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件可怕的事】
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在我们军训的宿舍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女鬼。
“侯婧莹,我想上厕所”,杨萱对我说。
“去呀,你又不是三岁小孩。”我说。杨萱指着灯下的,穿着白衣的“女鬼”说:“我害怕!”突然,阳台的灯关了,把我和杨萱吓了一跳。过了一会儿,灯又亮了。我壮着胆子和杨萱一起走向“女鬼”。
“啊一!”我被“女鬼”伸起手的动作吓得尖叫了起来,幸好,我尖叫死,没有惊醒其他人,我小心翼翼的打开“女鬼”的长发,原来我们看到的“女鬼”,是有着梦游症的罗颖儿。
“我们把颖儿拖回去吧!”杨萱说。
“但是我们拖不动她”,我说。
“那我们试试能不能叫醒她。”杨轩说。
“那好,试试吧,不过我们不能惊醒其他人。”
我和杨萱轻轻地对着“女鬼”颖儿说:“颖儿,快醒醒!颖儿,快醒醒!”
颖儿,还是没醒。最后,我和杨萱一起把颖儿抱回了床上。
【篇二:《梦游症》阅读推荐】
茫茫书海,唯独它的书名抓住了我的眼球。
“梦游症?想必是讲关于这一症状的书吧?”我带着疑问打开,不想书中内容却与我的猜测背道而驰。
书分为许多章节,每一章节都隐着令人匪夷所思的谜团,甚至可以颠覆你的三观。那一个个被作者方洋采访的心理疾病患者,虽然他所持有且对他来说不容争辩的逻辑放到这个世界,在我们正常人的三观前简直是天方夜谭,但当你愿闻其详,你会发现那些患者的胡说八道,似乎也有可信度,虽然在这个世界上完全是一词“不可能”,但有真实事件所支撑。不仅如此,且一环扣一环,包含逻辑性,令人不自觉的信服。还有一部分是多重人格患者,多重人格通俗来讲,就是一个躯体里住着多个人格,当这具身体沉沉睡去,我们不知道第二天醒来的会是哪一人格。当这具身体杀了人,说明这具身体分裂的人格藏着一个危险性人格,危险到随时可以持刀让你命丧黄泉。
我印象最深刻的采访胡言乱语的精神病患者的一章,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患者的女朋友在精神病院描述发生在患者(患者是个作家)身上的的离奇事件:患者在出版了两本一炮而红的书后彻底瓶颈,精神也开始有许些癫狂。后没多久,患者突然灵感大发,没日没夜的在电脑前码字,用一个月的时间出版了五本书,且本本都红红火火,比前面患者出版的那两本更为受大众欢迎。但在这之后,患者开始晚晚梦游,每晚都要起来在电脑前码乱码,且每个月卡上都会莫名多个他工作之外的钱款,他却说这是上帝给他发的工资。直到有天患者彻底疯掉,七天七夜不吃不喝在电脑前码乱码,患者女朋友受到了惊吓急忙把患者送到了这里。方洋作为记者来采访,一进门发现这患者又对着电脑码字,他一瞥,发现竟全是患者女朋友所说的乱码,他问道:“你看你码的这些没条没理的,又不能出版,你码这些字的意义何在?”患者不回答,只喃喃自语道“猴子……猴子……”方洋不死心,问了好几遍,终于患者停下忙碌的手,看向方洋,那空洞似的目光让方洋心中一惊。患者道:“你所说的乱码,只要够多,总是可以拼写出一章完整的红楼梦,而我,被上帝受命去丰富上帝的图书馆,跟许多猴子一样,只需码字,便能获得工资。我女朋友说的那些离奇钱款,便是上帝发下的工资。”说完,又开始疯狂地码乱码,嘴里叨叨着“猴子……猴子……”方洋听着他那有条有理的回答,不知如何反驳。
关于描写多重人格患者的一章,在我脑海里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逃跑的爱丽丝,内容大致是这样:
患者是因为杀了人,才被送到这里。我猜你一定在思忖,为什么患者明明成年了杀人却还未被判死刑或无期徒刑?因为经拷问,他应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而被释放,转到了精神病院。
方洋受命来采访。“嘿,方便让我进来吗?”“进来吧。”虽说是男人的声音,但语气却像是十足的小姑娘,其反差令人不寒而栗。一系列采访,这男人表现的就一十足的小姑娘,细腻的心理,温柔的语气……
不久,这男人陷入昏迷,病因似乎确凿是掌管这具躯体的人格死光了,导致已再无人格来掌管他的身体,他成了植物人。
三个月后,男人自己醒来了,而且表现的竟跟正常人一样,在经测试后出院了。医生也查不出现在的他是被哪个人格所掌控,只能在测试中“确定”现在掌控着这具身体的人格不是危险性人格。
不料,几个月后,那个男人杀了人,被判死刑。
……
这一系列的书内容便是这样,总是能牵动读者的心,一章毕,读者的心却被留下了许多在这个世界没有答案的谜团……
ps:对科幻感兴趣的集美千千万万不能错过这套书—梦游症!
【篇三:海蒂读后感】
如果你现在置身于一个绿草如茵的山坡,看着满山的花朵、羊群,呼吸着带有芳香的空气,品尝着香醇的羊奶……这是不是很惬意的生活?
在瑞士作者约翰娜·斯比丽笔下的《海蒂》中,就有一番如此的景象。文中的主人公海蒂不到1岁,父母就相继去世,由姨妈蒂提照顾到5岁。后又与爷爷,阿尔姆大叔在阿尔姆山上开始了幸福生活。后来她又去了法兰克福,但由于思乡患了梦游症。最后她如愿以偿地回到了家。
在这个富有趣味的故事里,处处体现着人性的善良。故事开始时,海蒂的到来使得阿尔姆大叔的坏脾气得到了改善;后来海蒂同情彼得的奶奶,让爷爷去修他们的屋子;最后海蒂还悉心照顾来自法兰克福的克蕾拉,让她重新站立起来。
大家只是把这本书看做一个故事读,其实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应有更深刻的思考:
人们从哪里走出来,最后就应该走回哪里去。
海蒂在阿尔姆山上生活了三年,此时的她身体结实。但是到了法兰克福,她就开始消瘦、无精打采的,甚至还梦游。因为,她的根已经扎在了阿尔姆山。她现在犹如一片落叶,离开了树干,变得枯黄、瘦削不堪。我们的身体能离开故土,但是我们的心离不开故乡。即使我们漂泊他乡,依然希望自己与家人能共赏一轮月,有朝一日能与家人共进晚餐,向他们叙述自己的思念,能与家人一起爬山、钓鱼,看看他们爱看的节目……
记得阿尔姆大叔在看到海蒂摘的花都蔫了的时候,说过这样一段话:“这是因为花都喜欢被太阳公公照着,不喜欢呆在你的围裙里,就像你喜欢呆在草原上,而不喜欢被困在家里一样。”是啊,连植物都是如此,我们能不是如此吗?我们要记得,是故土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多感激它们:回乡时,捧一撮泥土在鼻前,感受它质朴的芳香;离开时,留一份思念在心间,体味它独有的连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