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阳光】
倘若世间清明,吾辈愿解甲归田隐于渔礁;倘若盛世将倾,吾辈当万死不辞深入临渊。
汉,匈奴来袭。叫嚣与城内肆意于市间。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未央宫的上方阴云笼罩,压抑人心。武帝深感其忧,遂命霍去病前往战场,解除霍乱。霍去病于乱世之中披上战袍,手执长剑,铁蹄踏过之处信念尽起。领命率三军。将敌人的妄为砍在刀尖。刀光剑影,劈开乱世浮沉。直捣敌军主营,将匈奴赶出关外。又将赐婚酒劲尽倾于泉,朗言道:“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塞外的阳光炙热强烈,披在战士的男儿意气与家国情怀上,将温度带回了汉朝。未央宫头顶上的阳光劈开云层,照亮了清史。
这缕阳光,穿过千年,将霍去病印在战场之上,熠熠生辉。
清,朝廷腐败,西洋来袭,东瀛虎视眈眈。泱泱华夏困于泥沼,越陷越深。黑暗压抑的时代,刺激着战气的颓废与扭曲的时空。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无能至极的清政府派出了李鸿章请求议和,李鸿章却在日本遭遇袭击,大腿中弹。日方请求治疗,那个长着胡子的老人只是说:“再给我一枪,免掉清朝对你们的赔款可好?”又于谈判桌上声嘶力竭,将五千万两白银一压在压,最终于青史终签下了刻骨铭心的骂名。至此再未抵达过日本。当年他笑着说:“这一签,便是千古骂名。殿下,您还小,让老臣代您吧!”他眸中的压抑与隐约的释然,如一缕阳光,照在了史书上。用这千古骂名,背负盛世颓唐。
这缕阳光,穿透腐朽,将李鸿章镶在《马关条约》之中,刺痛人心。
民国,当权者只顾利益,张口人民与平等,满嘴道貌岸然。国民精神低下,旧时代的封建余毒依然顽强生存。鲁迅执起笔杆,在灯光下抨击人性。树人,周树人。这样端正的名字,似乎本该是属于他的。他将温柔的余热给向人民,把含毒的话语刺向社会。他在黑暗中砥砺前行,化作灯火,鼓舞着人性,照亮着前行。白纸黑字,揭开沉沦与逃避。
这缕阳光,穿射黑白,将鲁迅嵌在文字之中,永不褪色。
这些在黑暗中迸发的光芒,是缠绕的温柔,与疾苦于乱世融为一体,那阳光照亮的是爱国者心,是家国情怀。
【篇二:我心目中的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个人我敢写又不敢写,敢爱又不敢爱,敢恨又不敢恨。他注定一生都要背负篡位的骂名,他就是——曹操。
不言而喻,曹操的军事和政治能力是相当好的。他的旗下有许多为他鞠躬尽瘁的人才,而这些人无一不是敬佩曹操的。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和袁绍相比,曹操是处于下风的,但是曹操却打败了袁绍,可见曹操的军事能力很不一般,曹操就像近代史上的拿破仑。
在我个人认为,曹操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曹操教育的每个儿子都各有各的才华,曹操,曹丕,曹植更是在历史上称为“三曹”。
后人们都认为曹操是奸臣,因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曹操篡位是有原因的,因为曹操在当大臣时就看到了当时统治者的无能,他知道将来汉室是会灭亡的。于是他就想:汉室迟早会被他国侵略,等着汉室被他国侵略倒不如自己来当这个皇帝,这样一来自己既不会成为阶下囚,而且还可以享受至高无上的权利和用不完的荣华富贵。于是曹操就抱着这个恋头篡了位。我想要不是当时统治者的无能,也许曹操就不会背负一代奸臣的骂名了吧!况且身为人臣谁又不想跟着一个贤明的君主呢?
史上还有有一件事,那就是杨修之死让曹操受尽了人们的唾骂。杨修是一个极聪明的人,曹操有这样的一个手下应该感到高兴才是,为什么要将杨修杀死呢?后人们都认为是曹操疑心病太重,不相信他人,但我却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杨修太恃才放旷了。明明知道曹操要杀他,但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置军纪于不顾,这样一来曹操就更要杀他了,所以杨修的死有一半是他自己咎由自取。因此我不认为杨修的死全是曹操的错,更何况又有哪个君主眼里容得下像杨修这样比自己聪明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当所有人都讨厌曹操的时候我却很喜欢他,敬佩他,他真的是一个很有智慧,很有才华的人。我可以在电视里看到他的死而流泪,我可以拿起曹操的书读上好几天,我可以向弟弟妹妹们讲诉关于曹操的故事……
如果我可以穿越时光隧道回到三国的话,我想对曹操说:‘常种信任之花于心中,你会发现世界依旧美丽,阳光依旧灿烂……
【篇三:背后】
每个人的背后,其实都藏着什么。是内心难以启齿的另一面,是某个视若珍宝的东西,还是一种无法推卸的责任?——只有我们自己知晓。
在生活中的我们向前走是迎着阳光,背后却是黑暗的影子,隐藏着无数东西。权利、财富、愤怒、机会……一切一切带着致命诱惑的东西在向你袭来,如果你听到了这些恶魔的低喃,并且欣然理得接受了这些恶魔的到来的话,那么你将会失去重要的东西——亲情?时光?亦或者是初心……?
只要自己无愧于心。
六十七岁的白发老欧端坐在那个无数人肖想与头破血流争夺的位置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的女皇帝。
她叫武瞾。
有人说她功成名就,荣华富贵,晚年称帝,可谓圆满一生。
也有人说她心狠手辣,为了陷害竟将自己亲生儿子掐死,野蛮掌政。
但我却认为,武则天这看似有好有坏的评价之中,都是她所背负的一切。
起初刚入宫的她,背负的是全家人的性命,在宫中行走稍有不慎便会引火烧身,在劫难逃,只有心狠手辣才能在宫中存活下去——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战场。
当上皇后的她,背负着大多数臣子的不赞成和骂名,背负着君王的猜疑,还必须随时警惕后宫的陷害。她真的一开始就是那蛇蝎心肠的女子吗?她何曾不是一位温婉善良的闺中千金?
推翻统治称帝的她,背负着前大唐的江山社稷,背负着七十岁的高龄,背负着天下人的骂名,她识良才、兴建水木、开办科举……所有人只看到了她的荣华,她的恶毒,却没有看到她为做出的贡献。
所有不曾言说的一切,都化为了她给自己立下的无字碑。
一生飘泊摆渡,临岸却孤独恩怨情仇,怎堪数,帝王家终究是不归路。
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神龙二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她所背负的,她所祈祷的,她所追求的——都化作无言,飘溢在着影子中了,隐藏在另一个自己的心中了,践行在她的一生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