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遇上碎片化的生活】
在一间诡异的房间里————它没有门,墙壁厚实,只有一扇窗透入几束光。有一个面目狰狞的人,使劲扯下窗玻璃,上面反射的光亮极为炫目。毫不犹豫之下,他将玻璃用力砸向地面,将它摔得粉碎。他看着地上无数的小碎片,十分得意:他成功地将一面单调的玻璃分解成了上百块。它们的尖角反射出的光线汇成一片,极其锐利,如同寒刃般可怕。他将这些碎片分布在房间的各个角落里,让他的房间极为丰富。到了冬天,寒风袭入房间……
他将自己的生命分解成了碎片。
当今社会中的“碎片化”大概是指人们的生活被各种琐事分解成了碎片。这样一来,人们的生活便无头无脑,但十分“丰富”。一天中自己做的事很多,自己过得很快乐,干得十分“潇洒”。那个人原本拥有的玻璃,可以产生美丽的光学效应,但是如果它被摔成碎片,反而会扎手、会让双眼疼痛,甚至让人渐渐衰亡殆尽。而这个人做这些的全部原因就是为了取悦自己而牺牲掉生活中最美的景色。
《摆渡人》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女主迪伦死亡之前的岁月里从来都没有静下心来做过任何一件事。她的生活支离破碎,无头无脑、漫无目的。活着的意义就是在别人面前过得潇洒一些。直到她进入生死交际的“荒原”,她的生活才算拥有了真正的、唯一的回到人间的目的。人们的生活也必须要有远大的目的。而现代的生活,完全就已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被彻底碎片化了。比如当我在看书时,有时会被外界的事物影响,于是便会打断去做别的小事了。有时很入迷,非常投入地理解书本的意思,冷不防便有小插曲打断。这样一来,刚刚深入的记忆便会消失,下次很难就再找回灵感了。人们都不离手机,不离小软件。为什么?因为上面有吸引眼球的小篇章、八卦新闻。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被花在了它们上面。但是这种碎片化阅读根本不会对自己的思想有益,仅仅是一种无聊的自我取悦。这就是为什么阅读提倡深入地、有方针地读。像这种凌乱的小文反而会打乱我们的想法、生活。还有一种网络上很多的人,他们躲在电脑屏幕后在微博、评论留言写各种煽情的文章。比如,我见过有很多人在音乐下方留言说为了听这首歌,走了几十里山路,脚都磨出血,才到网吧专门听。我觉得这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写那么长的一片流水账,浪费那么多时间,就为了别人给你点赞?实在无聊、愚蠢。这种人就为了让自己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活得“潇洒”。这就是漫无目的的碎片化的生活,根本不可能成就大业!很多人却乐在其中。
人的生命与蚂蚁一样脆弱、渺小。只有一心去完成自己人生的目标才是活着的最大意义。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即使波澜再大,也应该是一条永远朝着同一方向的曲线。伟大的思想家都是通过长久的冥思苦想才得出的结论。他们的生活从不会支离破碎。现代社会的成功人士,他们就算被各种不可避免的原因让生活碎片化了,也不会改变初衷,不断前进。而这种行为便是——重组碎片。现代社会生活的碎片化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凭自己的坚定目标将碎片基本重组!就像分子通过无数分裂,将自己组合成一个大的整体,才有纪录信息的能力。
杂乱无章的生活无法书写人生的篇章。只有怀揣着人生的目标,从现在开始,将每个生活中的片刻重组,发挥当下的作用。生活的美好总是没有远去,它与你或许只隔了一道屏障,它存在于每个时刻之间。人生如诗,请保护那块绚丽的玻璃。
【篇二:读书让我成长】
读书是一种特殊的情绪。读书让我成长,我在书中寻找乐趣,用书来引导生活。
面对书,我充满了好奇,现在,我也因为书让自己更加丰满,因为读书改变了我的生活。一天天的成长,我从童年走向少年,途中有各种不和谐的曲调扰乱我成长的节拍,但,有书在给我指引正确的方向,让我走向正确的道路。
小时候,我经常追着妈妈问,为什么这条路是弯的?为什么树会长成这样?为什么云是千变万化的?我对眼前看到的却不立理解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幼儿时的无知,长大后我在书的世界世界里找到了答案。在书海里,更有探索的动力,有书的指导,更能把自己的事情有条不紊的处理好。
起初爱书是在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候只感觉读书可以让脾气暴躁,心态急得我变得异常温顺安静。有了书的陪伴我一点都不孤单,因为满天的繁星,鸟语花香的春日,寂静有趣的夏夜,花果丰收的秋园。寒风入骨的冬季都活在了书中,在书中有各种故事,会让自己生活进去。成为感同身受的阅读者。
