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相关作文

【篇一:我眼中的李商隐】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留不住春色,诗人们常叹一声。再抬眼,他们只好去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日荷花别样红”的夏荷。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寒冬来临之前,诗人的心里,已被秋色的清愁塞满。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是一个思念故人的季节。绛血色的夕阳边金云环绕,一切落寂。晚霞和秋雨交织,为清秀的山坡披上淡雅的轻罗裙裳,漠然地审视世间万物,同百代过客,无需多言,不必留恋。赤色枫叶顶着细雨针眼的捶打,一如赤色骄阳,那本热闹纷扰的颜色,此时无比无孤单。星零枯叶无言地飘摇。即落,成尘。秋霜浮沉,降在了谁指尖?荷花枯萎去不回,憔悴地扶着萧瑟秋风,犹如一别无音的远方的故人。我不知你究竟置身何地,但你是否像我一样,落寞地叹着秋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是一个思念故园的季节。不知还有谁记得,在千里之遥,曾有未名的游子,寻觅着故乡?他踏着千篇一律的石土路,攥着粗糙的枯藤,靠着折了腰毫无生气的老树,而不懂事的昏鸦偏生斜睨他一眼卖弄嘶哑的喉咙乍然飞过石桥旁的人家。也许他放眼望去,群山窈窕,云雾妖娆,人烟四遍,小路坎坷,江河颠簸。然而,这般幽景,无人共赏,唯留他独自飘零,空断肠。也许他眼中的路,繁花开遍,风华无限;但这清冷的美景,李煜他拿不走一丝澄澈的光辉,只是在这秋色间,注满乡愁的微光。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秋,是李商隐文中的惆怅;是马志远心中的乡愁;是李煜词中的怆痛;是李清照眼中的思念;是诗人们字里行间凄美的哀怨与执念。

【篇二: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诗,是古代文化的旗帜,;诗,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就是李商隐的《无题》。

《无题》这首诗表达了男女之间刻苦铭心的相思之情。其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尤其成名。那时,李商隐正值壮年。他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由于他才华出众,考上了状元。被皇帝接见,从此又开启了崭新的人生。当时京都有一个有钱人家看中了李商隐的才华,要把女儿嫁给他。那家人家的女孩长得肤白貌美,李商隐也长得十分俊俏,两人一见钟情,两情相悦。李商隐不仅考取了功名,又抱的美人归,真是人生得意之时!可是,就在这时,李商隐因为种种原因,被迫贬官。新婚燕尔的两人只能被迫分离。就在李商隐贬官期间,妻子因过度思念而得了不治之症,去世了。当李商隐回来时,他早已见不到妻子,非常伤心,难过。这首诗就是思念妻子而写。后人常用“春草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比作无私奉献的老师。

记得有一次,上作文课,我发现郝老师讲课时的声音不对劲,很沙哑。郝老师经常咳嗽,偶尔含几颗润喉糖。我想,郝老师一定是感冒了,郝老师咳嗽这么严重,还带病给我们上课,我突然想起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说的就是郝老师。

古往今来,有很多优秀的古诗,熠熠生辉。让我们一起去诗海拾贝,去细细品味吧!

【篇三:夕阳红】

有人爱那壮丽无比的朝阳,有人爱那如熊熊烈火般的烈日,而我却爱那金色的通红而又柔和的夕阳,正如李商隐所说的“夕阳无限好”啊!

傍晚,我坐在书桌前倚窗外望。只见那热辣辣的太阳“一反常态”地收敛了它那刺眼耀眼的光芒,把它的柔和之光洒向大地,给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屋一物穿上了一件巨大的金丝编织而成的软袍。远处山上的烟雾也仿佛给太阳穿上一件轻纱,显出一种蒙胧的美。

很快,眼前的太阳向下溜了一大截,仅仅过了5分钟,太阳公公仿佛喝醉了酒似的,脸色越变越红,像熟透的大柿子,走路也像走下楼梯似的“越变越矮”。你看!他身上的衣服——云,也被他那蛋黄般的脸映红了,再慢慢一点儿一点儿地变紫。这时你再看周围的树啊,房子啊,小花园啊,身上的那件金丝软袍变得更加金黄了。黑暗之神在不知不觉中出现了,太阳也接近地平线了,这时,它仿佛又有了精神,竞奋力一跃,跳下了地平线,天地间顿时变得黑暗一片。

我知道太阳虽然暂时离开了地球这一边的我们,但它却给地球另一边的人们带来黎明的晨曦。

美丽的夕阳走了,一天也将要结束了,我又想起了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啊!我要抓紧时间赶快完成今天的作业才行。

