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忆丽江】
犹记得初进丽江时,暮色深沉,站在一千六百年历史的大石桥上,踩着拱形桥厚厚的青石板,桥下的河水哗啦啦的流淌,大水车吱吱呀呀的转动,石桥的桥头,有一家卖布农铃的小店,听着一串一串的布农铃随着流水声,叮叮咚咚地作响,仿佛能看见千年马帮从山中慢慢走出来。站在拱桥上,放眼望去,灯火阑珊,朴素美好,流光从潮水中汩汩流过我的此刻。
第二天早晨醒来,天还没亮,坐在窗前的摇椅上,心中是前所未有的平静。抬头望望天,那天空如同水墨画一般,渐渐地,那水墨好似被水晕染了,一层层荡开。还未回过神,太阳也探出了头。金色的光辉给远处的雪山披上了薄纱。温柔的光线由远及近,古城也在温柔的气息中慢慢的苏醒了。
踏出客栈门,街上还未有人,我好像揭开了丽江的面纱——明清式样的瓦房顶,青中带灰的墙壁,陈旧的木匾立在房檐下,沉淀了历史,见证了慢时光。隐约听见了庙宇的敲钟声,“当”“当”“当”,紧接着,似有若无的木鱼声和诵经声遥遥传来,给予我心灵的洗涤。
随步走进一家小小的茶吧,店里的慢谣声悠悠的响着,老板娘穿着一身素色的裙子,手随意的搭在身前的鼓上,随着慢摇声,轻轻地敲打着。见到来客也不招呼,只是像老朋友似的,点了下头。坐在店内,听着悠悠慢谣,心的节奏就慢了下来。一曲毕了,老板娘随手取了一个茶壶,从一个布袋里抓了把茶叶,不疾不徐地温壶、洗杯、投茶、洗茶,一倾一停之间流露出的美,仿若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让人逐渐忘记外界的喧嚣。
在这里,你会觉得时光慢的有理,因为这里的人们活的是一个过程。这是一种原生态的文化,它让我遇见了一个悠闲的自己。
能不忆丽江?她,如来自高山竹楼的娇俏少女,回眸一笑,轻盈无声,言语洒落池塘里,韵味留在清风里。如清茗,香溢万里。这,就是丽江的模样吧。
生活中,布衣叮咚。记忆里,魂牵丽江。
【篇二:】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小镇,洋溢的是古朴、纯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晶莹清澈的湖水,古老、雅致的吊脚楼,育了一代又一代“翠翠”们在这里成长、生活。如今,再看看幻灯片上的凤凰城时,却把我带回了同样的令人向往的古城——丽江、束河。
雨慢慢停下,太阳愉快地露出了笑脸,顺着护城河往上就到了四方街,站在街心,沐浴着阳光,耳朵着充斥着驼铃声和小商小贩的吆喝声,四面都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小巷,两旁的商铺上挂着奇怪的店名,楼上,镂空的小窗格透着灯光,飘着古镇茶香,张开双臂,迎面扑来的是古朴的气息使人的心都沉淀了许久,仿佛被马儿驮着,重回茶马古道手中还攥着——那种带着草帽的布农铃。心境被洗涤得一点杂念都没有,仅有的只有一个词:享受。
第二天一大早,束河古镇才刚刚睁开??的双眼,石板道上没有一个行人,有的只是背着篓子买山竹、山梨的当地农家女,扑闪着她们的双眼,羞涩地用别扭的普通话询问着是否有人买水果,那眸子里,全然没有一丝一毫被商业气息玷污的颜色,她们的眼里是香格里拉大草原的绿,是玉龙雪山的银,是少女的纯。就凭着这个眼神,我觉得我更爱束河的清晨,也许千里走单骑没给这儿的人们带来任何向往,因为质朴就是她们的神!
比起丽江,那座慢慢被商业侵噬的古镇,束河以她恬静、安分的气息博得了我更多的爱恋,没有宗教的束缚,没有信息化的压迫,谁的心不被她释放呢?束河拥有的不仅仅是丽江古镇中沁人心脾的景物的享受,还有更多的朴素的人性美。
三眼泉边,有辛勤工作的洗衣女;茶铺前,有安静织布的苗家女,就连那卖山竹、山梨的农家少女都闪烁着伟大的人性光辉。
多少年来,我们的城市个个一般无二的朴素,很少各式花园,绿地的点缀,缺乏独特的城市装饰,更可怕的是,许多城市已经越来越相似了,北京的胡同,苏州的园林,渐渐湮没在所谓“建设”中。然而束河,不变应万变,这种纯真的古老仍然永葆青春。
梦回古镇,我真的祝愿你,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