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与文化并行】
中华泱泱五千年文化,在岁月的流逝中沉淀出一份圣洁的美。作为仅存的文明古国,遗留下来的文化底蕴自然不容忽视。
在中华文化中,绚丽的瑰宝比比皆是,犹如满树桃李,等着有心的你去采撷。
漫步走进唐诗之中,“诗圣”杜甫因国家战乱纷纷,夙夜忧叹,写下了《春望》,将忧国思家之情抒写的淋漓尽致;缓缓踱入宋词,苏轼将对自身遭遇的无限感慨和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地向往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了一首《水调歌头》之中,寄托在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上;翘首展望元曲,马致远一首《天净沙·秋思》,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了一副清晰可见的悲凉哀愁之景,叙写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元曲,都如一颗颗晶莹华美的宝石倒映着人民内心深处的期盼与祝愿。面对这如此璀璨的文化,一直引以为傲的我们,却愕然发现,我们在一昧追求发展的时候,不经意间将文化遗忘在了后面。
面对世界性的汉语热,我们本应该作为最熟悉汉语的人,对于汉语文化的理解程度却每况日下。在连自己的母语都没有学好的情况下,还不断探索外国的语言,将母语文化冷落一旁。对汉语文化的曲解让人痛心疾首,火星文以及外来词汇的直接使用更是给汉语带来了抹不去的伤痛……
泱泱中华文化犹如先辈们早已为我们后代拾起的珍珠,却被无知的我们遗落在海滩上,随着时光的潮起潮落,沉入深不可测的海底。在追求发展力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拉起文化,齐头并进?让如此优秀的中华文化断了传承,我们心中又是否会有一份难以磨灭的罪恶感?……
中华文化石民族精神的见证,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民族精神的灵魂!拾回中华文化,能让我们中华民族更有内涵,更加具有凝聚力,能让我们中国人将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更远,让整个世界再次看到我们中华文化的骄傲!
我们是新时代的新动力。在永不停歇的时代火车上,我们应该拉起中华文化,在学习外来文化的时候多分一点时间,捧起一本古籍,在时代的火车上,与文化并行!
【篇二:人的相对平衡】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同时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二者缺一不可。唯有这两种东西达到了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方能由里及外,造就和谐自我。
过刚则折。如果人的心中充满了坚硬,那么结果并不是无坚不摧。和尚讲究断情绝欲,这样固然能与世无争,和尘世再无牵挂,但无法想象,当一个人再无亲情、友情这些美好的柔软的事物时,还能算是个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吗?当内心变成了一块坚硬的磐石后,他还能体会到人存在于世间的这种喜悦吗?他不能。这样与自闭症患者有何异?所以要做一个内心和谐的人,内心是不能全装着坚硬的。
有些时候,内心的部分坚硬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原则,一个没有原则的人,是会被社会淘汰的。自从去年国家开始全面防腐后,在全国各地缉拿了数百名贪官,这些贪官每天做着违背原则的事情,既伤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全无益处。如何守住自己心中的底线,靠的是自我约束能力,既然明知是不该做的事情,却又因为某种诱惑而去做,岂不是明知故犯。这只能说他们的心中缺少一份坚毅。
刚柔并济,方能造就和谐自我。人之初,性本善。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心中存在的应该是一片柔软。在经过一些世俗的磨砺后,总是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有一份坚硬,能否使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是极为重要的。在外,应当表现为坚持本心,不被外物所迷惑,待人处世有条有理,方中有圆。在内,应当表现为孝顺父母,不能让“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情况发生。
不只是自我人格,一个国家的富强也需要这种刚柔并济的态度。一个国家的精魂是他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果失去了它就会使一个国家走向衰败。民乃国之本,一个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度体现了这个国家的发展力,如果处理得当,这种来自国家的关爱更能使人民群众感到舒心。
总而言之,个人需要刚柔并济,同时,国家也需这样的精神,才能有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