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独享那一刻的美好】
那天晚上吃过晚饭,回到书房时,发现书桌上用来休息时观赏的杜鹃花开了,有许多朵,有红,有黄,一朵的清香也许感觉不到,但那么多花夹杂在一起,便散发出迷人的香味,令我沉醉其中。
就在那时,脑海中划过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不看看花究竟是如何开的呢?于是,那晚,我没有入睡,而是待在书房,坐在花前,静待花开。
就这样与花儿对望,心中不由得心生欣喜:“如果就这样永远持续下去,独享这一刻的美好,那该有多美妙啊!”月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将花的影子印在对面的墙上,花影好似在墙上时不时的摇摆,我的思绪也随之起伏。真不知道大自然有什么样的魔力,让它绽开它的笑脸,让人们看见它的美好。
由于怕家人发现我没睡觉,我就着月光一边看书,一边时不时的抬头看看那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儿,心中也一遍遍的期待着:快了,快了,话就要开了。不知道过了多久,当我从习惯性抬头看花的时候,突然发现,花正在慢慢的打开,那些花蕾的尖部已经微微张开,呈现出一种婴儿嘟嘴状,不断的向外面吐露着芬芳,极浅极淡。月光照在了我微笑的脸庞,洋溢着兴奋。多想一直独享着一刻的美好啊!
那花蕾随着时间的流逝,一点点的张开,在这寂静的深夜,我好似听到了花朵张开时那种撕裂的声音,慢慢地,花儿终于张开了它美丽的花瓣,将它的绝世容颜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一时间有了看痴了。
这时,我才发现,这花似乎代表了希望与梦想,当他张开时,便散发出一种新的生机,雨润花红。的确,在我们身边充盈着的多是令人困惑的种种,发佛被城市喧嚣所困顿,摆脱不了,而那些给我们温暖的东西,却常常与我们失之交臂。其实,是我们的心不静,一旦我们的心静下来,万声入耳皆如天籁,从而把握美好,才能有机会去享受。
几个月后,每每回忆,心中总有一幅画,一个人,一盆花,无他。即便岁月也泯灭不了我脑海中的这段画面。依旧多想再次独享那一刻的美好!
【篇二:与音乐一起走过的日子】
也许,是天生就与音乐有些缘分吧,我对音乐,一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受,我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奇妙的关系……
自记事起,在我的记忆中,就离不开音乐。一听到令我满意的“调调”,便会“舞兮蹈兮”,口中煞有介事地咿咿呀呀,即使大人们捧腹大笑,也丝毫不受干扰,依旧“自我陶醉”。
长大了,成熟了,对音乐的感情却更浓了,对音乐的理解也更深了。
五年级,还是一个少不更事,心中简单纯洁,天真烂漫的小丫头,头一遭听到《春之声》这样一首令成年人都莫测高深的曲子,竟感受到这般的舒畅、欢愉。在音乐中,我看到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闻到了碧草的青涩,泥土的湿润与野花的芬芳,听到了各种鸟儿在枝叶间婉转、悠扬、清脆、低吟浅唱的欢歌,伴着落叶那忧伤、留恋、缠绵、令生命动容的绝响,奏出世间最美的天籁。还有那明媚的阳光,钻过树叶间的缝隙,碎碎的一片,投到大地上,投到厚厚的落叶上,投到茸茸的青苔上。空气中有淡淡的雾。整个树林就像一杯不浓不淡的下午茶,荡着一缕清香。一切都那么温暖,那么安详,那么静谧,那么美……
后来,陆续听到了二胡曲《赛马》,琵琶曲《阳春白雪》等,不仅能体会到作者的心境,悟出曲意,朦胧中,还隐约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那么熟悉,就像曾见过不止一面的一个人,很久很久以后,又偶然见到了他或她的感觉。但,我从未听过。日后,方知此曲乃为我“胎教”时的曲子。想来,冥冥之中,我与音乐竟如此有缘,这也难怪为何我独爱音乐,不喜歌曲了。因为最美的歌是没有词语能演绎出来的。
一晃,几年过去了,当初那个不谙世事的小丫头,如今已上初二,对音乐依旧那么热爱。有一首乐曲《夜莺》,清越的曲调,令我震撼。还有林海的《琵琶语》,像一位从李清照的《漱玉词》中走出来的女子,清秀、淡雅,又像纳兰容若的《木兰辞》中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百转千回,韵味悠长。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我最爱的乐曲有两首。其实,只要你用心去听,世间万声都是天籁,都是至美。
在与音乐一起走过的日子,我得到了许多别人所得不到的东西,也许是一点感悟,也许是一次顿悟。它有形而无形,可见亦不可见,但对我来说,没有它,人生便寡然无味。音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每一个音符,都超越灵魂;每一段旋律,都是天堂;每一首乐曲,都是永恒。
【篇三:中国长城】
你,如巨龙横空而降,给人万声感慨,如深壑般嵌入地中,换来千年太平,如瑰宝般立于中华,得到万众瞩目,你便是长城。
刚踏上那炙热砖石的第一步,如久旱逢甘霖般,令我们无比兴奋。巨大的砖石,沧桑的烽火台与绵延的城躯,无一不像淳朴的边塞大汉般向我们招手;遒劲的树枝,巍峨的树干,葱茏的绿叶,无一不欢迎我们;如镜的蓝天,炎炎的烈日,啾唧的鸟雀,无一不展现出它们的热情!
顶着炎炎的夏日,踏着烙脚底的砖石,宛如河北锅贴的传统制作方法上蒸下烤。大家使足了劲儿往上爬。不一会,衣服便像抹了胶似的贴在身上,汗水亮晶晶的,顺着腿根子像滑滑梯似的淌到地上,刚闪烁了几下,便化作一缕烟。太阳毒,把人都快嗮焉了,正当大家心灰意泠时,后面同学抛出了精神食粮,“老师,当年孟姜女是怎么哭倒长城的啊?”大家笑了笑,挺直了腰杆,本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向前出征。
爬上了第三个烽火台了,大家也歇了歇,有的盘着腿说说笑笑,有的背倚着石墙仰面喝水,有的站着举起相机不忘拍照纪念。我看着那的砖石上刻的“×××到此一游”、“我来了长城”……我深深的叹了口气,郭老师看着我,也感慨道:“这便少数国人的素质,把这长城当做什么了?都成了留言墙了,国人在埃及的方块字已经够丢人了,这城墙上,哪儿找得到英文字母?外国人看了这些字,迟早也会把我们给笑扁了呀,这就是遗臭万年啊!”说罢,便沉默不语。我悲凉地叹道:“长城迟早会塌在我们手上啊!”远远望去,那面城墙显得更加沧桑。
是啊,“长城迟早会塌在我们手上。”长城自春秋战国便开始建造,秦长城费尽人力财力,汉长城抵御匈奴四百余年,唐宋长城名不虚传,明长城更为雄伟,西北挡鞑靼、瓦剌,东北抵建州女真,一时世界闻名,把它当成中华精神的象征,中华精神便如这巨龙般伟大,而如今少数国人在自我精神象征上乱涂乱画,岂不贻笑大方,如果再不提升国民素质,有终一日,精神的长城会在华夏子孙的手中坍塌,待到那时,实物长城也空几块砖头罢了!
那一夜,我梦见万朵马蹄在长城下奔驰,“笃笃”声不绝于耳,随即而来的是一声巨响……(公众号:老仇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