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媒相关作文

【篇一:我的兴趣】

兴趣这件事情,常常都是随着时间而不断改变的。

小的时候,兴趣、理想和愿望这些往往都分不清楚,不知道究竟哪一个才是最主要的,也不明白这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于是傻傻的,自以为兴趣就是要为之奋斗的梦想。

可是小的时候,我们的梦想也是多种多样,千奇百怪的。当老师、当医生,还有最常挂在嘴边的,长大以后要当一名科学家。那时候单纯的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个世界,去为这单调乏味的世界做些努力。

可是长大后,随着对这世界的了解深入,我们越发的不想按着常规去生活。我们开始喜欢上那些常规之外的东西,比如摇滚,比如肚皮舞,再比如,在纸媒发展日趋衰落的时候,开始想要静静地写本书,写些文章给懂的人听。

这大概是时间带给我们的改变吧,悄无声息,悄然而至,却又随之消逝,留下的,除了坚持,还有心底的那份信念。

我的兴趣,也是一直在改变,可是我却从来很诚恳,喜欢一件事,就要认真的把它做好。

【篇二: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现如今,许多人开始“碎片化阅读”。什么是“碎片化阅读”呢?就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来进行阅读。其特点是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碎片化阅读”的频率越来越高,类似“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浅阅读盛行等话题被一再提起。

我认为这并不是件坏事,当有了空闲时间,上下班等地铁,往返车程,午休时间……这些时间虽然短,5分钟、20分钟、半个小时,但用来看会儿书、上会儿网却是不错的消遣,拿起手机,打开网站,点一本书看起来,相比实体书重得多,而且还要记页码,有诸多不便。这一点上,“碎片化阅读”略胜一筹。许多人认为书籍、期刊等传统纸媒给人类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取代的,“碎片化阅读”不可能完成深度阅读。我个人觉得,阅读不一定要深,只要让人们放松心情就足矣了。上班路上或准备松口气,站一会儿时,刷一刷手机,甚至睡前,看会儿睡前故事,身心放松,何乐而不为?而且因手机、网络、微博等载体的出现,便于搜索和交流,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规律。同时,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静静地读完一本名著,只有利用碎片时间来阅读,积少成多。

细细算来,我的生活中也不乏有“碎片化阅读”。上学路上,因在车上看手机伤眼,我便用听代替看,听起了评书—“元末刀兵紧四方,黎民涂炭遭祸殃,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农民起义朱元璋……”放学了,拿起手机刷刷朋友圈,地铁上,打开kindle看看书。回到家,遇到难题“问度娘”,洗澡时,继续听评书。

可以说“碎片化阅读”有利有弊,不过在我眼里还是利大于弊,而且我现在的生活也离不开“碎片化阅读”了,那就“既来之,则安之”吧,好好享受这碎片化的生活!

【篇三:碎片化的时代】

繁华的都市夜晚,黄浦江边的夜景灯火阑珊,你是否知晓其实我们的生活早已被碎片化布满。那些夜景的美是由于时代的进步,电脑科技的高速发展操控着灯的绚烂……

的确,随着20世纪末的电脑发明,到21世纪的电脑盛行,电脑显然已经将我们的生活变得碎片化了。在众多一般家庭里,家家有WiFi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我们可以在网络上购物,读书,看新闻,甚至学习。在众口难调的当下,碎片化有了很大的可取之处。

欧阳修曾说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利用碎片化时间写出了值得反复诵读的文章与诗作。

再以看新闻为例,过去的人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甚至没有电视,只能依靠纸媒即是报纸阅读来了解周遭近况。直至今日,生活的碎片化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了解当下的政治实事,更有网络新闻为读者建立论坛,提供他们热切讨论的空间。相信现在的下至幼儿,上至七旬老人都会使用手机看新闻,比起纸媒更加方便快捷。

可碎片化真的各项兼优吗?我想这不尽然且不实事求是。碎片化的新闻比比皆是,他们铺天盖地而来,试问你所见的新闻是否已被添加了赘述,成为肤浅的代表,你自己都不明了。新闻客户端会为你提供热搜热点,但这时候便显得像是一个菜市场,没有态度、没有风格,阅读体验很差,呈现了碎片化的特点。

反观纸媒,时常可以看见具有深度的报道,最后还会注上编辑姓名,以供提出异议。报纸是解释性报道的代表,通常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工具,许多爱读报的老人都喜欢剪下有用的一块,粘贴收录,类似于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材料那般,因此它是能与信息并存的一大文体。

字典中,碎片化的含义是指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碎片化时代即是指人们通过网络传媒了解阅读与以往相比数量更加巨大而内容趋向分散的信息。

