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跨越时空的对话】
你就像那竹子,顽强地生长在石缝里,挺立着,面对那狂风毫不畏惧,坚韧地生长着,挺立着。
一首诗,似乎将你和我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你那坚韧的性格,顽强的品性,牢牢地扎在了我的心中。你是那么高尚,在石缝中傲然挺立;你是那么坚强,即使在石缝中也不能磨灭你的才气。
读这首诗,我仿佛在和你对话。你说,它像不像你一生的经历?没有合适的环境,没有漂亮的花朵,但是却能守住自己高洁品性。我猜,你一定是将笔毛用力地按在宣纸上,再轻轻抬起写的这首诗吧?我猜,你一定是将自己坚韧的性子揉在墨里,在用笔把它们藏在一笔一划之间的吧?我猜,你一定是坚定地,没有一丝犹豫地,落下笔锋的吧?
我猜,也猜不出来,你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是什么,让你写下这首诗呢?我想啊,你一定是不愿意说出来,想让他埋在心里。我想啊,你不愿说,那就不说了吧。关于你,我不知道的还很多,也不差这一点。
我说,你这首诗,一定是经过多次推敲,才能想出来的。我说,你这个人,一定也是努力地,像竹一样,厚积薄发。我说,这首诗像极了你的自传。我说,你说话呀。你可能听不见了,但是我认为你一直在听着,从未离开。
这是你的诗啊,这里有你的心血啊,你一定会知道,那细细的竹不畏狂风,你一定是下定了决心吧,才会写出这首诗。你一定是这样的,你说,我说得对吗?
那竹,是你,那石,也应该是你吧?我不知道那石,是在山上,还是任何地方,我只知道,你是块不甘平庸的石,你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取得百姓的信任,像极了那稳稳的石。那长在你身上的竹,是另外一个你,一个坚强的你。他们都是你的真实写照,尽管,那石头并没有出现在诗中,只是作为一个陪衬,映出了竹。
最后,让我再跟你说说吧,你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亦是一位廉洁的官臣。你的诗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令我敬佩。
【篇二:吵架】
今天下午,我和可心吵架了。
可心的毛笔找不着了,急得直跺脚。我对可心好好地说:“爸爸不知道学书法的地方会发毛笔,不是事先给我们买了一桶毛笔,里面有三支的那桶呀。”
“对呀,我知道,可我找不着了。”可心皱着眉头对我说。
我听了,便先去写作业了。过了一会儿,可心拿着一支对我来说很眼熟的毛笔,走过来,用渴望的眼神对我说:“能借我一下这支毛笔吗?”我这才想起来,这是班级里发下来的。我心想:可心从来都不太愿意借我东西,而我都好几次借她东西了,让她品尝一下同样的滋味,说不定下一次她就会借我东西了。想完还是有些犹豫的说:“我不想借给你,再说了,我这支笔毛都散开了,不好写字呀。”
可心这下生气了,把眼睛瞪得大大的,从书包里把我的书本、铅笔盒都扔了出来。我见了,也生气了,皱着眉头,不甘示弱,把可心的东西也从书包里扔了出来。书本在空中滑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最后重重得摔在地上。只听“啪啪啪”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听到“啪”的声音真解气。
可心见了,握紧了拳头,迈着沉重的脚步向我走来,指着我,吼道:“你干什么?别动我的东西!”
我连忙起来,手插着腰,反问道:“你先把我的书扔了的,我凭什么不能碰?”
可心还回答:“我说不能碰就不能碰!”
我反驳道:“什么都听你的,什么都听你的,拉屎拉尿也听你的!”
妈妈听见从书房传来我们俩吵架的声音,便问:“你们俩好好的,为什么要吵架?”
可心对妈妈复述了整个过程,妈妈对我温和地说:“那你就借姐姐一下嘛,好不好?可意?”
我指着可心,对妈妈说:“我好好跟可心说话,可心对我发脾气,我凭什么要借给她?”
可心勃然大怒,回过头来就搬起我的椅子向我砸来。只听啪的一声,我虽然没哭,但腿上一阵痛。妈妈见了,跑过去打了可心的屁股两下,可心耷拉着脸,哭着喊:“干嘛打我!”
妈妈生气地回答:“不准和妹妹打架!哪有你这种态度向别人借东西的?可意,你写你的作业,不要管可心了。”
我扶起椅子,坐下来继续写作业。而可心,去找毛笔去了。
过了好久,可心也没有找着笔;
又过了好久,可心才找着了代替品。
过了好久,我们也没有互相说话;
又过了好久,心才平静下来。
【篇三:学书法的感受】
本领如同一双鞋,从你穿上时,你可能会赢在起跑线上。我的那双“鞋”,就是写毛笔字。
我刚接触书法时,写字动作马马虎虎,但跟别人比起来,我还得像爬楼梯一样,一步步往上爬。
老师很耐心地教我拿毛笔的姿势,我把它牢记在大脑里,就像用针线缝起来一样。
刚开始练习时,我信心满满,可没写多久,我的手就像戴了三个铅球一样重。可我不气馁,还是天天坚持练。我捏住毛笔,轻轻提起,把像马尾巴一样的笔毛,缓缓按下去,向左边一画,画出了一条优雅的弧线,再向上画一条竖勾,那个勾别提多工整了!
