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诗就像茫茫的大海一样,而我们就像一叶扁舟,在诗歌的海洋里遨游。
我最欣赏的一首诗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诗人李贺在战争前写下《雁门太守行》,兵临城下,虽然力量悬殊,但是士兵们还是想要报效国家,所以写下此诗《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这首诗是李贺运用乐府主题来创作的一首描绘战争场面的诗歌,敌人像乌云一般压近,城墙被摧垮,阳光射入铠甲鳞片中,号角在这响的哪里都能听见,战士们的鲜血把泥土染成了紫红色,军队拿着半卷红旗抵达易水边,冷天让鼓声显得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自愿拿起宝剑上战场战死沙场。
首联的“黑云压城”写出了当时敌军包围的紧急情况,颔联的“凝夜紫”写出了士兵们血战沙场的英勇,颈联的“半卷”“霜重”写出了在大冬天战士们不畏严寒的精神,尾联的“为君死”写出了战士们报国的忠心。
我最喜欢这一首诗,因为它饱含了士兵们视死如归及强烈的爱国精神。
【篇二:千年不逝的暗香】
唐宋诗词,可以使你的灵魂在诗词中得到欢快的奔驰。“诗仙”李白的诗句意境高远,能让你体会到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操;“诗圣”杜甫的诗句,能让你体会到“春水群鸥野老心”,了解到民间疾苦;“诗鬼”李贺的诗句,能让你体会到“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奇特想象;“诗摩”王维的诗句,能让你体会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绵绵思念。时代的演变更替,抹不去那醉人的暗香。
个淡漠世争的诗佛,却又是个爱憎分明的诗人,他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而对人间的真情则是倍加珍惜,他眷顾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他思念故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他重亲重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无法割舍的是真挚深沉的亲情、友情,他与亲人、故友血肉相连,诗佛至亲至性的一面感人肺腑。
一生愁苦多病,家道没落,仕途困厄。但身处命运的漆黑谷底,李贺却执着的在心房里收藏了一线最灿烂的阳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羸弱如此,竟也有冲天的豪气!“衰兰迭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跌落凡间的凄美诗句仿若寂寞盛开的烟花,美丽了千年的夜空。它犹如划过唐代文学天穹的一颗璀璨流星,他的生命虽短暂却绚烂。
是的,那暗香仍是在的!我嗅到了,愈发的浓烈。
他,自九天而来,飞流直下,豪情万丈,仗诗行遍天下,有着“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凌云壮志;有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迈。然而虽生逢其时,却壮志难酬,那“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苦闷,那“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喟叹。是撒给了他一个不屈的灵魂,演绎了一幅瑰丽多彩的人生画卷。
他可以不顾自己的长年多病,可以忘记自己“艰难苦恨繁霜鬓”,可以忘记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可他辗转反侧之间,颠沛流离之时,念念不忘的永远是“人事音书漫寂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漂泊一生,却忧民一世,一腔忧国忧民的热血在青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历史迷香的诗词,那悲壮的乐章,在历史长河中闪烁,在我的心灵升华。那前年不逝的暗香,留在我心中最永恒的美丽!
