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包饺子】
星期五的下午最后两节课,我们班要在活动室包饺子。第一节时,我就已经蠢蠢欲动了,下课铃一响,同学们一窝蜂的涌向活动室。
一进门桌子椅子都整齐的,摆在教室里,家长都低头做些什么?孕认真真的,我走近一看,原来家长包饺子的包饺子,擀皮的擀皮,桌子上都摆放着,一次性碗筷。我走到我们组开始包饺子,兴奋的手都颤抖了。把面皮轻轻的放在手上,把馅放上去,捏紧,一个饺子完成了我按包包子的方法包了一个饺子,同学们都来向我请教如何包。我却笑而不答,同学们有些很熟练,有的却像一个笨拙的小熊一样不知怎样帮,于是就有会包的人教不会包的人。包好的饺子放在案板上,好似一件件精美的雕塑品,有的像元宝,有的像刺猬,有的小巧玲珑,有的笨拙可笑,老师说要给饺子摆造型,我们摆的是一朵鲜花,下面还有绿叶映衬着它。
要开始煮饺子了,同学们兴奋不已,像是要过春节似的,可家长们不让我们靠近,我站在一旁,只能看着那缕缕春饮烟,我听见了饺子在水中的欢呼声,但又替饺子们担心,那水会不会把它们烫的哭泣?
饺子出锅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要吃饺子,当然,还有调料,家长们已经把饺子汁调好了。我希望我能吃到我包的一个“小包子",可我没吃到,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何况只有一个包子状的饺子。有一件非常失望的事,就是我们包的饺子烂了几个。
最后,老师在教室里公布了表现最好的一组,就是第五组,而我刚好是第五组的,老师还说第五组从开始包饺子到煮饺子,吃饺子,一直安安静静,没有人说话。我的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兴奋不已,而且其它组的人都好像垂头丧气,一点兴奋的样子也找不到。
老师之所以组织这次活动是想让我们知道冬至的意义:从前有一位叫张仲景的医生,从县里回老家时发现许多贫困的老百姓买不起药,耳朵还被冻烂了,回到家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最后在那个地支起一个夹架子,用羊肉和辣椒等祛寒药物,煮了药汤,最后把那些捞出来包成耳朵状,称为“娇耳”。人们吃了一阵子后,耳朵好了,最后将娇耳取名为饺子来纪念张仲景,听了这个故事后,我才明白了冬至的意义。
这样的美好时光,我相信大家一定会记住并且永远怀念。
【篇二:包饺子】
每逢冬至,家家户户的桌子上都会有一盘热腾腾的饺子。但今天我们要在金笔作文的课堂上包饺子。
上课了,老师准备了一大块面、一碗面粉、一盆肉馅、一根又粗又长的擀面杖。
老师让我们一个一个的上去擀。有的擀成了一块半圆的皮;有的擀成了一边高一边低;还有的同学擀成了一块三角的……教室里不时传来一阵阵欢声笑语。
接着,我们就开始包饺子了。我不会包,可老师非让我们每个人都包两个,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我先看其他同学包,只见他们先用筷子夹了一小点肉馅放在饺子皮中心。再用手轻轻地把边捏了捏,捏成耳朵状就成了。
终于轮到我了,我拿筷子夹了一些馅。我小心翼翼的捏了捏边,结果饺子皮露馅了,老师说我的馅放多了。在我包第二个的是时候,我心里特别的紧张,要是再包的不好就丢脸了。我这一次非常谨慎的把馅放得不多不少。最后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一个饺子解决了。虽然和别人比起来还是差点,但是相比第一个自己还是有进步的。
包完后,老师把我们包的饺子拿去锅里煮。过了十几分钟,门开了,一股香味扑鼻而来。我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美滋滋的。多么美味的饺子啊!
【篇三:过年吃饺子】
大家久久盼望的新年到了!新年嘛,定是要吃饺子的。
今天是大年初一,我们一大早就来到了爷爷家。饺子已经做好了,看着那元宝似的饺子,忍不住吃了一个。“啊,真好吃”,当我拿起筷子,准备再吃时,一旁的妈妈打住了我,见我傻傻地站着,“咯咯”笑了两声,问道:“你知道饺子的来历吗?”
