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剔除心灵的垃圾】
在成长的历程中,我有欢喜,也有悲伤,更有过后悔的事情。“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这是我们校长在校会上常常讲的,我们虽然十分赞同,但却从来没把它放在心上。
一天早晨,我打扫完走廊刚走进教室,班主任潘老师就捧着一大摞作业走进了教室。这时,刚好一阵风吹来,一个垃圾袋顽皮地飞落到了潘老师的脚下,潘老师捧着一大摞作业艰难地低下头看了看,然后笑着对我们说:“谁来把这个垃圾袋捡起来?”闹哄哄的教室瞬间变得鸦雀无声。
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一言不发地坐着。我本想跑过去捡起垃圾袋,可转念一想:又不是我扔的,凭什么我捡呢?何况,我坐得那么远,走过去太麻烦了。我赶紧地低下头,佯装看书,趁机偷偷地瞄了一下其他同学,多数都是和我一样,低着头,佯装看书,雕塑一般,动也不动;只有少数同学,抬起头木木地望着老师。
十秒,二十秒,三十秒……时间在“滴答滴答”声中飞逝,竟然没有一位同学上前捡起垃圾袋,潘老师神情复杂地越过垃圾袋,走上讲台,放下作业本,脸色变得沉重起来,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垃圾袋应该由谁来捡?”“丢垃圾的人!”“值日生!”“卫生委员!”“……”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发表看法,兴致都挺好的,好像都在说一件和自己无关的事情,凝固的空气一下子化开了。
潘老师的脸色更加沉重起来,意味深长地说:“怎么我就没听到哪位同学说自己应该捡起来这个垃圾呢?”这时,坐在后面的班长石秋语站了起来,她红着脸,快步走到教室门口,弯腰把垃圾袋捡了起来,又折回教室后面扔进了垃圾桶里。等班长回到座位后,潘老师严肃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一个小小的垃圾袋,就反映了我们班级里的许多问题。乱扔垃圾的人固然不对,可值日生为什么不主动将它捡起来呢?班干部为什么不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呢?离得近的同学为什么不想想自己离它最近,理应去捡起来呢?还有其他同学,为什么不把校园当成家一样爱护,主动捡起垃圾袋呢?多做一件好事,就是给自己的心灵多添一笔财富。”
潘老师的一番话让我们面红耳赤,羞愧不已。《道德与法治》教材里就有很多舍小我为大我、舍小家为大家的案例,我们生活在校园里,校园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学习在班级里,班级就是我们的家,家里有了垃圾,为什么非要纠结是谁丢的,谁该负责呢。
【篇二:甜蜜的回忆】
每当我想起那件事,心里就会变得甜滋滋的。
那天早上,妈妈给了我一根搅搅糖,还说要把糖搅白了会更好吃。那糖粘乎乎的,晶莹剔透,像一面花纹独特的铜镜。味道很香,直沁人心脾,闻得我心痒痒的。
看着搅搅糖,它似乎在引诱我说:“快来吃我呀,我可是世界上最美味的糖呀!”我有一点心动了,可又转念一想:我把它再搅一搅不就更好吃了吗?说干就干,我使劲把缠绕着搅搅糖的筷子翻转着,反复拉长。可是我左拉拉右扯扯,搅搅糖不但没有变白,还掉到了衣服上,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把筷子交叉来搅拌,只见筷子上下翻飞,如行云流水,不一会儿搅搅糖就变白了。
我把搅搅糖搅呀搅,搅了很久,原来花纹独特的“铜镜”,现在变成了白白的牛奶雪糕。它先是一点点,一点点地变白,最后终于从“黄水晶”变成白白的“纯牛奶”。
我看到搅搅糖终于变白了,口水像决了堤的河水一样滔滔不绝,源源不断地流了下来,食欲像坐火箭似的一下子被撩拨了起来。我咬了一口,绵软的糖一下子化开了,浓厚且甜而不腻的味道一直流入心田。真是“此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啊!
虽然这事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我回忆起来时,心里还是甜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