读书现在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乐趣,是别的事情给不了的感觉。他让我从毛手毛脚到开始有了自己的斯文。让我开始注意细节,书中的人物也教会了我好多道理,这些都让我在长大中做出了改变,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放假的时间应当是我最悠闲的期段,我本有喝茶品书的爱好,下午四点钟,我用来喝下午茶,借着夕阳的美好,品着各种茶,搞点小点心,看着喜欢的书,我喜欢这样的感觉,或许这也是书中所说的享受放慢时间感受吧。
成长中的迷茫,人生地不断否定,不断的自我摧毁,这些,我都在书中拿到了答案,不断的重组。"每一次重组我都看成了一次成长,打破之后,会有新生。”书中说的没错,一路的重组,我的确长大了不少。
少年的时针在不停地转动,不能只停在消极的空间徘徊,当风拂过脸庞时,我可以自豪的说:“我在书中成长的感觉真好!”
【篇三:弹好人生主旋律】
在移动互联网大为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逐渐都被碎片化了——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购物,碎片化的社交……碎片化,顾名思义,将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一天有24个小时,每个人都有最主要的事情或者必须要做的事要做,做完了剩下的琐碎时间便是碎片化的生活。但是即使生活琐碎,我们也不要让生活因琐碎变成碎片。
相比从前,现在每个人能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更快更多更丰富,心灵鸡汤更是喝不完,饮不尽。但是又是什么让我们的道德底线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各种原来从未听闻过的事情频频发生?按常理,人获取的知识越多,就应该越有素质越理性,但事实却告诉我们不是这样。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知识被碎片化的传播和吸收。先说接受,想必大家都看过段子、心灵鸡汤。那么你又有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去思考。连你的理解都这么肤浅,你的实践又会是怎么样的呢。段子和心灵鸡汤便是这样,一个被他人总结出来的结论看似和你形成了共鸣,但其实对你的影响远不如你自己总结出来的强。再说传播,原来你看书的时候,书中若要阐述一个观点,肯定是论点、论据、论证挨个上,看完了书,你就好像知道了制作心灵鸡汤的全过程。而心灵鸡汤就好比直接盛了一碗鸡汤给你,你只管觉得好喝就行,但喝完隔天就忘了。看段子跟看书是不一样的。段子是告诉你什么,而好书是让你思考为什么。光是看这些琐碎的知识没有意义,让人困惑使人消极。只有自己真正地去思考才会懂得其中的道理。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能光碎片化的阅读获取碎片化的知识,有时候我们要摒弃那些碎片化,是生活更加充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正在彭泽令任上,督邮来巡视,县吏告诉诗人“你得整衣束带去见他”;诗人一听,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于是挂印而去。当年陶渊明遵从自己心愿舍弃了来之不易的彭泽令,而隐居田园去过清贫生活。然而就是这清贫的隐居生活是他创作出了许多让后世羡慕不已的作品,归隐将他推向了文学的殿堂,成就了他的艺术人生。然而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却像一个工厂人们在这里离切分自己,使自己更多去适应不属于自己的社会团体。于是他们对物质的兴趣越来越超越了对精神和道德观的需要,所以他们花大量时间赚钱,使物质更丰富。最后他们失去了对自我的觉察,沦为了机器,或者说是更大的社会机器的零件。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我觉察,还有还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但是这真的是他们想要的么?在生活我们需要做的是懂得取舍,有时候摒弃碎片听从自己的心愿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为了物质上的需求去违背自己的意愿,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变得不再碎片化。
为了不让生活碎片化,我们需要的是让社会重组碎片。那又要怎么去重组呢?
