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美丽的学校】
我们的学校名叫万松实验学校,它位于瑞安城的东大门,坐落在万松山脚下,是一所风景优美的学校。
我们的学校非常有气势!校门大约有20米宽,上面立着9个鲜红的大字————“瑞安市万松实验学校”看上去非常气派。校门墙的木板上,还刻着:“校规”“校训”“校风”“学风”等内容。走进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假山。它是一座天然假山,没有任何人工造石切的痕迹。
走进校园向右拐,就是精致的气象园,气象园中央有一个地球仪模型,模型底坐的大理石刻着24个节气内容,围墙的柱子上画着气象图案标识。气象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塑象,一个是北宋气象学家沈括,另一个是近年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竺可桢。你知道吗?他们可都是浙江人呢!
我们学校的两座教学楼雄伟壮丽。山上的教学像哥哥,呈圆形有4层楼,在教学楼的底层有一个“智慧吧。”一下课这里人山人海。山下的教学楼像弟弟,不过它要比哥哥高,有5层楼。教学楼前面有一个内操场,下课的时候,有的同学在这儿嬉戏,有的在这儿跳绳,还有的在这里追逐打闹,可热闹了!
听了我的介绍你觉得我的学校美吗?想想我学校参观一下吗?
【篇二:参观气象站】
【参观气象站】
——郑淑尹
进入气象园,一个“黑猫警长”映入眼帘。他身穿银色大衣,头戴“小帽”,吸着个“大烟斗”,还提这个手提包“箱子”。
“哇!”同学们都叫起来。
“快看!那上面有几个什么字?”赵海彤指着“黑猫警察”头顶说道。
“那不是帽子!是风杯,它是用来测量——”
“它是用来测量风向的!”没等老师开口,潘昱皓就抢着说到。
“不是,它是用来测量风速的!”老师微笑着告诉我们。
说完,又指着两个“大箭头”说:“那才是风向标,那才是用来测量风向的。风吹一吹,他就会指着风吹来的反方向。”老师告诉我们。
“原来如此!”
“大家过来看,这是百叶箱!”老师指着一个方形的箱子给我们讲解……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把知识装进口袋,迈着欢快的步伐回了学校……
【测温度的“蜂房”】
——汪咏樂
项目课,我们来到了气象站,一进去就看见草地立着几个蜂房,顿时,我所有的好奇心都被激起了,巴不得立马参观。
老师介绍完量雨器,就带我们来到了“蜂房”面前,她打开“蜂房”,只见里面都是一些温度计。老师说这是用来测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测最低温度的温度计里装的是酒精,因为酒精能承受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也不会有冷凝现象,它在环玻璃管里宛如一条银线,极难被发现,看久了眼睛都会花。测高温的温度计里装的是水银,因为它永运不会受高温的一些伤害。在温度计下面,还分别有两个小球,一个是干球,另一个则是湿球,好像是用来测空气湿度的,但我越听越糊涂,希望我回去以后能搞懂。
【参观气象站】
——蒋曦乐
我们一去到重师的气象站。“一些雨层云出现了!”一名热心的大姐姐讲解到,“快要下雨了!”。不一会儿,一层“细雨”就落了下来,笼罩人间。“真美呀!”
我们看见的第一个仪器是测量雨下了多少,大约一米的圆柱,头顶上有个小漏斗。雨点慢慢流下去,机器转圈圈,小笔自己画,雨又坐上小滑梯,落进烧杯之中。那名大姐姐用了120毫升的水来演示。只见“雨水”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水一落下去,就有一只无形的、但有力的手,推动了无数根数轴的圆柱体。突然,哪一支笔开始上下移动。“哈哈哈……”笑声响起来,我一看,原来笔没有墨了,我们一齐问大姐姐,如果上面有刻度,又要怎么办?大姐姐说,读刻度就行了。
我喜欢气象站!