我迷茫地看着妈妈,她接着说了下去:“饺子在我国已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据说,饺子源自‘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作长沙太守期间,见白河两岸乡亲饥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冻溃烂,心不能忍,就辞官为民行医。冬天刚到,他让他的弟子们在南阳东关搭棚支锅,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锅同煮,熟后捞出切碎,用面包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再煮制成‘祛寒娇耳汤’,每人每只娇耳一碗汤服后周身发热,很快治好。一千七百多年来世代相传,流传至今,人们每年冬至包食娇耳以纪念张仲景恩师。”
这时爸爸走了过来,道:“我还知道另一个传说呢,想听听吗?”爸爸见我听故事的兴致正高,于是清了清嗓子,看上去好像很隆重似的。“传说女娲捏土造人的时候,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坏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了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听了爸爸妈妈分享的关于饺子的传说,我想:是啊,一个饺子都能吃出这么多的文化,可见我中国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啊,那我更应该要努力学习才是啊!于是便打趣地说:“看来我得好好学才是,不然我这后浪不就推不动前浪了?”爸爸听我这话,一笑:“那我们也要努力啦,我可不想死在沙滩上!”
“哈哈哈……哈哈哈……”爽朗的笑声飘荡在了新年在上空。
【篇四:有趣的猜成语游戏】
“哈哈哈……”一阵阵笑声从我们教室里传来,这是在干什么呢?哦,原来是我们写作班的同学们在玩猜成语的游戏呢!
首先上场的是我和周凯悦,我俩慢吞吞地走上表演台,傻乎乎地对视着,大家都以为我们演的是“呆若木鸡”、“目瞪口呆”,其实我们只是在想怎么演。这时候,我学起了鸡叫:“喔喔喔……”并把两手手臂弯曲,做成鸡翅膀的样子,睁大眼睛,跳了起来。下面的同学们都咧开嘴巴哈哈大笑起来。一旁的周凯悦将两手作出耳朵状,发出“汪汪汪”的声音,还跳了起来。唉,可能是我们这个成语太简单了,还不等顾老师问,谢文奇便叫了起来“鸡飞狗跳!鸡飞狗跳!”下面的同学也跟着叫起来:“对!是鸡飞狗跳。”看到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到了,我俩也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了位置。
第二个上场的是张金淇、于伟宸和吴雨桐三人。大家都期待着他们的表演,他们上场后,张金淇、吴雨桐轻轻地发出“叽叽叽”的声音,低得就像蚊子叫一样,我们正在纳闷之时,站在中间的于伟宸忽然大叫了一声“叽!”大家都被吓了一跳,张金淇和吴雨桐也同时做出惊讶的动作,眼睛瞪得大大的,还跳了起来。“是什么呢?”顾老师问道。这成语对我来说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不就是“一鸣惊人”嘛!
之后表演的同学,有的演了“沁人心脾”,有的演了“闻鸡起舞”,还有的同学和顾老师搭档表演了“秀色可餐”,真是太有趣了!这次的猜成语游戏不仅让我们当了一回演员,还记住了很多成语,真过瘾啊!
【篇五:动作还原】
星期天下午又到了上作文课的时间了,黄老师给我们做的游戏叫做“动作还原”,动作还原就是:某某人来做动作,由看见的同学负责口头描述出来,再让没看见的同学根据描述将动作做出来。
游戏开始了,黄老师让两个同学站到帘子后面去不许看。然后,黄老师走到门口把手向上一举,抬头注视着天空一两秒,接着走进门来,双手拍一拍裤子,再双手抱肚走到讲台上,理一理书本后,转过身去,拿起黑板擦在黑板上上上下下的擦了擦,再转过身来拍一拍手,最后坐下。好了,动作做完了,老师把帘子后面的两个同学请了出来,又让另一名同学进行描述,由于他描述的不太准确,所以那两个同学没有将动作做出来。
然后,老师又请了两个同学藏在帘子后面,请另两个同学来做动作。第一个同学从老师讲台那个位置,慢慢的顺着中间的小道走回了讲台的右边;第二个同学在门口的那个位置,把耳朵拉成猪耳朵状,右脚一上一下的跳着…,由于同学们描述得都不够好,所以藏在帘子后面的同学也没能够准确的将动作还原。
这个游戏告诉我们:文字是生活反映,但是,文字是否能够准确的反映生活,还要看我们的语言能力,如果语言能力差,即使观察的再仔细,也不能表达清楚,甚至会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