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怀念一种纯真】
纯真,多好听啊,真的很纯。
现在,我们都在怀念纯真,可过去,不知情的我,竟还告别纯真,哀兮!
在上幼儿园时,你是否很纯真?我也一样,整天无忧无虑,有的吃,有的玩,自由、活泼、快乐。进入一年级的我还保留着纯真,天天玩,却耽误了学习,因此家长经常来学校“看望”我,在家被家长打,被家长骂,可还是改不了纯真。
纯真,是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孩子步入成熟这个过渡期的一个表现。当我渐渐成熟,为自己以前那些愚蠢的所作所为感到脸红、羞愧时,我不顾一切,像别人一样,告别了纯真,迎来了另一个过渡期的表现,纯正!
纯正可以使我们更聪慧,使我们更机敏,使我们更成熟。纯正就是一种性格,一种品行,血统纯正,道德纯正,灵魂纯正。
但是,在成熟的同时,纯正的人会有一种失落感,因为他再也不纯真了。纯正,纯真,两种表现,两种过渡期,一个是天真、活泼、自由自在,一个是成熟、稳重、头脑发达,换了你,会选哪种?不用说了,我知道,都是过来人,因为你只能选择纯正,毕竟人是要长大的,时光不能定格在无忧无虑的童年,纯真是会告别的!
带我的表弟出去玩,到楼下的游乐设施前,我微笑对他说:“快去玩吧!”他兴奋地从我身旁跑走,我就倚在柱子上,静静地看着,阿姨来问:“你都多大了,这有意思吗?”
我回头看着阿姨说:“挺有意思的!”
她看我正在静静观赏,便问:“你在想什么?”
我依旧保持刚才那个动作,若有所思地说:“我在怀念一种纯真!”
【篇二:请让清明节回归人们心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相信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朗朗上口,脱口而出,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在过纯正的清明节呢!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将该民俗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可以看出清明节这一节日已深入民心。
清明节一到,每户每家就像早已约定一样在那天“相约在一起”,各自到逝去的亲人墓碑前默哀,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信仰也有着不同的方式,但是最终在人们心中所流露的还是相同的情感。可是每当看到他们在那进行一系列早已习惯的动作时,总觉得这一切似乎已成为习以为常的事了。
唐代诗人宋之问曾经在《途中寒食》中写道:“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在古代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寒食禁烟,但是如今还有多少户人家会过寒食节呢,这一节日在人们心中已慢慢流失。
每当这个日子人们都会吃一种叫做清明艾饺的食物,是用艾叶和面,白糖、麻屑作馅。昨天晚上我亲自“下厨”,和妈妈学做清明艾饺。在包艾饺这个环节中,艾饺在我老妈那一套婀娜多姿的“手舞蹈”下很快就出炉了,但是在我手中的艾饺却那么的不合拍,只能用四不像来形容我手中的艾饺,哎,失败啊!最后一步那就是煮了,在老妈熟练的动作下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哦耶!出炉咯,只见颜色翠绿,再用鼻子一闻,味儿清香。流着口水的我再也忍不住了,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
为什么在那个瞬间觉得过这个清明节是那么的美好呢!可是清明节不是应该给人带去的更多是那一丝伤感吗?这是在过清明节吗?心中不禁产生了疑问。
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觉得人们更多的只是去参与这一形式,而不是真正的用心去悼念逝去的亲人,不是真正的用心去过清明节,而那纯正的清明节已变得不纯正,在人们心中逐渐淡化,失去了那原有的味儿……
让我们一同去回味真正的清明节,一同去过纯正的清明节,请让纯正的清明节回归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