完了同我们谈谈话,临走时对我们说等我们再来,回望她立在门前,久久不离,月影晃人寂。中秋的诗词华美大雅的不少,可谁又能以寥寥几句就排遣思乡的愁苦呢?清秋寡淡,人影萧瑟,团圆从来不是诗词歌赋的深情,而是柴米油盐的平淡掺进了足以慰藉风霜的牵挂与爱。月影晃晃,一种由心而发、刻骨铭心的思念油然而生,叫做中秋。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