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编写故事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编写故事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苍茫。
目光所及,一片凄凉。
我不知道我的年龄,也许几十年前刚刚立成,也许在大秦帝国兴盛之时已修筑完毕。因为这几年战事繁多,我也不知我什么时候变得伤痕累累。周围,热浪滚滚地狰狞着向前扑来,一轮烈日正垂悬在空旷的半空,金色的阳光如一条条炙热的长针,直直地的刺在我的身上。除此之外,只有无尽的如雪的黄沙铺盖在这天地之中。
是的,我是一段残垣。我伫立在大唐的西北角上,为古人们所建。
热风从我的身上拂过,我一身干燥和炽热。一群骑兵在朦胧的烟尘中纵马驰来。熟悉的面庞,亲切的声音,我知道,他们是大唐的士兵。军队下马,在茫茫大漠中持利剑屹立,仿佛在等待谁。在他们深黑的眼中,我感到一丝微凉。他们的铁甲,在骄阳下熠熠生辉,反射出金色的鳞光。作文吧WWW.zuOwEnBa.Net
一群人从前方勇猛粗犷地冲出。陌生的语言和怪异的发型无时无刻提醒我,他们是曾在士兵口中多次提到的匈奴。他们在马上挥舞着锋利的马刀,用嘶哑的嗓音疯狂地呐喊,仿佛要把大唐一切的士兵赶尽杀绝,攻入繁荣辉煌的'京城。
两股军队迅速交接在一起,空气中回响着刀剑相击的铿锵声,时而传来声嘶力歇、令人毛骨悚然的喊声。战士们或挥着射出寒光的剑,或拉着一张张制作精良的长弓,向敌人射出一支支致命的箭矢。匈奴的鲁莽逞强毕竟敌不过大唐士兵的训练有素,不过一个时辰,无垠的战场上只留下了汉族血统的人。墙脚下,横尸遍野。我不能具体地描述战场的惨烈的状况,因为那实在太可怕了。
军队的少年将军面貌俊俏,眉清目秀,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他要来纸笔,大书了几个字:唐贞观十二年八月一日,斩匈奴数百人于边。书罢,便扔在茫茫的沙地上,上马调头而去,只留下深黄的宣纸在渐渐西沉的夕阳下,反射在我的石砖之上。它薄如一丝蝉翼,却如沙漠中一座宏伟的堡垒般,不可侵犯而威严。而那纸上鲜红的"八一"最为抢眼,蓬勃有力,仿佛要跃出纸面,象征着那东土大唐的盛世辉煌。
我在这大漠至少有二十年良久,看过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均是遥远的那虚无缥缈,却又十分真实的大唐胜于匈奴。不禁感慨大唐是多么威武可怕,不费吹灰之力,弹指一瞬既可破掉那不自量力的叫嚣着的匈奴。空寂的世界中,如一芥的凡人为了所需资源而不停地拼杀后共焚,本应无关紧要甚是可笑至极,但这大唐竟战出了自己如熊熊燃烧的烈火般之气势,使得他国百般恭敬,在滔之不绝的时间长河中留下蓬勃有力的一笔,不知如何评说。
我的脚下,疾风在悠长地呼啸,掠过蔓延天际的黄沙仿佛是大唐军队胜利而归的凯歌。
星移斗转,来自西伯利亚猛烈的寒潮越过了秦岭,刮过了我的城墙,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皱纹,秋天悄然而至。
透过茫茫的大漠,我竟看到了一群群黑瓦白墙、屋顶倾斜的房屋簇拥在一起,其中,几座红墙黄瓦、雕梁画栋的房屋最为高大华贵、古色古香,后来我才知道,那叫紫禁城,是皇上所上朝的地方。
我突然发现,一群人破城门而入,他们身着异服,拿着一只只火铳和洋枪,带着一尊尊佛朗机(大明帝国对海外火炮的称呼)和洋炮,向城内的平民百姓不断地攻击,很明显,他们就是所谓的洋人。百姓四散奔逃,不时哀号着:"八国联军进攻京师了啊!大清国要亡国了啊!"
军队跨过倒塌的城墙,向一个个平民进攻,到处都是累累的弹坑、损毁的建筑和熊熊的烈焰,整个城市在几个时辰内就变的破败不堪,刺耳的炮声时时响在城市上方,有人试图奋起反抗,但在军队的炮轰下立刻就没了声音。军队烧杀抢掠,抢劫了一间又一间房屋,拿走了一件又一件华美的珍宝,他们花了不到两周的时间,便占领了繁华的京师。阴云笼罩在上空,整个京师如死一般沉寂、了无人烟、仿佛一个巨大的陵墓。
我脚下的那张宣纸早已风化剥蚀,泯灭于黄沙中,不见了朱红的"八一",只留下深黄的残片,静静的躺在黄沙中,被残阳所映照,不见了当年的辉煌鼎盛,只留下袅袅的余音。
又是几百年。
"一切正常,准备起飞!"不知何时,地上崛起了一座座坚固的堡垒、长长的跑道、一群群深绿色的帐篷,每天都有人在这里拿着洋枪,不,应该是步枪、穿着厚重的防弹衣站岗。
一架架深浅灰色相间的战机从我上空掠过,呼啸着飞行。他们每天都要在这片区域巡逻一整天。此时正是朝阳升起之时,强烈的阳光给拖着长长白色尾迹的战机镶上了一道耀眼的金边。一架战机倾斜着飞过,我竟在战机的身上又看到了那朱红的"八一"。
我在这大漠有上千年良久,见过了成千上万的人和事,看过了王朝的兴盛衰竭,大陆的分分合合,人群的熙熙攘攘。留给我最深印象的,自然是那朱红的“八一”,它象征着一个王朝的鼎盛辉煌,不可阻挡,也象征着军队的训练有素,无可匹敌。此时此刻,我竟又在这大漠里再次看见了“八一”,石砖里流淌的血脉又变得滚烫起来,不知是阳光的照射,还是其他的原因……
我仿佛又看到了平原深处那空灵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大唐,看见了那鼎盛辉煌的长安城。我的目光透过遥远的大漠,透过天边翻动的云层,也透过深沉的历史,终于投射到这架烙印着“八一”的战机上。
此军,此器,又见大唐。
【篇二:我读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嘉祐元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当时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后来,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躁。他每有新作,立刻会传遍京师。当苏家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兄弟俩的母亲病故的噩耗,后来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守孝。之后,苏轼还朝,此时王安石变法开始。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是官样文章,也不忘加上点个人色彩。文中一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包藏祸心……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逮,受到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因为“乌台诗案”,苏轼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管,经历了人生巨大的落差。
经历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苏东坡已经四十五岁了。经过十几年的磕磕碰碰,他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与感慨,在各种文学形式的创作上,达到了他一生的顶峰,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这些都是苏轼在黄州时写成的。
可以说,没有“乌台诗案”,苏轼便抒发不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没有了“乌台诗案”,没有了被贬黄州的经历,就没有了那些伟大的“千古名作”。人生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去面对。面对“乌台诗案”,面对贬官的经历,苏轼没有自暴自弃。相反,他振作了起来,留下了一篇篇伟大的作品。他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我读苏东坡,读出了他的那份坚强、那份自信、那份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