【篇三:悠悠国风入我心】
愿是唐朝一株柳,摇曳在古风河畔;原为宋时一尾鱼,游弋在清澈柔波;愿似元时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愿如明时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愿化清时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
——题记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唐诗宋词齐争艳。即使时间长河滚滚向前,世间万物轮回变迁,中华传统文化仍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雾气散尽,屈原已行至江畔。在这个“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楚国,怀王昏庸,奸佞横行,屈原一腔热血已无用武之地,却仍不肯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醉而我独醒,汨罗江畔,屈原的纵身一跳,成就了一段千古传奇,其坚守自我的美德却不曾磨灭,世世代代流传开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毅然决然放弃官场,归隐田园。“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从此世俗红尘皆为身外之物,一袭白衣,一叶扁舟,山水为伴,入景随风。望江畔渔火,闻僧侣复诵,惟愿衣襟带花,惟愿岁月风平。千百年来,陶潜的超然绝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操守仍是世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昏黄的灯光下,李贺不断用瘦削的手展开一个个纸团,那是他白天记下的一个个灵感。人们纷纷称赞李贺的诗辞彩瑰丽,而这瑰丽之诗正源于他对灵感的不断积累和每夜对诗句的反复推敲。正因如此,才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这样的传世名句,才有“石破天惊逗秋雨”这样的奇思妙笔。尽管生不逢时,尽管天妒英才,但历史的洪流并未湮没这位熠熠闪光的诗人,他的积累与坚持激励了莘莘学子拼搏追逐自己的梦想。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文学大家鲁迅曾这样评价《史记》。只因朝堂上为李陵求情,却为自身招致了腐刑。此时幕义而死,虽名节可保,然书未成,名未立,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之死无异。终于,面对屈辱,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狱中创作了煌煌巨著《史记》,完成了身为太史公的使命。他的坚忍与顽强也被时间长轴铭刻下来。
浊酒一壶,“歌遍山河八万里”;轻舟一叶,“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面对充斥着功名利禄的官场,李白优雅地转身。反观当下,官员收受贿赂之事层出不穷,不禁令人为之汗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青丝飞扬,水墨画般的女子令人向往,替父从军十二载,为国建功的木兰令人钦佩。对《氓》中洒脱女子的不幸扼腕叹息,更惆怅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的兰芝。沉醉于“大姒嗣徽音”——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更欣喜于“呦呦鹿鸣,食野之蒿”——85岁屠呦呦女士对青蒿素的发现。
国学经典,教导我们要严格自律,有良好的道德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做人做事要有持续性,守节不变,内心强大,坚定不移,始终如一。要有坚定的意志品质,有甘于清贫淡于富贵的超然,有做事无愧于心的泰然,有得失任评说的淡然。
君子慎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与时俱进,天人合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篇四:学生周记作文】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人开始他坎坷不平的仕途,开始他极具魅力充满个性的人生。
但繁华的长安城把空间留给锦衣玉食的权贵,却没有给才华横溢的诗人留下足够张扬个性的舞台。应召入宫,虽有玉盘珍馐、贵妃研墨的待遇,但终难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局面。天纵奇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只好“赐金还乡”,只有去梦游那势拔五岳的天姥山。谢公遗迹,绝顶仙宴,排遣着诗人的郁闷,张扬着诗人的个性。
李白是天生的。璀璨绚烂的五千年只有一个大唐。空前绝后的大唐只有一个李白。他越是格格不入时局,越显现出他的不凡个性。人间的琼楼玉宇留不住这位旷世奇才,或许只有自然的奇伟瑰怪才配是李白人生舞台的背景,才是他浪漫的归宿。
而他也确实留恋着山的雄浑,水的灵动。诗人用他不羁的双脚走遍半个中国,游过“寂寞”的天柱山,览过气势恢宏的庐山。但他最依恋的恐怕就是那滚滚东流的黄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此处,李贺的鬼才已算不什么。杜甫的沉郁顿挫也会变得开朗明快。每一行诗,每一个字都透着他天才的个性,篇章因染上个性的气质变得动魄惊心,收得一种鬼斧神工之效。
较之于地上的山水,那碧天里的明月与金樽里的杜康则更受这位奇才的青睐。月与酒,酒与月,是他诗歌的主旋律,反反复复,几乎他的所有诗作中都出现这两个字。但相同的两个字,在诗人生花的妙笔之下,却被赋予不同的气质,不同的韵味。细细咀嚼,意味深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一生都是个性化的,就是死也不例外。不像李贺那样过早夭折,也不像杜甫那样病死孤舟。他是醉死的。我想诗人并不觉得自己死,因为他至始至终都守着他的至爱——酒与月。他以最浪漫的方式离开人世。在人间绽放最后一朵个性之花。
仿若他的个性是由天操纵的,否则他不可能一生都坚守着他的个性。不管怎样,他的个性的的确确成就他,无论是当时逍遥浪漫,还是后世的铺天盛誉。个性的魅力让他把大唐的诗歌推向极至,推向后人无法企及的巅峰。
掩卷长思,耳边响起的是那句千古的绝唱: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生命之花绽放得如此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