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抗日壮歌】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折弯开始实施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计划。一时之间,日寇大举进犯。目睹国土大片沦陷,中国人民义愤填膺,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抗击日寇的侵犯,青壮年们主动请缨,奔赴沙场,保家卫国。“少小曾怀国难忧,长成誓雪万民仇。忠贞哪惜头颅掷,含笑刑场典范留。”这首诗记录何功伟烈士短暂而伟大的一生。思想先进的何功伟从小就立志报国,为中国人民雪洗日寇践踏国土之辱。在白色恐怖的恶劣环境下东奔西跑,发展共产党的组织,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由于叛徒的告密,何功伟不幸被捕,但他在狱中顽强不屈,勇于同反动派势力做斗争,宁死不屈。
“清江之水浪滔滔,壮士横眉歌且啸,为使人类求解放,拼将热血洒荒郊。”优秀的儿女共产党员刘惠馨用一生实现了这一壮志豪言。她以指导员的身份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终日风里来,雨里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升入浅出地向农民宣传抗日救国的革命道理。既细心又大胆的刘惠馨成功的领导了屯堡第七女高的罢课斗争,震动了恩施。刘惠馨于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被捕。捕前,她不顾个人安危,从容地烧毁了所有机密文件,保护了党组织的秘密。在监狱里,高高的围墙阻挡不了她抗日的决心。她不仅把狱中的党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而且还把青年组织起来进行革命知识教育。带头学习化学和英文,以便于将来参加新中国建设。特务们的威胁利诱和残酷刑法没有使她屈服。在刑场上,她坚强的告诉人们,要继续发扬祖国伟大的事业,不能放弃。共产党员的坚强气节支持着她,把一个母亲的脆弱隐藏了起来,与何功伟一起到在了罪恶的枪声中。
古称为“蛮夷之地”的恩施,在中原主体文化的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昔日抗日的呐喊,救亡的呼号,汇成了一曲曲雄浑的清江壮歌,余音绕梁,今犹在耳,歌唱恩施美好发展前景的壮丽诗篇,在人们心中谱成乐曲,世人传送。
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中国人民没有放弃,没有屈服,用鲜红的血液给抗日救亡斗争胜利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篇二:读《抗日宣传、掀起高潮》有感】
我读了抗日宣传、掀起高潮这一节文章,我的心充满激情,热血沸腾。战争时期的湖北省会恩施掀起了一段令人感慨的抗日活动。当时的新闻界的中共党员通过国民党主办的《新湖北日报》、《武汉日报》副刊,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广交社会各界的朋友进行笔战,大部分抗日人员进行激烈的笔战。投入笔战中的人员写了许多文章反对倒退,坚持进步等主张,恩施人们吸取其精神,大力发展主张,自觉加入抗日救亡的运动。不仅仅只有笔战,还有文艺活动宣传战,活动举行的更是热火朝天,恩施人们的报国激情从文艺中显露出来,许多歌剧深入人心,有力有有效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恩施人们的爱国精神如此强大,各个领导人物有理智的文化思想,湖北省恩施人民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为全面抗日拉开序幕,也是恩施开天辟地的一次运动。人民通过两方面抗战,有利于加强恩施民众及其他群众的爱国思想,从教育方面使群众深深感受到我党抗日救亡的呐喊,积极加入到其斗争行列。显露出人民的抗日爱国,英勇不怕牺牲,誓死保卫国家的精神。
当时,社会一片混乱,人心惶惶,抗日群众的坚强意志带动着整个恩施群众,当时的新闻、艺术界汇集一大批革命青年和进步人士进行各种方法鼓舞人民意志和提高抗日思想,起到了积极的鼓动作用。
国民党在白色恐怖的环境里通过合法渠道和巧妙的宣传抗日救亡,整治社会的黑暗,唤醒大众人民的觉醒,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战争中。文艺活动的宣传可以使抗战精神传递到各个地区,人人响应,更快速集中群众力量,很好地推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我们要像抗日时期的恩施人民一样,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做贡献,把祖国发展成繁荣富强,和平安康而奋斗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