【篇四:留得枯荷听雨声】

我最喜欢的一句诗是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诗人思念着远方的朋友,没有留意天上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别有一种美的情趣。赞美“莲叶何田田”的诗句很多,欣赏枯荷的诗人却很少,从这一点上看,作者的眼光很独特。

我喜欢这句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它让我过了一把当老师的老师瘾。

初冬的一个周末,天上下着小雨,我和妈妈去探望外婆。外婆门前的一口池塘吸引了我的目光。原来满池的荷花早已凋零,一张张枯黄的荷叶仍然坚强地面对冷风寒雨。雨点打在它们身上,发出“滴答”“噗噗”的声音,我不由自主地感叹:“这真是‘留得枯荷听雨声’啊!”妈妈疑惑地问:“我只听过‘留得残荷听雨声’,你好像记错了。”妈妈是语文老师,都不知道这个,这下又可以当一回小老师了。我心中暗暗得意,一本正经地说:“林黛玉就是像您这么说的。她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所以即使引用也要改一下。《红楼梦》为什么这么写呢?因为这个细微之处可以表现林黛玉的孤傲,曹雪芹实在是高明啊!”

妈妈感慨地说:“哇,还有这个故事,闺女真是博览群书!你把这首诗背给我听听好吗?”这还不简单,我张口即来:“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诗和暮色笼罩着我们,令人陶醉。

【篇五:别样的诗词邂逅】

古诗古词,是中华两千年来艺术的瑰宝,两千年来多少的太平盛世,又多少的兵荒马乱,动荡的时候造就了或浪漫或热血或洒脱的诗人与壮美的诗篇,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口口相传,让其像汩汩的山泉,不断且清冽,甘美。

语言艺术的最高境界便是用最少的篇幅传达最丰富的情感与心境,而古诗词完美地印证了这一点。短短几十字,却可以描绘出峨峨的巍山,涛涛的巨浪,昏庸的暴君,绝世的美人,源远流长,沁人心脾。

每诵出一句诗,就仿佛可以目见诗人写作时的笔笔刚劲,每字每句都亦是接受了岁月与时光的冲刷,历经了革命的考验的千古绝言。

李白是最浪漫的。他望着皎皎的孤月,独自乘舟发向三峡时,望见一辈子再也回不去的峨嵋山,内心的思念无处可寄,离家越远,对故人的思念也就愈发强烈,而心中外出闯荡的憧憬与之交汇,碰撞,令他彻夜难眠,辗转之中,点起一盏孤灯,书下了心中无处可发的无限怅惘,谁又知道呢?他书毕时是否落下无奈的泪?那也是他浪漫的天性使然吧。

同样饱受思念折磨之苦的,还有滞留于巴蜀南蛮之地的李商隐,李白念友人,他却念着在远远京城长安遥不可及的亲人,那痛苦定是前者的几倍了。但他没有溢于言表,家书中只用了一个“未有期”写出了内心的凄苦,复用“巴山夜雨”四字,巴望着未来团聚的美好日子,想象着在窗边剪烛深聊,聊的内容是今日写家书的巴山夜雨,寥寥二十八字,虚实相生,思君不见的悲凉跃然纸上。

李商隐绝妙的想象是令人拍案叫好了,却不敌刘禹锡反常的豪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就算被贬,刘禹锡也丝毫没有悲哀,意气风发,悠然自得,不多情地伤春悲秋,大笔一挥,掩去了遇秋必怅的不成文定式,不落言筌,把壮阔的诗情引向碧霄,诵诗诵到这里,你就不得不大赞一句“好一个不落言筌,好一个豪迈的反弹琵琶!”刘禹锡这一曲反弹琵琶,弹出了君主乱政下民众愈挫愈勇的雄壮。

古诗古词的瑰奇与清丽远不止李白忘我的浪漫,李商隐无限的悲愁,刘禹锡豪迈的雄壮,这只是中华文化冰山一角的奇丽,还有苏轼的豪放与李清照的婉约,鲜明的对比中亦有风格迥异的可爱,陆游与谭嗣同同样热烈的报国之壮志凌云,杜甫与李益忧国忧民的泪眼……,这是与诗人的邂逅,亦是与时代的一种不期而遇。

感恩古人在我血脉中埋下与中国古文化热情的共鸣,它让我从短小精悍的字里行间中领略到文化对我灵魂的撼动与感染。我为能遇见它而自豪,而因此欢欣地感恩我生活的美好时代。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