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更重要的事】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爆炸式的焦虑。打开各大社交平台,铺天盖地的“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问题喷涌而出。
对于学生来说,智能化社会无疑为学习和生活提供了便利,许多新技术使得科技和教育高度结合。但如今,仍有一种教育方式占据着半壁江山,并且被众多家长所追捧,那就是衡水式教育。
军事化管理和超高的考试成绩是这种教育方式的两大特征。我曾看过一个关于衡水毕业生的采访。其中的一个使我印象深刻,她是那一年的高考状元,进入了令人羡慕的顶尖院校,但当她回忆说衡水,仍带着恐惧的神色。
日复一日的做题,从未终止的背诵,少的可怕的吃饭时间和令人难以想象的扣分制度,充斥着这些学生的生活。人工智能于他们而言,是玻璃窗里可望不可及的展品,想触碰又收回手。
他们的确优秀,但他们成为了可以被复制的机器,以剥夺个人思想和自由换来的高分数,真的能让他们终身受益吗?
那位高考状元在采访中坦白说,衡水人是没有娱乐的。她看文学小说被叫家长,因为怀疑有早恋的苗头,她难以入睡翻了个身,被直接扣分认为是打扰室友,安慰几近崩溃的同学,也成了多管闲事的证据。
她曾是试图挣脱枷锁的鸟儿,最终却不得不停下想要扇动的翅膀。
“我的特立独行,如果没有我状元的成绩来支撑,就会成为下一届衡水人的警钟——你看,如果你再坚持那你认为宝贵的价值观和同情心,你就会跌落谷底,成为笑柄。”
当科技逐渐发展,教育方式却逐渐落后,不仅没有以正确的态度来接纳智能时代的到临,反而视其为洪水猛兽而拒之门外。在这个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的时代,人变得比机器更为冰冷。以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为代价,搏来的光明未来,真的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我们喜欢谈“爱”,谈“温暖”,却忽略了“学会爱”、“如何爱”。比起六便士,我们更应该去仰望月亮啊。
人啊,只活一次。总不能起起落落过完一生后,在回忆起过去的时候,什么都记不起来。有思想才会有碰撞,有价值观才会有进步,有同情心才会有温暖,正是这些,让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变得闪闪发亮。
那是比起“成功”,更重要的事。
【篇二:再错也是你的孩子】
家暴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噩梦,每个家庭都不想有家暴,可是有些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方式比家暴还要残忍。
近期小视频被一件爸爸教育孩子的事所刷屏,从这简短的话语中并不能看出有什么异样异常,可当我看到那条视频时,我才知道,居然还有这么暴力残忍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
视频中,一位男孩儿因为偷玩儿父亲的手机被发现,而父亲却把他打得鼻血直流,不得不用手接着,即便孩子一遍又一遍地说自己错了,但身旁的父亲仍然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并且还把自己录的视频发到了孩子的班级群里,引发人们热论。有人说,这么暴力不配当父亲;有人说这种教育方式迟早有天会反过来;更有甚者说,这位父亲就不配当人。我觉得这位父亲着实过分,但是也不要把话说得太恶劣、极端。父亲临走前用粗鲁的话警告孩子不要玩儿手机,可是孩子玩儿了,首先是孩子犯错了,发现孩子玩儿手机的父亲肯定会很生气,被别人失约的滋味肯定不好受,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呢!但是父亲做的举动太过分了,把自己的儿子打得一直在流鼻血,还没有理会孩子,如果换作是我跟你关系特别好,这个时候我也不会向着你。即便再犯错,他也是你自己的孩子,这一打给孩子留下多深的阴影呀。
自己的孩子犯错教育可以,但切记一定要适度。
【篇三:我眼中的大学生活】
每天几乎过着同样的升华,千篇一律,唯独不同的就是自己那颗求知的心激励自己不断前行。
年少的我们常思将来,因为只有思念江梁才能使我们产生希望的心。而我,常常思念着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对着心中生活的神秘的殿堂产生无限的向往和美好的遐想。
最近施密德特在耶鲁大学学报剩公开撰文批判中国的大学,把中国的大学教育贬的一无是处。他的言论,指出了中国教育的弊病,痛诉中国教授、学者,断言中国没有一位教育家。
其实,像施密德特对中国大学教育的看法,早在几十年前我国学者钱学森就曾说过: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冒不出杰出的创新型人才,杨振宁先生却说:中国的大学对社会的贡献非常大,相比之下,中国大一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的基础更扎实,学习更专注,更努力。
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只不过是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看来,中国的教育方式和外国的教育方式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事因为,中国的教育方式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孕育的,是在新中国特定的道路上发展的。
施密德特说“大学应该用好奇心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他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反之大学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但我却要说:大学教育给了人们知识和算术,随之而来的却是道德的流失。这些知识即使用的再好,如果内心世界缺乏,缺少良知友爱,也毫无用处。不管学习怎么努力,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驾驭知识的人如果站不住,学到的知识反而起坏的作用。正像学软件的变成了黑客,特警官兵成了匪徒。
中国有着悠长的深厚的文化,如今却把这些知识载入各式各样的书籍中来,将历史的长度浓缩为书本的厚度供我们学习。但当那海量的知识不能凭头脑有限的内存吸收时,我们应该知道,学习应当有取舍。首先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好品德,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其次才是让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这一点大学的教育是完全可以办到的。
综上所述,大学不仅是一个传道授课的地方,更是一个传授做人道理,在学业与道德两方面共同发展的地方。大学的生活,就是完善人格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