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寻找文化的感觉】
我站在宁波博物馆的青石板上,看着一片片老去的砖瓦,缝隙中黄褐色的枯草。厚重的文化感仿佛是一种截然不同的,能够包含一切曾经事物的强大力量,带给我立体的冲击,却又微妙地传达了暖人心房的脆弱感。在灰色的空间里,近距离地触摸文化,有些敬畏,但,更多的是感动。只因多了一点文化的真实。
文化能走进生活,才会有文化的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总是由兴致勃勃到不了了之。明白老子的无为,却又做不到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了解魏晋的玄学,却看不到既保留自我个性又不过分张扬的角度;知道劝学隆礼的荀子,却学不来强调教化,重视礼治的态度;听闻博览群书的孟子,却达不到“书性知天”、“良知良能”的境界;知晓德政合一的贞观之治,却看不透纳百家之言,居安而思危的原则;晓得“御风而行”的列御寇,却无法练就一颗顺势而为,尽享过程之美的平常心;清楚学富五车的孔子,却忽略了“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的气度;领略老庄的闲雅悠然,却望不穿蕴藏其中的低碳生活理念;理解墨子的崇尚绩效,却又本末倒置,注重形式,抛开实用。品读文化,类似吃北方的老面馍馍,虽然有些难啃。但咀嚼之后,又别有一番滋味。当然吃饱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营养的丰富和均衡,并且能够充分吸收。这样生活中也自然会洋溢着文化的感觉。
如今铸就中国梦的脚步永不停息,这些对异国文明的洞察力,对新事物的适应力和接受力,对好坏事物的包容力、抵抗力以及对给各类事物的整合力和驾驭力都需要文化的支撑。我们既需要“入乎其内”又需要“出乎其外”。既能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又能摆脱传统的羁绊。既要深度审视历史而不简单地嘲笑,鞭笞古人,又要挖掘文化的积淀,而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针砭现实但又不轻易断定某一制度的是与非,畅想未来又不胡乱猜想某一思想的错与对。每一个国家的文化形式都是独特的,有着几千年特殊文化底蕴的中国模式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模仿的。这些文化化成不同的元素,融合在每一座生机盎然的城市里,融入在每一位奋斗者的血液里,凝结在点点滴滴,律动生命活力的生活里。
其实,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不要忽冷忽热。既要走进文化又要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足够的真实再加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足以使文化的感觉敲开你的生活之门。
【篇二:我从经典中学到,善待生命】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丞相赋诗慨叹人生苦短,列御寇御风而行,超然洒脱;庄周不为世俗所累;李白淡薄名利留下千古佳话。而反观周兴,来俊臣之辈贪图钱财,使自己一生不得安宁,卫青曾抵抗匈奴立下大功,却为了功名害死李广,自己也忧郁而终。从古以来的古文诗词中,我明白生命应该得到善待;但凡追逐名利而不择手段者,其生命也将暗淡无光。
看见蝴蝶我想起庄子,舞姿翩然。看见月亮我想起李白,对影成三人。陶渊明是时间深处的隐士,采菊东篱下。是啊!他们向往淡泊名利,渴望生命的意义与精彩。想要生命有意义,我们就要善待生命。一个人的存在应该让周围的人感到幸福,而不应该让别人意识到他仅仅是活着而已。当你立下汗马功劳时,人们会敬仰你,渴望拥有和你一样的生命。你的生命是伟大的,因为你在用行动维护它的尊严。而你靠不义之举得到别人的羡慕,那样只能遭人唾弃。纵使拥有百万家产,显赫身份,也换不回完整而精彩的生命。只有淡泊名利,修身奉献,才能得到精彩而完整的一生。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谁都知道。谁都知道的真理,并非谁都重视。拿生命当儿戏,人们总是把安全挂在嘴边,可是在大祸来临之际还在庆幸自己幸运无比。一旦祸从天降,留在人间的只有后悔。
生命就这样随风而逝。失去的生命何来意义与精彩呢?没有了生命,一切将成为梦中的幻影。因此,我们要善待生命。
善待生命,让一生过得有意义。善待生命,要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