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真诚的分享】
真诚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端。真诚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真诚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我学习钢琴已经四年了,早就盼望着能像钢琴家那样在舞台上演奏优美、动听的乐曲。一次全市大中小学文艺汇演给我创造了机会。我在钢琴老师的指导下,选中了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后,便投入到了紧张的备战状态。
每天做完作业,无论多晚,我都坐在钢琴前,缓缓地打开三角钢琴的琴盖,翻开乐谱,练习《土耳其进行曲》我很顺利的练完了第一乐章,练习第二乐章时,我却遇到了难题:边续的八度演奏,总也不能准确的弹到位,失去了曲子应有的欢快、跳跃感。一连好几天我也没攻克难关。我有些按捺不住急躁的情绪,找到钢琴老师懊丧地说:“这首曲子八度跨音太难了,我实在是弹不好,还是……”我欲言又止,只是深深的把头垂在胸前。然而,老师并没有说什么,而是对我说:连这么简单的曲子都弹不好,你别去参加大赛了。上完课后,我难以平复我郁闷的心情,开始愤怒的砸琴,这时门铃响了起来,原来是邻居家的大哥哥——王小明。他的出现使我眼前一亮,他可是远近闻名的钢琴天才。“我听见你愤怒地砸琴声了,让我来和你分享我的经验吧……”经过王小明的真诚的鼓励与帮助,我重新坐到钢琴前,打开乐谱,用醒目的符号标示出来,放慢节奏,弹好一个音符再去弹另一个音符,用心感受拇指与小指的跨越幅度,体味音符的弹奏强度。节拍器“嘀嗒,嘀嗒”的节奏就像对我发出“努力”、“成功”的鼓励,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不知弹了多少遍,练了多少次,这个曾经被我视为不可逾越的障碍,终于被我攻克了,我能够顺利的弹下整个乐曲了!可是,我总觉得我弹出的曲子缺点什么,并没有体现出曲子应有的欢快。我便请王小明来做我的评委。王小明说:“你并没有把曲子的感情弹奏出来,你并没有用心去弹奏。你不理解这首曲子的意境,你可以去网上查一查,作者是出于什么原因,在什么心情下创作的这首曲子。”我便去网上查了查,原来莫扎特的母亲得了绝症,莫扎特知道了此事后,便赶忙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创作了这首《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想让他的母亲听到这首欢快的曲子,微笑着面对病魔。我便用欢快的节奏来弹奏这首曲子,果然这首曲子在我的弹奏下出现了一种意境美。王小明真诚分享的经验是我成功的关键。
比赛时,我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舞台,我深呼一口气,我相信我的努力不会白费,我用熟练的技法,准确的节奏,动情的演奏着《土耳其进行曲》我仿佛看到了土耳其的异国风情,看到了勤奋创作的莫扎特,看到了一颗孝子的心,一曲终了,掌声四起,我的演奏征服了评委。而小明的帮助与鼓励则是我成功的关键!
假如生活是船,那么真诚就是船上的帆;假如生活是无垠的天空,那么真诚就是雨后的彩虹;假如把生活比作钟表,那么真诚就如钟表上不可缺少的时针,指引你生活的方向;假如生活是一台机器,真诚就是机器上的发动机,是你生活前进的动力。结尾:来吧,以真诚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打开心窗,感受真诚!