在我看来,尽管当今的信息碎片化弊大于利,可这也正是社会进步的过度趋势。只有通过大众不断改善,不断修正,不断避免,才能使得网络上不再有不负责任的言论出现,进而令碎片化的信息成为与纸媒并肩的工具。

【篇四:“碎片化”渗入生活的角落】

顺着时代发展的潮流,“碎片化”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碎片化”之意就是把完整的整体分割成小部分,我们面对这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社交等等,“碎片化”正侵入我们的生活,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

过去传统的阅读方式正受碎片化阅读的冲击。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庞大、杂乱、碎片化的信息,令人眼花缭乱。人们在极短时间内就能接收到大量信息,这样快速、简短的阅读方式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现代人繁忙、快节奏的生活和他们的需求。然而,人们渐渐习惯于这样快速、碎片化的阅读,却忽视了阅读的本质。人们渐渐失去耐心,甚至不能沉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有调查研究显示,中国国民阅读现状堪忧,人均读书量一年近八本,远低于许多其他国家,数字化阅读较纸媒地位正在上升。这显示了当代人对阅读还不够重视,没能清楚认识到阅读的意义。我们对阅读的心态认知转变与现今碎片化的阅读是有密切联系的。许多诸如八卦新闻这样的无益信息占据着我们的阅读,零碎的时间内我们进行着缺乏内涵的阅读,都使我们内心变得更加浮躁。

现代人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常常需要提高自己的工作、生活效率。凡事都争分夺秒,将时间精确到分秒计算。这样碎片化的时间管理看似高效,其实不自觉地变成在被时间追赶。越来越少的人有闲情逸致去品茶读书,或是享受一杯咖啡的余韵。人们不仅在失去这些乐趣,还失去了悠闲的生活态度和意义。比如那些追逐目标中的人们感到迷茫时,他们是否已经失去了初心,忘记了生活的意义?很多时候,碎片化的生活就把我们引向失去意义的横冲直撞,而不再花时间平静自己的内心,回顾我们的初心。

到达目的地固然重要,但不要忘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更值得欣赏。遇上碎片化的生活,在它带来好处的同时,需要注重维持自己的心态和认知不受其左右。“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今天我们仍要反思碎片化生活的影响,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篇五:电子传媒与传统纸媒的较量】

某一天,我无意间看到了一篇文章,文章的内容是一家外国报社统计了中国人使用率最高的软件,而高居榜首的则是新闻软件“快看新闻”。为什么这个软件会有那么多人喜欢呢?我不禁好奇地继续看下去。原来“快看新闻”会这么受欢迎的一大原因就是它会根据用户点开的新闻判断用户的喜好,从而展现出用户感兴趣的内容。这种越来越智能的软件的诞生,正是为了迎合现代碎片化的社会。

而与越来越热门的电子传媒相比,传统纸媒的人气则是日渐下降。

最为常见的纸媒,当然非报纸莫属,但在碎片化的社会中,报纸却难以满足大众需求。一份报纸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说要满足所有不同人群的喜好,显然是不怎么现实的;并且,报纸的供应人群是大众,所以信息五花八门,自然是无法迎合碎片化社会中的个性化需求。

那么在愈加碎片化的社会中,纸媒还是否有必要存在呢?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的确,电子传媒好处多多,各种智能化的程序充分满足了各类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使用起来也比纸媒方便,但不可否认,传统纸媒仍在许多方面胜过电子传媒。

首先,为什么纸媒能够在信息时代流传下来?因为这其中凝结着在资源贫困的时期中,劳动人民的心血。在那种人类文明较为落后的时代,纸媒的出现大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化发展,使人类告别了在丝绸、竹简、羊皮等物上写字的时代,这何尝不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又怎么能让它就这样没落呢?

其次,由于电子传媒的各种功能,容易使青少年等自制力较差的人群沉迷于其中,从而耽误了人们正常的学习工作的时间,而电子产品的辐射也会使人的视力、身体健康程度下降,是电子传媒的一大弊端,而纸媒则避免了这一问题。

最后,则是电子传媒的智能化造成的又一缺点——信息的局域性。在开头说过,电子传媒的智能程序使各种应用软件能根据用户点开的内容来展现用户所感兴趣的内容,但这个功能却会使软件所展示出的信息变得单调,而有些重要的信息则不会显示。纸媒虽不能覆盖全方位的信息,但仍有很强的多样性,例如报纸上的各个版块有助于人们了解各种时事。

综上而言,纸媒的存在仍是有必要的,是不应该被淘汰的,而电子传媒的迅速崛起是福是祸,至今还很难预测……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