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让国宝活起来”——观《国家宝藏》有感】
“请再翻慢一点,那么厚一本时间……”这首歌的词填得真是好。正如《国家宝藏》的001号讲解员张国立爷爷所说:“一看到这酷炫的开场就知道我们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
五千年,对于一万年来说,它只是其中的一半;对于时代,对于社会,它是从禅让制到民主的变换,是从马车到飞机的进化。人们总会遗失掉最初的美好,可是那些用历史铸成的文物不会——它们很忠诚,它们相信:我们铭记历史,我们终将不朽!
故宫博物院的第一件展品——《千里江山图》仿佛就在述说这一切。长达11米的画卷,浓厚却不俗的青墨五色,以及画师王希孟的精湛画功构成了这幅古代乃至当代的山水画巅峰之作。说来有点可笑——让我真正记住这幅画作的,不是天才少年王希孟的绝妙画技,不是国宝守护人李晨的精彩演绎,而是画作上千年不褪的颜色。很难想象,这幅古画上的颜色、色泽,乃至渔夫衣服的白色,竟都是孔雀石一类的上等宝石,经过长达20天的磨制才得以制成的,也难怪这幅山水画在平凡中却透露出璀璨。我想,这些颜色定有时光的血脉,不然它们怎会“容颜永驻”呢?
《千里江山图》令我惊叹,乾隆的“各种釉彩大瓶”让我钦佩……而那古老的石鼓却使我生出几许感动。这十座石鼓上刻着从大篆到小篆的演变过程,是祖先留给子孙的宝藏。但时间的沉淀让上面的700多个字,仅剩下300多个了。它们很神秘,也很“残酷”。是它们,让史学家司马光小小年纪就失了父亲,后来以此为动力,专注于研究史实。我想:那流传至今的《资治通鉴》一定也记载了他一生的疼吧?
“万物皆有灵”是啊,这些蕴藏着奥秘、交织着血与泪的古物怎能没有灵魂呢?我们这些年轻之人若不去保护、去倾听它们,岂不是有愧于为他们作出牺牲的前人和同胞呢?
【篇二:相约故宫博物院】
我中了电视节目《国家宝藏》的毒,天天缠着妈妈带我去博物馆。这不,放了寒假,大年初三,我就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故宫博物院。
你知道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总数达到了1807558件,其中6、4%是普通文物,0、4%是资料标本,剩下的93、2%都是国家珍贵文物!每年都会有一万多件文物分布在70多个展厅里展出。你问我怎么知道这么多?我是提前做了功课来的呀!
故宫有9000多间房屋,建筑非常有特色,气势恢宏,造型优美,色彩鲜艳。我在东华门的建筑馆里看到了宫殿建设的整个流程,还有各种各样的屋檐样式。我还知道了一个家族,样式雷家,半个北京城的建筑都是他家设计的。古代人民没有现代的技术,可是他们拥有智慧的头脑,灵活的双手,榫卯结构的建筑就是我们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项很伟大的发明。这种结构的房子,有着弹性的框架,在抗震方面非常有优势。
再说说石鼓吧,这可是入选了《国家宝藏》的珍贵文物啊!它们在公元627年被发现于陕西宝鸡荒野。这些石鼓身上的字形不一,分别命名为:作原、而师、马荐、吾水……它们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被康有为誉为“中华第一古物”,高二尺,直径一尺有余。这十只石鼓记载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前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托起了中国历史的一角,为古文考察提供了非常珍贵的素材。我仔细观察了石鼓上的字,发现每个石鼓上都能找到几个跟现代字相像的象形字。
在石鼓馆,我还看到了方印,被黄色的绸缎包裹着,很特别。故宫最大的一枚方印,是乾隆皇帝85岁时用的,一个人都搬不动呢。
滴答、滴答、滴答……我们走进了钟表馆。它们大多以黄金、宝石、珍珠为装饰,美丽极了!这里的钟表大部分都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献给给皇上的。古代的钟,大小不一,有的很大很大,比如宝塔钟,戏台钟,简直就是一个建筑的缩影;有的造型奇特,充满异域风格,比如钟的几只脚有的用大象驮着,有的用仕女抱着,还有的用小天使背着;到了整点,钟表报时的时候就更奇特了,有的是乐队在演奏,有的是小孩子在敲钟,还有的是动物们伴着音乐游来游去,声音美妙动听。
出了钟表馆,我们又来到了珍宝馆。珍宝馆的宝物真多啊!那里有光闪闪的珍珠,绿油油的翡翠,黄灿灿的金饰,各种各样的项链、耳环、扳指、朝珠……还有一件件精美的瓷器,花纹繁复,美不胜收。妈妈对我说:这些宝物都是宫里皇上皇后使用的,别的人只能是皇上皇后赐给他们才能用。怪不得这么精美,看得我眼花缭乱。
出了珍宝馆,已经是下午四点半了。故宫太大了,这次我们只游览了东线。汹涌的人潮已经散去,站在宽阔的午门前,我依依不舍的回望故宫,真是“一眼千年,一览百朝”啊!以后有机会我会再来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