【篇二:我与音乐】
我喜欢听音乐。但我究竟是何时喜欢上音乐的呢?这是个回答不了、也无需回答的问题。
我喜欢听音乐,从古老的《高山流水》到现代的《老鼠爱大米》《2000年的第一场雪》,从忧郁的《白桦林》到激越的《最后的战役》从流淌着的《蓝色多瑙河》到跳跃着的《土耳其进行曲》。对于音乐,我没有偏爱,不受风格的限制,只是用着自己的双耳听,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在“叮叮咚咚”的跳跃之中,我被《土耳其进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果说流行音乐还稍嫌幼稚的话,那么古典音乐则显示出一种成熟悠扬的美。无论是低吟还是怒吼,我们都能从中找寻到一份厚重踏实。大浪淘沙,欣赏着一曲曲闪亮的明珠一般的乐曲,的确不失为一种享受。
我听的较多的是流行音乐。朴树的歌注重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有一缕缕淡淡的伤感;水木年华更多地关注于校园往事和青春理想,周杰伦的歌所涵盖的范围则较为广泛,听起来也还不错。而其他的歌手,尤其是女歌手,其歌唱内容大多围绕着旦古不变的“爱的主题”。诚然,流行音乐的内容有些空乏,有的甚至到了滥而庸俗的地步。但我注重的是它们的旋律,况且其中也不乏精品。听音乐要的是一种感觉,如果时刻要用“理性”的锋刃来解剖它,无异于焚琴煮鹤,实在太无情趣了。
音乐无极限。不必在意过多的评论,自己的感觉才是最重要的。音乐不是主题,只是一味很好的调味剂。在音乐中尽情地释放自己,营造一个自我的真空地带,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拥抱一种音乐,拥有一份心情。
十点半,熄灯了,该干什么?先听一会儿英语,然后——听音乐。
【篇三:让青春在音乐中嗨起来】
谁说青春一定就是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谁说青春一定要张扬不羁?那位妙龄少女没有一颗悸动的少女心,不幻想着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
离开压力山大的校园、唠叨的老师、堆积如山的作业,周末,我的青春我做主。
我愿做一个安静的美少女,喜欢一个人在宁静的午后,沏一杯香茗,手握一把吉他,轻弹一首小曲,面朝窗外蔚蓝的天空,拥入清风的怀抱,放松心情。
说起曲子,我喜欢《大教堂》、《土耳其进行曲》以及《阿斯图里亚传奇》,《大教堂》的第一乐章,略带忧郁,描写一些需要忏悔的人清晨去做礼拜在教堂中虔诚祈祷的情景;第二乐章更像是天国的声音。庄重的和弦表现了崇高而又不可违抗的上帝的律令。似乎在描写天堂的同时勾勒出了人间的疾苦。第三乐章是最让人陶醉的部分,宗教的色彩减少了,添了一抹华丽,但纯洁与明净依然不减,这似乎是对美的膜拜而不是对上帝的崇敬,这种美让人神魂颠倒,带来了回味良久和怅然若失。走进《大教堂》,发现这世界充满了无奈,充满了悲哀,即使一曲终,我仍沉浸在那种悲哀与无奈中,无法自拔。
《土耳其进行曲》给人的感觉则不同,第一章主题精巧而细致,节奏优雅而活泼,听完感觉神清气爽;第二章那强有力的齐奏让人感到振奋、激动;第三章是法国风回旋曲,是异国情调十足的乐章,壮丽辉煌,气势磅礴。这首曲子总让我幻想那浪漫而神秘的土耳其,幻想着去街头倾听民谣,和当地的人们一起在欢快的音乐中嗨起来。
嗨就要嗨出不一样,嗨出与众不同,青春何必要张扬不羁?宁静如水照样能嗨出不一样的自己。
【篇四:鼓浪屿之旅】
我们寒假去了厦门,到达厦门的第二天,晴空万里,是出游的好天气,我们从邮轮中心码头乘船登上了厦门著名旅游景点——鼓浪屿。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据说岛西南方海滩上有一块两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当涨潮,海浪敲冲击礁石,声音好像擂鼓,所以被人们称做“鼓浪石”,鼓浪屿因此而得名。它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屿。
