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奴役即自由——读《1984》有感】
温水里的青蛙往往都无意于自救,因为它们是一点一点地去习惯,去接受那无声无息的死亡……
1984年的英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却无自救之意,因为在他们印象里,水一直是那么深,火一直是这么热。“也有人似乎隐隐记得,以前的食物比现在丰富,而上一次大洋国的敌人好像是东亚国。”但也仅仅是记得罢了,没有证据,语言的苍白无力从一张不同乎众人思想的嘴中说出,又怎能抵得上真理部那可以抹杀任何蛛丝马迹的办事效力呢?世间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是人们不能相信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作者奥威尔恰是创造了这样一个可怕的世界。
“自由即奴役”。如果你渴望冠冕堂皇的自由,那就请心甘情愿的接受奴役吧。德国有部电影名叫《浪潮》,改编自一个真实事例:一位美国的教师在班级内开展了一个实验,在一周内,所有的同学都要坚定一个统一的思想教条,拒绝任何个人主义色彩的事物,像纳粹党服从希特勒服那样服从从这位老师所有的命令,即使是违背常识和伦理的,也许在这样一个崇尚民主的国家,去营造这样的氛围是超乎想象的,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思想有多么脆弱,仅仅过了一周,这个班所有的学生就像换了一个灵魂,没了青春的个性与叛逆。没了观点的交锋与争辩,也没了思想上的独立,这个实验最终以枪杀案而破产,仅仅是班中的一位学生因为与一个局外人在国家民主的看法有分歧,便把对方枪杀。
而奥威尔在这里要写的不是浪潮,是那浪潮裹挟中跃起的叛逆,那个可怜可悲的希望的载体。既然要成为主人公,就得承受异于旁人的艰辛,温斯顿获得了比所有人都多的痛苦,就像一根微微颤动、垂死挣扎的火柴,让人们看到了火光背后更深邃的黑暗。因为他独立思考的方式始终的在那里:他不肯随波逐流,拒绝接受“老大哥的”光荣的洗脑,放弃了在这个世界里最令人向往的自由,反而怀着侥幸心理去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去触碰血一般艳丽的爱情,最后反而因为女友裘丽娅的背叛,而从血液里丧失了最后一丝人性的独立与光辉。这时如果是你,又会怎样选择呢?在这个所谓高度自由的世界里,你不是一个人,而是自由本身。“自由”就是放开手任由自己被外力控制,就是不再受执念而最终接受灌输,就是放纵自己而麻木的跟“上面”走。你终于可以随心所欲的活着了,因为你脑袋里思考的,你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都是顺从于“他们”的操作规律的。真心地将虚伪当做了真实,你的逻辑体系中2+2>5已是无可反驳的真理,自然就不必再揣着秘密终日伪装地活着了,大可随时随地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再不用担心被夜里“虚伪”的梦话所压抑。
但这是自由吗?
当然是自由——“奴隶式的自由”!
但这是你要的自由吗?
当然不是!
如果现实中自由真的被套上了奴役的锁链,以追求思想完全统一带来的政治稳定,那么人类最原始的本真将不复存在,独立思想的流星也永远不会再划过人类历史的星空。奥威尔用《1984》给全人类敲响了一次警钟。
【篇二:《1984》读后感】
1984年,随着历史的“进步”人类社会不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国家的概念。世界被打着英格兰社会主义旗帜的大洋国,新布尔什维克主义旗帜的欧亚国及死亡崇拜旗帜的东亚国这三大阵营瓜分。
与其说国家不复存在,倒不如说人类社会实现了“真正的统一”:三个超级大国没有明确的国界,推崇相似的政治口号,有着共同的社会结构……最令人震惊的是为了完成对权力的极度追求,世间所有的思想都不复存在。所有社会的根本目标都是要永远地“不自由”与“不平等”。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为了消灭人民的欲望必须消耗富余的社会生产力,将人民当做机器定额补给维持生命必需的黑面包、令人作呕的胜利牌咖啡。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都被用来进行无休止的战争。战争已经进化为只为自身而发生的机器:今天A和B结盟打C明天A又和C结盟打B,这一切只是为了将能使社会进步的生产力不用在促进文明进步上——这在使人民成为愚民是必要的。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不论在哪个国家,如果今天的报纸和新闻写的是我国在和冷酷残忍的C战争,那么,不会有一个人怀疑昨天那个残酷的对手是B。况且,昨天所有的新闻报纸已在一夜之间由“真理部”的无数个办公室里千千万万勤劳的党员修订校正——历史是可以改写的,而且往往不止一次。这荒诞可笑吗?不,党永远是正确的,党就是真理善良一切美好的代名词。像温斯顿对社会产生怀疑的人,从思想动摇的第一秒起就开始走向灭亡的命运,没有人能逃掉思想警察的清理(令我震惊的是狱中独特的洗脑方式最终会令所有人放弃自己曾信仰的在党的光芒下显得可笑的心思)。而整个社会的思想被一种“新话”中称为“双重思想”的思维笼罩。“故意说谎,但又使自己相信这谎言是真理;能够忘记将这种谎言戳穿的事实,但又在必要的时候将这些事实从记忆中拉出来;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同时又不忘这被否认的客观现实——所有这些都是绝对必要的。甚至在你提起双重思想这个词的时候也必须运用双重思想。因为你既然使用了这个词,就已经承认了你在篡改现实,所以必须再运用双重思想将你的认识抹去。”一种普普通通令人细思极恐的思想意识形态。
怪诞的社会现象不是一个笑话,作者不是在夸张,这里反乌托邦的描写据说是对前苏联的政治讽刺。然而,这种政治缩影也是我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写照。
村上春树致敬推荐这本书,自然令我想起《1Q84》的天空上挂着一大一小两轮皎洁的明月。一个是政治一个是宗教,这其中有什么象征什么联系呢?从1Q84回到1984又是一种令人窒息的黑暗吗?
记得政治老师说过国家不希望我们懂政治,看完这本书我仿佛理解了一些这句话。在掌握统治权力的阶层更愿意看到人民政治神经的麻木的,这样,舞台上就没有其他角色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1984就是现实的放大。
如果我们从小就生活在书中的那种政治环境(还好不是),如果我们始终坚信环境给自身灌输的价值观,如果……那种情况下能够觉醒的就是如马克思那样的伟人。
每年都是1984。
细思极恐,细思极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