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竹相关作文

【篇一:我也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不知多少年后的黄昏,从翻过的扉页间落下。没有芳香,无声无息。无论如何追寻,都如云影般掠过,逐渐隐没于将太阳藏起来的群峦间。唯有那片玫瑰色的夕阳仍在做最壮烈的挣扎,不愿褪去。

——题记

阳光洒落案台,一杯茶的时间,那缕缕阳光已经退到了山的那头,隐约听见,那片竹林中传来一声呐喊:“我也有属于自己的光芒。”

竹子,它没有那鲜艳灿烂的浪漫,也没有那潇潇雨絮般伤感,更不会有清风柔媚样撩人。它渐渐地倾泻于湖边,看着自己的身躯,枝叶轻触湖面,激起点点涟漪。宛如幻妙的音律。

竹影映于湖边,映于山峦或映于月色中,竹影婆娑,那片光芒或许并不耀眼。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自由的绽放,淡竹,淡竹,不染红尘的淡竹。

根须无需冲破地面,透过土壤,冲破岩层,不断地向下舒展自己的腰枝,向下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竹生苦短,在心田扎下梦想的根,用辛勤的汗水浇灌。

枝叶繁密不求结果,只将点点翠绿点染山岭,不问来年在何方,默默付出从不奢求回报——“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春夏秋冬,岁岁年年。顶翠冠,穿绿衣,不求最初的束装,用深深的绿净化人们的烦躁——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忍得住寂寞,方能不寂寞;忍不住寂寞,一生寂寞”。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不引蜂与蝶。”我扎根于大地深处,倾听着大地的呼唤,感受时光的流逝,眼见岁月的变迁。不变的——属于自己的光芒,虽不耀眼,但很震撼。

【篇二:湖之花雨之灵】

何谓花,曰“万紫千红总是春”者也;何谓灵,曰“万物之气”者也,何谓花灵,曰西湖绸伞者也。

伞之历史源远流长,有史为载,其源于商周,距今已有三千年有于。伞,古时亦称繖或繖盖,作仪仗之用,其造型和色彩因官员等级而异。1934年,杭州都锦生丝织厂竹振斐借鉴日本素面绸伞并获成功。后来,在原有的基础对伞面运用刷色、喷色、绘画等表现杭州西湖风景,成为杭州具特色的工艺品,有“西湖之花”之称,并在国际市场搏得一席之位。

西湖绸伞,色甚多,平蓝似天,青翠似西湖之水,火红似日,银白似月,五色缤纷;其形似菇,似花,上绘鸟、树、仕女、花卉、蝴蝶等。既有饰美之妙又有遮风挡雨之实用。雨骤时,入其幕,隐约之间,增其灵韵,添其趣。日烈时,撑其伞,可挡之光,添己之美,可谓双得。

伞之美之此,其做法则更为繁杂。上至选材,下至成形,可谓不易。伞骨取材浙江特产——淡竹。挑选具有三年以上竹龄的淡竹,粗细过五、六公分,色泽均匀,无阴阳面和斑疤。过老,过嫩,过大都不行,可谓是“百里挑一”。这样的竹子每株仅取中段2至4节做伞骨。伞骨成形需经擦竹、劈长骨、编挑、整形、钻孔等数十道工序。一把绸伞要32至37个根骨,每个根骨仅4毫米宽。伞面以绢、绸、乔其纱制成,薄如蝉翼,手感舒适,下结流苏,极富江南地方色彩。上伞面要经过缝面、上架、穿花线、刷花、摺伞,打钉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制作者必须全神贯注,不得有丝毫懈怠。这样制成的伞重只有半斤左右。收拢时,彩色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结节宛然,朴素大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美不胜收。

然则虽精致至此,美誉中外,却仍面“曲高和寡”之境。绸伞传人宋志明在面对记者提问时说:“现在,要看真正的西湖绸伞,大概只能到浙江省伞博物馆去了。”西湖绸伞的制作成本过高,工艺技术过杂,但零卖价极低。在2002年之后整个绸伞市场开始萎缩,有经验的老师傅到纷纷转行,手工制伞技艺面临失传的窘境。市面上流传的绸伞几乎都是江南伞的仿制品,并不是真正的西湖绸伞,正宗“江南伞”的前景变得一片黯淡。

难道已经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就要这样悄无声息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了吗?碧水白堤上丝丝春雨中,如烟雾柳下,那艳丽多姿的“花灵”何时才能再次向我们款款走来?

【篇三:特殊的玩具】

炎炎夏日,爸爸带我到淡竹的民宿避暑,一切都是那么新奇。在门口放着一副我从来没见过的玩具,它瘦长的身子比我还要高,在下面大概三分之一处有一处凸起。

爸爸跟我介绍说:“这个是高跷。我们小时候没有雨鞋,下雨天就踩着高跷去学校,这样就不会把鞋子弄湿了,而且那时候也没有电子玩具,高跷就是我们最好的玩具。”我迫不急待地说:“我也要踩高跷。”爸爸说:“你先站上去,保持着不掉下来,然后用手脚控制着高跷慢慢前进。”说着,爸爸给我做了个示范。

然后,爸爸扶着我的身体,让我的左脚先踩上高跷,接着我右脚一蹬也踩了上去,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挪。爸爸见我有点会了,就悄悄放开了手,我居然走了好多步才摔了下来。接着,我又自己一个人练起踩高跷,一步、两步、三步……啊,我会踩高跷了!哎哟,兴奋的我一时大意就摔了下来。

爸爸又告诉我窍门,在踩高跷时双手要用力,按照脚的步伐提落,并且要把扶把紧靠身上,使它不超过胳膊,这样才能避免摔倒。听了爸爸的话,我又练习了几遍,渐渐地,我才掌握了平衡,能稳稳地走几米了。

也不知玩了多少次,爸爸说我们应该回家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放下高跷,我是多么渴望能像爸爸一样踩着高跷去学校。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