作为一个小吃货,上岛后的一件大事无疑就是搜寻各类美食,这里可真是美食天堂啊。我们一路闲逛,一边欣赏沿途的美景,一边品尝各色小吃,这里既有厦门本地特色小吃“土笋冻”,也有来自宝岛台湾的著名小吃“蚵仔煎”,还有澳门的“小马哥吐司”……不过最吸引我的还是“土耳其冰淇淋”,吸引我的不是它的口味,而是高颜值帅哥的售卖表演!这家名叫“土耳其冰淇淋”的店铺位于一个小广场的高地,隔壁就是“小马哥吐司”,两家店铺都是网上美食推荐对象,所以当天我们到的时候,远远就见到两家店门口都排着长龙般的队伍。我们兵分两路,分别排队。我选了排买冰淇淋的队,付完钱,站在队伍最后面开始排队,队伍走得真慢啊……大家知道为什么那么慢吗?因为那个卖冰淇淋的土耳其哥哥会变魔术!每个买冰淇淋的人都会在取冰淇淋的时候,被他调戏,要好多次才能成功拿到自己的冰淇淋,我边排队,边看,心里想等会我一定要动作快一点不被他戏弄。我足足等了半个小时,终于到我了,真是一个非常帅的土耳其哥哥,我把兑换冰淇淋的筹码放在桌子上,他勺了一勺红色的冰淇淋,拿下一个雪糕筒给我,我赶紧用手去抓,结果他转了一下雪糕筒,我抓了一个空,我回过神来马上再抓,他故技重施,动作娴熟,又转了一圈,我还是没抓住,他又勺了一勺冰淇淋装进雪糕筒递给我,这下我抓到了!可是低头一看,咦,怎么是一个空筒?我抬头一看,装着冰淇淋的雪糕还在他手里,唉,还是技不如人被他戏弄了。
事后妈妈问我,冰淇淋好吃吗?我说一般,那为什么同样的冰淇淋,肯德基的只卖两块五,土耳其冰淇淋却能卖二十五元?因为决定商品价格的不只是原材料,还有市场溢价,这个溢价里面包含很多东西。我想这个土耳其冰淇淋卖的不仅仅是冰淇淋,还有高颜值和创意表演。所以,虽然它的味道一般,但是我们还是乐在其中哟。
【篇五:遗产与掠夺】
何为遗产?在字典里有这样一段解释――“借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在下面的例词中,有精神遗产、经济遗产、继承遗产等等。同时,还有一个词,那就是“掠夺遗产”。
的确,掠夺与遗产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许多遗产问题往往都会牵涉到掠夺。大到文化遗产,小到个人遗产,莫不如是。就拿文化遗产来说,它的掠夺来自野蛮,也来自其他试图强加别人的文明。此时的遗产,既是文明延续的象征,也是文明受辱的象征。正如北京近郊的圆明园,在惨遭洗劫之后,它非但没有被埋藏,反而上升为一种文化精神遗产。它既代表着中国屈辱的历史,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
想到圆明园,我有不由地想到同样饱受掠夺的希腊巴特农神殿。它太气派,太美丽,后世的权势者们一个也不放过它,不让它安静自处:
罗马帝国时期,它一度成为基督教堂;土耳其占领时期,它又成了教堂;在十七世纪的威尼斯与土耳其的战争中,它又成了土耳其的火药库,而威尼斯军又把它作为地方据点进行猛烈炮击。在一片真正的废墟中,十九世纪初,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又把遗留的巴特农神殿的精华部分的雕刻作品带回英国,至今存放在大英博物馆。
那么,通过这两个例子,掠夺的本质就暴露无遗了――那就是无知、嫉妒。当军队把巴特农作为炮击对象,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无知;当罗马人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藏书付之一炬,我们就可以说他们无知;当英国人把巴特农雕刻带回英国,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当八国联军将圆明园洗劫一空,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当斯坦因把敦煌经卷带回欧洲,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嫉妒。这里不但有掠夺者的无知与嫉妒,同时也有遗产继承者的无知。正如管理敦煌的那个王道士,它根本不清楚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遗产的价值。就如手握财宝的人根本不知道手里握着财宝,而将其随手丢弃。这种无知无异于开门揖盗,一个民族的悲哀莫过于此。
然而,继承者的无知不仅仅存在于被掠夺,同样表现在自身身上:在文艺复兴前期,建筑工人的凿子举向了罗马坍圮的宫殿。一个市民跑上前去:“这是千年前的古迹!”然而回答他的是不绝的敲打声。在文革“破四旧”的火光中,一位老人抓住了一双握着几卷古画的手,低声相告:“这是郑板桥的真迹。”然而,没等他说完第二句,一蓬新的火焰早已腾起。
固然,这都是特例,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无知处处可见。因而,不被掠夺的前提是人们对遗产的起码的认识。若没有这个起码的前提,那么遗产的流失只会是时间问题。
遗产的掠夺将会是一个长久的问题。然而,一种遗产只有回到属于自己的文明,才能找到自己的方位,构成文明的完整。而一个文明只有找回自己的遗产,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被野蛮所侵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