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的生活,我们得到了什么?】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一分一秒对于每个人似乎比过去更加宝贵。诗意般的生活“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早已被碎片化时间侵占得不复存在。人们把除了学习工作外的仅有业余时间分割成一片一片,在这些时间里同时囫囵吞枣地完成几件事。
碎片化生活的根源在于:人们惬意的,放松的时间少了,但人们对欲做这些事的渴望度未减少,然而之所以想做这些事不在于要求善求精,充其量只是为了“过把瘾”。因此,想“过把瘾”的事情很多,唯有每件用最少的时间完成,才能达到“过瘾”。
正是而今人们渴望在少的时间内完成多的事,各大商业为目的的机构也在转型,为满足这种需求。这甚至到了,倘若打开电视机,切换各个频道,各色电视剧琳琅满目,但是,它们不是“以今人之心代入古人之躯”,就是“为了搞笑而搞笑”的喜剧——娱乐性强,而无实质,所谓“看罢转瞬即逝”。网友们纷纷批评此类剧“荼毒人心”,“雷人”。可这一切,有一部分是因为人们渴望娱乐,不愿思考——思考是一项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活动。人们不想专注于某事,于是只好放低追求。碎片化的生活无疑对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审美情趣大打折扣,也滋生了商业机构牟利而不求质的态度。
可这样的碎片化生活是人们一朝一夕养成的吗?也许我们从小就这样被碎片化。曾经在一家饭店吃饭时听见邻桌一位母亲对她的朋友自豪地道:“我的儿子小学三年级,双休日要学画画,钢琴,奥数……”不光是这位母亲,许多家长都说过:“人要有特长,但没必要学得多精,以后又不吃这口饭。这些充其量就是考试可以加分,以后公司年会上去表演,给上司留下‘多才多艺’的好印象。”我不知道当这个孩子忙于奔波之时心中是否真的问过自己“我究竟喜欢什么?”每个父母的初心并不是如此功利,但这样的生活使孩子失去了一段充分去感受自然,或做好一件他想做的事的时间。试问,这样教育出的后代长大后会心守一事,求至善至美吗?他大约也会淹没在碎片化的潮流中吧。
“满载一船秋色,向芦苇更深处漫溯。”徐志摩在告别康桥之际,撑着船,静静地划过康河;“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即使是一个生活贫困的渔夫,也会陶醉于波光粼粼的湖面……这一刻,他们仅仅是寄情山水,可不妨一想:倘若他们的生活被碎片化了,这些诗意般的生活,这些美好的诗句,也将随风而去。
也许,而今的生活状况充满着许多时间被挤压得微乎其微的无奈,不能指望得到完全的“回归纯朴”,只是希望下次再想把时间碎片化时扪心自问:“这一切做完后,究竟得到了什么?”如果发现事实上只是烟消云散,那么这些时间只是白白地浪费在许多件无意义的事情上。以后,即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停下来,眺望一下远处的风景,或许你也会感到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