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碎片化的生活】
当今社会,网络充斥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生活逐渐成为一块块的碎片。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我们的生活已然被信息技术碎片化。
碎片化的生活,碎片化的社会,碎片化的知识,碎片化的人际关系。对人来说,最重要的恐怕莫过于人际关系。早上出门遇见邻居,打个招呼,问声好,心情畅快不少;来到公司、学校,碰上同事、同学,聊上几句,工作、学习也有了些动力;闲暇之时,约上三五好友,喝茶谈心,更是人生一大乐事。曾经,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是这么简单而惬意。但现今,大多数人都是“机”不离手,一有时间便是低头盯着屏幕,人人争当“低头族”。手机那小小的一方屏幕,却好像包含了整个世界,所有人都要一睹为快。活生生的朋友就在面前,我们的眼睛却盯着死气沉沉的屏幕。人们不再出门,不再交友,一个个成为了独立的个体。信息技术好像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撕成了碎片,又好像把人们关进了一间间单人牢房。
技术发展带来的好处固然是巨大的,但这人与人之间的分离难道是我们想要的吗?技术的发达,带来的却是人们目光的短浅。为何甘愿深陷其中呢?手机带给我们的快乐固然美好,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难道不是更美好吗?在阳光明媚的周末,放下手机,呼朋唤友前去郊游,面对和煦的暖阳,呼吸新鲜的空气,与朋友谈笑风生,开怀大笑,人际关系重又变得完整。
在信息时代,任何事都被信息和数字化,甚至人类最宝贵的知识也无法幸免。问一问自己,我有多久没有获取新的知识了?你也许会说,有啊,网络上到处都有知识。不可否认,网络上有巨大的信息量,只消扫上几眼,就能知道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但是,这真的能帮助我们获取知识吗?真正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建立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的。网络上的“知识”,大多是短短的几句话,看完之后,自感“知道了”,便不再过问。有很多人说,网络让我们变笨了。我们并没有变笨,而是我们太久没有获取知识,太久没有自主思考。那么,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有什么方法让我们真正的获取知识呢?答案很简单:纸质书。关上手机,合上电脑,翻开尘封已久的纸质书,重新享受那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这碎片化的潮流中,我们必须重拾过去的生活方式,脱离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才能在周遭的“碎片”中,努力保持自身的完整。
【篇二:思维之火永不灭】
苹果公司的总裁库克认为:我不担心人工智能会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我更担心人类像计算机一样思考,失去了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库克,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计算机设备制造商的总裁,发表这样一番言论,难免有着对公司未来的考量。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段话确实反映了一个常被人们忽略的可怕事实。计算机,最早仅被用于数学运算,作为机器,它表面上是一堆开关,本质也不过是“0”和“1”。尽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在近些年诞生,其依然逃脱不了数据处理的本质。而人类的大脑,作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没有人能完全弄清它的运行方式。这样看来,想让计算机想人脑一样思考,恐怕是不可能的。它所能做的不过是模仿。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独自一人时,人类依然会保有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和自我意识;而计算机则会因为无需表达而不再去处理这种情感。
人类曾拥有着强大的自主思考能力。阿基米德洗澡时想出了浮力的计算公式;牛顿通过苹果落地研究出万有引力定律;布朗通过观察花粉的运动,发现了分子运动的不确定性。而如今,在这样一个被互联网笼罩的世界中,人们动一动手指,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知识便跃然于我们眼前。这固然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但长此以往,又有多少人会再用发现的目光去看待身边的小事?有多少人仍会保持着对同一问题的答案孜孜不倦的追求呢?人类得到知识的途径越是方便,便越是懒惰于获取知识。互联网在给人们获取知识提供方便的同时却阻碍了人类认识新的知识,这不该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吗?
人类不是也永远不该成为机器,我们又怎么能用对待机器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同类呢?老人被车撞到无人敢扶竟遭二次碾压;保姆与孩子独处时竟打伤孩子……这样的新闻我们屡见不鲜,可每一次看到时我却仍不由得心痛,人类究竟要冷漠到怎样的地步才能做出这样的举动?在这些人的脑中,或许只有他们自己,认为世界都该绕着他们转。这样的人从来没有把别人作为一个有情感的生物来看待,可是人类不是机器更不是行尸走肉。或许我们只是在大街上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擦肩而过,甚至不会再遇见第二次,但他依然是人类,他有自己事业、家庭,承受着烦恼与忧愁,你不曾看见却真实存在。想到这里,我们又怎么忍心去伤害别人呢?请放下自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我希望“这些人”永远会是极少数人。
人类存在意义是什么?获取更多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我的理解。而计算机存在的意义恐怕便是协助人类更好地获取知识。没有人类,计算机的存在便没有意义。这样看来,当人类完全地像计算机一样思考,那么我们存在的价值有何以体现呢?人类是为人类而活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构建起了我们这样一个丰富的社会,创造了繁荣的人类历史。我们不该让自己成为一台计算机,只将处理的结果存在自己的“硬盘”里,无论对于知识还是情感,我们都该与别人交流、与人分享,否则一切都会随着我们的逝去而永远消失。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作为人类,身躯终有一天要归为尘土,而我们思维的火光却依然能照亮人类的未来千万年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