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向我们伟大的周副主席致敬】
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他就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
周副主席,始终谦逊有礼,不骄不躁,他那温文尔雅的气质更是令人折服。周副主席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卓越贡献。但功劳越大,他越是谦虚有礼,他常说“我们每一个人,不管过去做了多少工作,现在担当什么职务,没有党和人民,就既不会有过去的成绩,也不会有今天的职务党和人民是伟大的,我们个人是渺小的。”
他为自己立下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认为应该有临事不惧的精神。这不是后退,不是泄气,而是戒慎恐惧。”他认为“不仅要教育群众,还要向群众学习。因为领导者本身知识还不完全,经验还不够,领导地位并不能使你得到知识和经验。”他善于启发和倾听不同意见,即使是普通干部或群众讲的意见都认真考虑。他说:“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要多听不同的意见,这才有利于综合。”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自已却从来不居功。
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真诚与各界人士广泛交往,从不以领导者自居,他曾说过:“一个人站在领导地位,不虚心,不平易近人,自以为了不起,什么都懂,只要有这种思想并且在作风中表现出来,就危险了。”周恩来同志以其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赢得了党内外由衷的信赖和爱戴,是中国共产党人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最好榜样。
作为外交部长的周恩来,经常在外交场合上妙语连珠。有次周恩来应邀访问苏联,在同赫鲁晓夫会晤时,赫鲁晓夫就出身问题刺激周恩来道:“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身于资产阶级。”周恩来回答道:“是的,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此外,曾有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恩来时发现他的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产派克笔,说道:“你作为一个大国总理,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周恩来笑道:“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战利品,是他作为礼物送给我的。”
周副主席是中国共产党的楷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是中国人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的化身,密切联系群众的光辉典范,是人民的好总理,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篇二:十年磨难与抗争读后感】
1966年,正当国民经济的调整基本完成,国家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却在阶级斗争观念日益膨胀的情况下发生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说是“革命”,实际上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场内乱持续了10年之久,广大人民群众饱受磨难。
正是由于各级干部、党员和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的抵制、抗争和斗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限制。也由于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克服频繁的政治运动的重重干扰而顽强势力,经济建设仍取得了一定进展。科学技术取得若干重要成就包括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武器发射试验,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郭永怀、邓稼先等许多科学家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1972年育成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重大贡献。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国家的安全。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恰恰相反,而是抵制“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取得的。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事业会取得比这大得多的成就。
1976年9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逝世,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沉浸在极度悲痛之中。“四人帮”加紧进行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这危急时刻,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于10月6日果断地逮捕了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被粉碎,结束“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条件。这是党中顺应历史发展要求,顺应党和人民意志的必然结果。
“文化大革命”从反面为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