当写“竖”的时候,收笔时我发现尾巴画得很粗,像一颗大水滴,又像一粒花生米,这个字像被这个“小锤子”拖了后腿,变丑了。
我有一点着急,心想:“书法这么难,我还要不要学呢?”我有点打退堂鼓,但最终还是没有放弃。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写字动作。
终于,我的姿势正确了,可写出来的字仍然不尽如人意。我问:“为什么姿势对了,还是写不好?”老师笑呵呵道:“因为你才刚开始学啊!”
我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学书法就像是吃饭,要一口一口吃,否则消化不了。
慢慢的,我写的字越来越像样了,我的手也不再沉重,而是感觉轻如飞燕,正应了那句话——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
写毛笔字看起来容易,可写起来比登天还难,不知道那些书法大师用了多少苦功啊!
【篇四:墨爱】
幽幽的,散发着不尽的墨香。——题记
我爱写字,喜欢独自一人徜徉在墨的回味中。
倾倒爱,这是砚的魅力。我看着浓黑的墨从瓶中倾倒而出,淌入墨已干涸的砚中。墨慢慢散开,随意的在砚中流动,那滑过的痕迹,都是最美的。我俯着身,不自觉的向下,努力一吸,似乎想将这所有的墨香全部都吸入囊中,那是一种令我陶醉的香,带着点点古典的气息,旋转在我鼻尖,徘徊在脑海中,宛如身在仙境,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的身体已被控制,目光也凝视着砚中的墨,黑黑的,却有种成熟之范;稀稀的,却不失浓烈气味。墨,已在我心中留下了一道不可抹去的痕迹。
点染爱,这是笔的魅力。轻将笔提起,再慢慢放下,将笔在墨中饱蘸,便不像之前那样紧致了,而是被墨占了个满怀,胖胖的,很是可爱。稍后,再将笔一转,笔中多余的墨便被挤了出来,此时的笔毛已不像刚才那般饱满了,似乎多了些岁月带来的风霜。再转,笔便又回到从前的位置,大概四十五度,轻比几下,让笔尖再多些“能量”,以便书写。直到此时,我才清晰的意识到蘸墨的魅力所在,只因它的百转千回,它的学问之多,便足以令我沉迷于此,如痴如醉。再提笔,已准备上纸了。
画出爱,这是墨的魅力。顺滑的墨迹印上红色的纸张,原本划过的地方泛起了墨,那横、竖、撇、捺在千变万化中组成了一个个精美绝伦的汉字,均匀的大小,有力的笔画,在红火的纸张上收缩自如,好比一条游鱼。提笔,收笔,完美的一副对联加一个横批,上面写着我对这个家的祝福,对每个人的爱。笔早已放下,心却久不能平。在那墨与纸融合之时,在我为了写一个字而十分认真专注之时在那有力的笔锋之间,我写下了可以令我骄傲一年的春联,心中的波涛不可平息,激动的心情也难以言表,我用中华独特的文化,谱写了我家的光辉。
迎新春六猴送安辞旧岁三羊开泰吉祥如意。
【篇五:在墨香中成长】
兰亭临贴,行书如行云流水;颜勤礼碑,楷书似龙卧虎阙。一股浓浓的墨香,一痕淡淡的墨迹,一支陈旧的毛笔,不知不觉间已陪我走过十几个春秋。
还记得在我还呀呀学语时,我就已经接触到这中华民族的精粹---书法,爷爷写着一手好字,他那粗糙的大手轻轻攥着我稚嫩的小手,歪歪扭扭写下了我青涩的名字,这大概便是我的处女作吧。
三年级时,妈妈将我送入了毛笔字书法培训班,年幼的我却只会在纸上涂鸦,弄得全身墨迹斑斑。在艺术的氛围的熏陶和老师精心的教导下,我渐渐喜爱上了书法,喜爱上那一缕浓郁的墨香。如今,我已成为一名毛笔字不错的学生,墙上也增添了不少奖状……
已经好几个月没碰过毛笔了。仿佛是一种召唤,也许是源于兴趣,总之,说不清为什么。这一天,我慎重地拿出文房四宝,轻轻地将书垫铺开,再铺上一层薄而厚实的宣纸,由于时间长了,纸的边缘已经略略泛黄,宛如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默默低吟着一段不朽的赞歌。静静地让墨淌入砚中,墨香随即溢了出来,充盈着我的心房,它将往日的喧嚣、烦躁款款摇碎,溶成一气,溶入这黯淡的墨水里,毛笔已经破旧,笔毛已经没有往日的光泽,将它浸入墨水中,提起,仿佛是被给予了新生命,笔毛焕发出昔日的光辉,笔尖显露其当初的锋锐。只需静静闭上眼,等待那一种感觉,在接下来的某一个瞬间陡然降临。那一股清凉的,源自亘古的气息,将直通我的灵魂。一张眼,世界仿佛变得空灵而明澈。没有多想,提笔、落笔、回锋、顿挫、侧锋、结体……随着墨色的浸染,我已恍然进入了意境中,与李白一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苏轼一同“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与李煜一同“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斑剥的灰黑色像清晨的残梦,交错的笔划坚致而又苍老,那是一份不需刻意点缀的洒脱,那是一种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一道道墨迹,一缕缕墨香,仿佛呈现了一个异彩缤纷、多姿多色的百花园……墨迹在那一处终止,我又完成了一幅作品,有些自豪,却又被那逐渐淡去的墨色所震慑,而情愿让奔放的情感凝结。
我将我的思绪封存于那痕痕墨迹当中去,于是我的每一份思考便成了永恒。墨迹也许会褪去,墨香也许会消散,而我只享爱那一份只属于我的宁静,然后慢慢地在这份宁静中体会着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