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靓丽桐城·彩色未来】
南国风光,千里花香,万里雪飘。观长城内外,赏苍茫大地,数风流风景,当属于我可爱家乡——桐城。
桐城——江淮大地崛起的新星,在历史的沉淀中绽放着更加绚丽的光芒;桐城——古皖大地燃起的星星之火,在岁月的考验中燃烧着更加旺盛持久的生命;桐城——秀丽黄山耸起的巍巍之峰,在风雨的洗礼下屹立着更加挺拔高耸的峰巅……
龙眠风光,美动我心
漫步于龙眠河畔,水波淙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桐城的荡漾。古人云:桐城,“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极川,”如今,龙眠河已成为桐城的象征、桐城人的骄傲了。走在龙眠桥上,注视着桥下碧波荡漾的流水,微风吹拂而至,“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褐”的感触便油然而生。不经意间,一只小帆随波逝去,真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啊!龙眠河,聚集力量冲破峻岭的封锁,像慈祥的母亲,默默无闻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桐城人,它那清亮亮的河水永远弹奏着生命的旋律,永远在期待和希望中昂扬奋进着。
魅力文庙,超群绝伦
驻足文庙内,清风徐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桐城的吹拂。桐城文庙作为安徽省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组礼制性建筑,古朴典雅、端正雄伟,至今已有700年历史。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主体,以晋谒通道为中轴线,布局对称完美,错落有致,气势恢弘,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尽展辽金遗风和明清特色。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而且有“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一些优雅壮美的图案,逼真传神的体现了桐城文庙的韵味。桐城文庙,激励着所有桐城人前进的信念,奠定了我们迈向高雅的基石,指引着我们奋斗的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桐城文庙将继续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名人,万古流芳
陶醉于桐城名人之中,书香悠悠,“城里通街曲巷,夜半诵声不绝”,这是桐城的召唤。桐城大地钟灵毓秀,文化底蕴深厚,名流大家,璨如星辰。
方苞、刘大櫆、姚鼐共同开创了主领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派,它奠基于皇家近身辞臣方苞,经教育家刘大槐而拓宽堂庑,至当朝通儒姚鼐而极大成,以致天下门生归附,形成了“家家桐城”、“人人方姚”的壮观场面。他们被后人尊称为桐城派“三祖”,至今影响深远,恰如联曰:“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吸收京剧、越剧、评弹、评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被誉为“严派”,她被公认为黄梅戏一代宗师。
……
桐城名人不计其数,他们虽已成为桐城的历史,但在我们心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桐城人心中引以为豪的名人。
岁月悄然转动不息的年轮,回首一千多年的伟大历程,翻开那激情万丈的画卷,我们共同见证了桐城的沧桑巨变:一千多年来,桐城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在开拓中不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山河再造千秋业,日月重光万壑开”,迎着新时代的朝阳,古老的桐城以豪迈激越的歌声放飞着金色的理想与玫瑰色的憧憬,以昂扬的姿态尽情展示着优雅与自信,以坚定潇洒的笑容焕发着青春的光彩。这样的桐城,在今后的途中,必将开拓出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
桐城,我可爱的家乡。回首过去,我吸吮着它甜美的乳汁,在它的怀抱中快乐、幸福地长大,我为它取得的辉煌佳绩欢欣鼓舞;展望未来,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以更加卓越的业绩谱写桐城发展崭新的篇章,创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成功的新桐城!
桐城,祝福你,我可爱的家乡!
【篇二:“书画”桐城】
朋友,你了解桐城吗?
人说桐城是一本书,经过千百余年的风霜雨雪,春夏秋冬,一字一句,百代桐城人倾血著成。
人们说桐城是一幅画,赤橙黄绿青靛紫,百代桐城人手持彩练用智慧绘成。
我说桐城是一本书也是一幅画。书中有着七彩的世界,画中又有着优美的文章,赏画与览书,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在这幅画里,值得一提的是便是鼎鼎有名的嬉子湖了。
昔有八百里洞庭,今有万余亩嬉子,嬉子湖是我们桐城内陆最大的湖,它是上苍赐予桐城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奉献,它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养育了湖边热情的儿女;它清澈,依稀可见到油油在水底招摇的水草;它神秘,在那湖水深处,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就是因为这首诗才真正令后人感受到张英胸襟的宽广,也许你知道落凤窝的故事。“只可棺(官),上加棺(官),不可移棺再葬。”所以出了双宰相,伴随着他们一路求学,上京为官,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他们不忘嬉子湖的深情厚谊,一生如水清廉,以此作为报答。
今天,嬉子湖虽未培养出父子双宰相,但会在未来培养更多的“宰相”,不是吗?
桐城,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桐城优质大米以其色白质优而享誉全国。桐城的鱼也种类繁多。我们的嬉子湖早年盛产体白如银的银鱼,而今,它每年奉献的长臂青虾达几十万斤。现在,来嬉子湖参观,垂钓的人群也是络绎不绝。
桐城,又是文派的故乡,桐城派前后延续了二百多年,留下了二千多种创世之作,更铸造了千百位作家,方苞、姚鼐名噪一时。桐城派文人运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建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散文理论。五四运动后,桐城派没落了,对它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我不想去辩解什么。正所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对它的评价就交给后来人吧!
桐城,用千余平方千米的面积养育了过百万的人口。在这方沃土上,人杰地灵,民风淳朴,物产丰富,名胜古迹犹如牛毛细雨。“青山不老,碧水长流,每一天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处都是一幅画卷。”这是前人所述的,也是我想说的。忆往昔,桐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桐城学子领风骚。
【篇三:让文明荡漾在城市之间】
今天,我很高兴参加这次为全面提高全市人民素质的演讲活动。
两百多年前,在我们脚下的这片沃土上,生息了一代代文豪世家,他们是文化的传承者与传播者,是精神文明的播种者与开拓者;他们曾经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他们是我们多少年来引以标榜的资本,他们便是桐城派的代表们。
今天,当我们依旧站在这片滋润过无数大家学者的皖中腹地,我们有理由自信地握紧拳头,对着祖国的明天宣誓:我们要做新一代文明的传承者与传递者,我们要为自己的一言一行,担负起明天的文明之城。
讲文明,树新风,文明不仅以某一种精神力量,更以一种行为力量展现在每一个市民的举手投足之间。纵观我们的城市,每一次相逢的微笑,每一声真心的谢谢,每一回及时的帮助。他们,都让我们感到一个城市的文明与和谐,更让我们感觉到一个城市的朝气与活力。
然而,欢欣之余,我们见到了作为一个文明城市的不足与缺憾。为什么十字路口总是有人闯红灯;为什么马路边的栏杆总是久翻不厌;为什么垃圾总在垃圾筒旁?于丹说:“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想,一个文明的城市,永远是靠市民的行动来维持的,而不是靠宣传得来的。因此,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多一份耐心,等绿灯亮了再走;多一份责任,不再翻越栏杆;多一份心思,把垃圾随手丢进垃圾筒中;多一份行动,让我们一同争做文明好市民。
今天,大家因为同一个愿望,走到了一起。
我相信,因为这一夜,桐城将走向一个更加文明的城市;因为这一个夜,桐城将走进一个更加和谐的城市;因为这一夜,桐城将迈上一个更加崭新的舞台。
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使桐城的文明跨过时代的标杆!让文明之声响彻龙眠的山巅!让文明之声荡漾在嬉子湖畔!让文明之声回荡于六尺巷间!
所有桐城人民,让我们行动起来,桐城把她的今天献给了我们,那么,就由我们让文明之声荡漾在桐城这座美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