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诚信请别走开】
诚信如莲,出淤泥而不染;诚信如兰,出幽谷而独芳;诚信如泉,濯恶浑而清纯;诚信如金,埋泥沙而发亮。有了诚信,这世界才有了真正的高尚,有了诚信,人类才有了万物之灵的品格。哪怕路上遍是荆棘,哪怕海上风吹浪打,哪怕雾中迷失方向,有了诚信才终会有柳暗花明之日,春风暖面之时。
诚信是立国之本,失去诚信,就像失去根的大树,失去源头的大江,只能枯萎,只能干涸。战国时代,秦国最强,六国为了自保,订立了“合纵”的盟约,但六国为了各自的私欲,朝三暮四,勾心斗角,全将诚信扔到九霄云外,最终导致亡国的局面。六国破灭,难道只是因为贿赂秦国吗?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六国国君缺乏诚信。
漂亮的假话掩盖不了罪恶的本质,因为他缺乏诚信,南宋的秦桧相传是一个“诗学兼茂”的人,他也曾说过“荟荷国忠,甚愧无报”的漂亮话。但是后来徽钦二帝被掳北去,他随从到金国,金人收买了他,把他放回来,他却假称自己是用尽办法逃出来的,以后,他便死心塌地的效忠于金国的主子,破坏抗战,杀害岳飞等爱国将领,手段之残酷,简直到了灭绝人性的地步。可见,诚信被他践踏到了脚底下,让诚信离他远去。
诚信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诚信,不让它从你身边离开。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汉朝的季布向来以诚信著称,时人谚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意思是说季布的一句话比一百斤黄金还贵重,后来,他随项羽战败,为刘邦通缉,不少人来掩护他,使他不仅安全度过了危难,后来还受到了汉朝的重用。
“茄子不开虚花”是彭德怀同志指着茄子秧对小侄女说的话,告诉她小孩子不说假话,要知诚信二字,彭德怀同志在那谎话铺天盖地时,他坚守着诚信,说真话,在蒙受不白之冤时,他也坚持说真话。不带一丝虚假,虽然是朴素的语言,但却可以圣洁心灵,令人仰慕。
诚信,是品德之网的纲,失去了它就失去了许多美德。诚信,是美好心灵的核心,诚信,是人生的立足点,人无信不立。只有拥有诚信,才会散发出迷人眼球的光彩,所以抓住诚信,不让它轻易的与你擦肩而过!
诚信,请你别走开……哪怕是伤痕累累我也要与你携手一起走!
【篇二: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屹立在这片东土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一个民族屹今至久,它的精魂何在?是的,中华民族的精魂就在于这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上。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资本,一个民族的历史,可以说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说,历史与传统文化是完全成正比的,这也就是那些新立的国家,争着抢着要学习我们传统的原因之一。只有一个国家有了普及的传统文化,他的历史才会悠久,才会屹立不倒,才会传承百年、千年、甚至上万年。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近有一种这样的现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更多的国家,争相在国内创建孔子学院,发展中国的文学文化思想,发展中国的经典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本古老的经典,再一次被人们从纷繁的历史中捧出来细细品读,成为新时代的经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多么广大。距今几千年,依然是世界的瑰宝,是世界宝贵的传统文化,我们可以说历史成就了传统,成就了文化。虽然历史并不一定全是对的,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鉴性,但我们必须承认它的弊大于利,我们不妨把它的谬论当做反面教材,引以为戒。而它的精髓需要我们去传承,使其脉脉相传。
当然,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历史不可避免地被曲解,有些人理解不了它的本质,也缺乏尊重历史的敬畏之心。例如近年风靡全球的网络游戏——王者荣耀,里面有不少的角色是历史人物,但又不是历史原本的样貌,最为典型的是这款手游中的特定角色“李白”,从诗人变成了一名刺客,放荡不羁,完全脱离了历史原型。还有另一个历史人物“荆轲”,在王者荣耀里设定的角色为女性,而真正历史中荆轲是一名男刺客。还有不少运营商为了牟取暴利,随意翻改历史,导致很多沉迷于其中的中小学生,把这段翻改历史当作事实。这样的历史我们要有何用?但真的是历史文化本身的错误吗?不,不是的,历史文化渗透在我们身边,积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真正错的不过是我们自己本身罢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不够透彻,甚至没有想过要尊重这段历史,传承这段文化。
其次,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不是浅显的,它是复杂的,无可预知的。不少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治方面的历史感到轻蔑与不屑。是啊,回顾历史,除了光鲜的文化传统,剩下的,是一个遍身伤疤,面目全非的中国。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与各方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开始了惨无人道的烧杀肆掠。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更是令人触目惊心,难以忘怀。历史,也许并不是表面上传承的耀眼文化,更多的是它屹立在世界上的风霜雨雪。有人说,历史与文化相当于一个角,在同一顶点出发,却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无限延长。永远不可能相交,也不可能会有联系。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必然的,一段历史的沧桑,难道不能托举出这段文化的非凡吗?所以说,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可能不容易贯通,但他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千丝万缕。
最后,我们也必须承认,传播历史,交流历史无疑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驱动力。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一种历史的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正是我们需要交流传承的。如《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覆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恤民意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衰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而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这些文章,无不体现了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掩卷而思,这幅极其凄美的画面,又何尝没有包含浓浓的乡愁呢?这些内源性的影响,并非显现在表面,早已种植在我们的心中。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历史的影响,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显现。著名的物理学家钱学森和数学家华罗庚在听到新中国成立后,毅然放弃美国的优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不远万里地回到祖国。他们为何肯放弃当下的一切,不辞辛劳地投身于祖国建设?是文化的内涵,是文化另一种不为人知的价值。传统文化,它是潜移默化的,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显现;传统文化,它是我们深植在心的一种力量,需要我们给他一个激活的时机。文化,不仅仅是一笔财富,更是这个民族血脉里的眷恋。这种眷恋,无论历经多久都不会淡释,传统文化能够把整个民族联系起来,每个人都是这个民族的一部分,让每个人都感到民族的责任感,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传承文化可以绵延历史的原因。试问,一个民族团结了,他还会轻易倒下吗?还会经受不住历史的打磨与鉴造吗?
历史,是不可逆转的,却是无比重要的;文化是非同凡响的,却是由历史的洗礼,铸造而成的。历史与传统文化,与一个民族的兴亡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想要献身国家,就必须先传承和发扬这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铭记,这段悠久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要回望历史,普及传统文化,为日后建设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让祖国的明天更加昌盛,更加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