【细长的“电饭煲”】
——陈涵彬
星期五下午的气象站游览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仪器就是检测雨量的仪器了。
我来到检测雨量的仪器面前,发现它体型细长,于是我便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做“电饭煲”。只见这个细长的“电饭煲”长约一米,宽约零点二米,全身圆形状,它的头部是一个圆形漏斗,中间是一个指针和一个包了纸的圆体,底部则是一个水壶大小的杯子。
“电饭煲”是在下雨天才起到作用的,假如今天下了雨,那么“电饭煲”上方的雨点就会顺着顶部的漏斗“刷刷”的流到中间,流到中间之后指针受到压力,装有墨水的针头就会缓缓的升高(在纸上)。雨停后,暂时储存在中间的水便会一下子排到底部,指针会渐渐地退回去,不过指针上装的墨汁却在下雨的时候留下痕迹,根据这道痕迹,便可以轻松的判断降雨量。
天色不早了,我们也带着丰富的知识返回校园了。临走前,我还想着那个细长的电饭煲。
【风向标】
——杨新晨
“太棒了!”我们像一匹匹脱缰的野马似的,冲进了气象园。
那个像风车一样的装置是什么呀?气象园里的姐姐告诉我们“那是风向标,它是一种能够测量风来的方向和速度的装置。”我们兴奋地看着风向标一会顺时针,一会逆时针地转来转去。
更让我们好奇的是“风向标”头顶上那个一直像风车一样转的东西。它是由三个勺子组成的,不过它可没喝汤的勺子那么光滑!我开始以为它是电动的,观察了一会儿,才发现它竟然是依靠风向和速度来旋转的!原来如此。气象园里的姐姐告诉我们,它的名字叫风杯!不过我们认为它的名字应该叫风勺才对,因为他长得像勺子嘛!
【神奇气象园】
——姚予
从学校望去,你会看到一个大白球,那个大白球位于操场旁的山坡上。“那里是哪儿?”我坐在台阶上,常常这样想。
乌云呼呼的吹,马上就要去气象站了,那里肯定很大,像科技馆,我们肯定也要坐电梯,最顶端还有精密的仪器,但现实结果超出了我的想象,因为那里不是气象站,而是气象园!
朝四处看看,那里根本就没有房子,只有工作房,并且小的不能再小,长约70米,宽约80米,不过那里打扮的很像花园。有几个长杆子立在了大家面前,风一吹杆子像勺子一样的东西就会像做旋转木马一样绕着杆子转,下面一点则是风向标,风朝哪边吹,细的那头就会指向哪儿,在用计算机计算什么时候风大什么时候风小。
下一个东西是啥?我们走进了用栅栏围起的一块花丛,“嗯,这是装饰品”?老师摇了摇头,用手扒开了花丛,上面有4个温度计,土里的部分有的稍微短一点,有的则长很多,他们都是用来测地温的,不过露出来的部分都一样长,我到现在都还没弄明白为什么。
当我要临走时看了看工作坊,令我没想到的是原来他就是大白球。
我坐在台阶上望着大白球,常常想着关于气象园的事。
【篇三:我们的校园】
我们的学校名称是瑞安市万松实验学校,它坐落在万松山脚下,是一所美丽非凡的学校。
我们学校的大门非常有气势,宽大约20来米,大门的顶上有我们学校的校徽,旁边耸立着九个鲜红的大字——瑞安市万松实验学校。校门右边墙壁上雕刻着学校的校训,校风等内容。
往里看,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逼真的假山,做工精良,样式宏伟,再配上几棵小树,为毫无生机的灰色增添了几分绿意。
走进校园,往左拐,是一座精致的气象园。园子的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地球仪模型,地球仪模型底座的大理石上,有二十四节气。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气象学家沈括和竺可桢的塑像。
走出气象园,来到雄伟壮丽的教学楼。山上的教学楼是“哥哥”,山下的教学楼是“弟弟”。山上的教学楼前有12棵桂花树,9月份的时候,桂花的香气飘荡四周,芬芳扑鼻。放学了,同学们有的在捡桂花做香囊,有的口袋里装着满满的桂花,高高兴兴地回家。
我们的校园像是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里面装满了我们的欢声笑语,我爱我的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