在思考这个问题前,我们可以先看一道数学题:星期天,小明帮助妈妈做家务,拖地要20分钟,整理卧室要10分钟,擦玻璃要10分钟,用自动洗衣机洗衣服要39分钟,凉衣服要8分钟,小明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去完成所有的事情?想必大家对这道题目都很熟悉,没错,这只是一道一年级的简单数学题,但是里面的做事习惯却不是人人都能够在做事情的时候想到的。虽然不一定人人都是小明都做这拖地整理卧室擦玻璃洗衣晾衣这种家务活,但是大家却做着与之相类似的事情。可能你觉得这道题目很简单,但是往往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却忽略了像在“洗衣机洗衣服时整理卧室擦玻璃拖地”这样简单的道理。然后慢慢的零星的几片琐碎的时间慢慢结合可能会变成30分钟也可能会变成一个小时,或者更多。而我们所需要的便是将这些时间去重组,变成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在这些节约剩下的时间里看一本好书而不是去碎片化的阅读,或是随着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潜意识里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为了金钱违背自己的想法。
可能这些事情听上去都很简单但是这些就是我们需要去认识去了解去实行的,因为即使生活琐碎,我们也不能生活因琐碎变成碎片,我们需要做的是重组碎片,弹好人生主旋律。
【篇四: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童年如梦,是欢乐的,是美好的。童年的岁月中,我经历过多少风雨雨,每一次成功,都有尝试,不尝试怎么有收获呢?
记得有一次爷爷、奶奶家的电脑系统已经很破旧了,于是爸爸准备去重组系统,我想来试一试,爸爸答应了,见到爷爷、奶奶家,我与爷爷、奶奶打了个招呼,便兴冲冲地跑上楼重量组电脑去了,突然感觉少了些东西,这才想到工具忘拿了,当我下楼时就已经看到爸爸带着工具箱丫在楼下,爸爸对我说:“你呀,你呀,干什么都兴冲的。”我吐了个舌头对爸爸说:“对不起啦!”您愿意帮助我一起重组电脑系统吗?爸爸笑对我说好呀
我先打开主机,爸爸说:“干什么呀!你这样是错的,你应该去把电源拔掉。”还说是什么网络电脑的高手呢!我对爸爸哼了一声,就去看电脑后面的线,我低头问爸爸,这里的线这么多要怎么做你在说一下吧。爸爸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先把所有电源摘了,然后用螺丝刀把主机壳拧下来,然后把那个系统给拿也来,把新的系统给装进去,再把电源边接起来就可以了,我听了爸爸的话,立刻信兴十足,但是总是不顺利,一会搭错线,一会又拔错了线,但经过一个小时的奋斗,终于重装好了,看着那密密麻麻的线路,又看看我那脏脏的手,擦擦汗,感觉挺高兴的,终于装好了。
我们把主机装起来,插上电源,打开主要,可是启动到一半时卡住了,我的心紧了起来,难到不成功,垂头丧气了。可是听见了机器咕噜咕噜的运转声,我的眼睛又亮起来,电脑启动完毕,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了我们面前,我真的太高兴了。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终于成功了,在成长的经历中,我一定记住这一次的尝试,在人生道路上,干任何事只要专心,用心,并且记住不放弃,定能成功!
【篇五:破碎和重组】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提倡善用碎片化的时间。老师建议用碎片化时间听英语;一些运动软件推出了“两分钟碎片减脂”;许多人利用碎片化时间浏览新闻……随着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碎片化时间多了起来。
这样的结果是利还是弊?我认为,好处还是很多的。一是充分利用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利用时间的“边角料”,将一些简单的工作完成,是十分有效率。鲁迅先生曾说“时间像海绵里的水,总能挤出来的”。这些碎片时间看似微小,可组合起来却十分惊人。
据研究表明,除去睡眠时间,人每天真正专心做事的时间仅有8小时,而浪费掉的时间长达4个小时。这些时间如果能利用起来,是十分可观的。
二是利于长期的坚持。每天十分钟的跑步或是阅读,重组起来利于长期的发展。每日短短的一点时间显然要比一整块的时间的执行轻松多了。
三是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在现代生活连续的高压力下,很多人觉得力不从心,利用这碎片化的时间运动一下,读本喜欢的小说,甚至浏览网页,都可以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为投入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然而整块时间毕竟还是可贵的,能够连续专注地做同一件事比一直被打断好的多。有人将整块时间打碎,用于零碎繁杂的事务,却不好好珍惜真正碎片化的时间,这样的破碎和重组,实际上并没有提高效率。
碎片化的时间十分可贵,如果加以利用并重组,将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