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选择远大于努力】
从小父母就告诉我们:“一定要努力,努力学习”。但当我们学业进入初高中时,突然发现除了努力之外还需要另一项技能——选择。
人生就像一道道选择题,不过却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怎么选择,最终都是为了一个目标:让自己变得更好。迈入高中的课堂,此刻的我将面临高考这一个选择,如何通过高考去到理想的大学,这就需要日常的努力,可是当我们努力时还要考虑一件事情——以什么方式去参加高考。
我想在固有的思维当中,参加高考我们应该去提高自己每个门科的成绩,门门为优则代表有希望去自己梦想的大学。但我想说除了这样的方式以外,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作为艺考生参加高考。
艺考生也许有些人没有听说过,但它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却是一个福音,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的成绩只要达到标准分数线,便有机会上大学,不过相对来说可选择性会少一些。当选择成为一名艺考生时,你将要去学习除正常学科之外的一些艺术学科,比如美术、摄影、空乘……这时你需要更加努力,甚至比那些正常参加高考的人更加辛苦,而且要保证成绩不下滑或者更近一步。
参加高考和不参加高考也是一种选择,不参加高考则代表你是保送生或者不去上学的人,这时结果也会不同,保送生晚进入社会几年,但步入社会后薪酬会有上升空间,而另外一种则是相反,早进入社会生活,薪酬在区间徘徊。
这些是现在的选择,当选择之后,你又会面对下一选择,人生便是这样,一道选择题后接着下一道,直至生命消失,你会在人类历史留下痕迹亦或者一生无为。
【篇二:他说我不平凡】
我理想的未来是什么?完成学业,去支教,然后去找份工作,有足够的资金后,寻一个远离快节奏的小城市,开一家茶馆。这个不寻常甚至荒唐的梦想被我身边的所有人否定,除了他。
他二十多岁,还在上大学。八月份的一天,他从上海回来,我见他时,他穿了一件白色的T恤,一条短裤,趿这一双拖鞋,拖鞋的带儿还断了一根。之后他带我出去走走。我们走了好长时间,他说他饿了,我打算去到前面不远的商店买点吃的。他拦住我,笑嘻嘻地:“不用了,我包里带着呢。” 我以为他会带一些面包, 饼干之类的东西,结果他拿出了三个馒头。我惊讶地指着他的馒头说:“你就带的这个,没别的了?”他一本正经地说:“怎么没有,我还带了一瓶矿泉水呢。”“大哥,你什么时候买的?”我一脸的惊讶。“昨天晚上,一块钱仨,我买了三块钱的。”他淡淡地说。
我真的是不敢相信,在很多人眼里,他很有出息,他是保送生,在大学里,偶尔做策划,从来没有跟家里要过一分钱;现在,他开了一家公司。说真话,我很佩服他。但,在我的想象中,他的穿着不该这样朴素,他不应该出门时包里带的是馒头。
他一边吃着馒头,一边跟我说他最近的经历。“我是借钱开的公司,再过些日子,我就把它关了。我也没打算挣钱,只是想奋斗一下,至少咱还创业过。”他问我,有没有想过以后要干什么。我把我的理想说了一遍,他拍拍我的肩膀,似乎很满足地说:“你不平凡,真不愧从小跟我混到大,思想境界就是高!”我撇了撇嘴,用了一个字回答他:“切!”我们就一直这样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地走了二十多里地。
自从我认识他以来,从未听他抱怨过生活的苦,也没见他嫌弃过任何东西。他的自信是建立在自身的能力与价值上。而我的自信是建立在别人的看法上,我常常会对未知的世界感到恐惧,我太在意陌生人的看法,那自信也犹如一张窗户纸,一捅及破。我很清楚地意识到,我需要改变。
我知道我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