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位相关作文

【篇一:走过寂寞】

我家楼下是一个独居多年的老太太,性格极其古怪,她的脸常年覆盖着一层冰霜,没有悲喜,我甚至有些畏惧看到她木然空洞的眼睛。

那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她一个人坐在门前晒太阳,我几乎是本能地快步离开,她显然也看到了我,竟冲着我绽开了一个笑容,我吃了一惊,她今天有些反常。我顿住回了一声好,眼睛却瞄向她怀中捧着的一只红漆木盒,普普通通,没有雕花,也没有多余的纹饰,甚至有些地方漆色剥落,露出地下暗色的木纹,我很好奇盒中的内容,但婆婆显然极其珍视,所以我也没好意思问出口,却和婆婆聊了很久。她今天是真的很开心,我觉得在过去我和她相识的几年里她说过的话也不会比今天多多少。天色渐暗,婆婆起身,我注视着她的身影颤巍地逐渐消失在老旧的门后,心下莫名地一阵凄然。

晚上我早早地上床睡觉。日里婆婆温和的笑容却在我眼前萦绕不回……我迷迷糊糊地感觉到自己正飞速穿过一条迷离的光道,婆婆在我面前,不疾不徐地走着,我看到她的身影在光影中依稀拉长,在通道的尽头,她回过头,是一张年轻的微笑的容颜……

(一)

小小的堂屋里四处挂着白色的布幔,正对着大门贴着一张墨迹淋漓的“奠”,我认出这是一个布设简单的灵堂,而在原本应停放棺材的地方,方方正正地放着一只黑漆木箱,“吱呀—”,我回过头,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儿懵懵懂懂地走进门里,怯生生地叫了一声“娘—”,q全身裹在白色孝服里的女人伸手将她揽入怀中,哭道:“孩子,你的。你没了爹了啊。”小女儿瑟缩在母亲怀里,有些害怕地打量着屋里陌生的装饰。

(二)

还是那个小小的堂屋,还是同样的装设,十来岁的少女独自跪在堂前,我站在门口,凝视着她孤弱的身影,在纸钱飘忽的火光中,我从她满脸泪痕的脸上依稀找到了婆婆的痕迹,我循着纸灰看向供奉着的三尊牌位,是她的父亲,母亲,和哥哥,他们都死了,变成了木牌上刻着的名字,遥遥望着自己的亲人,是什么?我默默伴着少女时代的婆婆,思索着她的悲伤的缘由。

(三)

少女长成了少妇,我已经无从去想自己为何会在梦里读着婆婆一生的舛难。我目送着婆婆在一场又一场的葬礼中变得孤身一人,父兄在战火中死去,母亲病逝,婆婆的性情慢慢变得偏执而古怪,当丈夫要去参军,她以死相逼,婆婆害怕这一切,又希望它快点结束。当男人独自一人跑去参军,我陪着婆婆,抱着她父兄的牌位哭了整夜。

战火蔓延到了乡下,而那个跑去参军的年轻人也一直没有回来。

(四)

战争结束了,外出逃难的她回到曾经的故里,入眼只有一片废墟,她决定去找自的丈夫,她从一个城市流浪到另一个城市,不死心地问每一个经过的人询问丈夫的下落,毫无结果……

(五)

快要步入中年的她拘谨地来到一间布设规整的办公室里,她带着些许期盼地望着对面的人,那人沉吟一番,开口道:“您还是第一个主动找到我们的家属。”她闻言,脸上的光彩更甚!“你的丈夫,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我注意到她脸上希望的、欣喜的光芒一下子黯淡了下去,好似一盏被人忽然掐灭灯芯的油灯,她失神地张了张嘴,最终却什么也没有说出来,泪水无声地从她脸颊滑落。“那。那。”她喃喃低声道,“也就是说。”

她最后带着一只半新的红漆木盒走出那里,脸上最后一丝希冀的红润也消失殆尽,本不属于她这个年岁的皱纹爬满了她的脸……

再后来,搬到现在的住处,腰弯了,背驼了,头发白了,红漆木盒里沉淀的岁月越发沉重,梦的最后,依然是那个年轻的她,捧着一只红漆木盒,一步一步,在梦境深处渐行渐远……

后记

梦醒了。

我躺在床上,泪流满面……

后来我还是会经常看到她,一个人坐在太阳底下,对着一只褪漆的老旧的木盒念叨,我时常会站在阳台上远远地遥望她,一种名叫“孤独”的东西在心底升起,我一直都不知道梦境是否真实,我也一直没去询问那只盒子的来历,但我相信:盒中,一定盛放着属于婆婆,属于过去的岁月,属于那些已逝的永不再来的情感。

也只有它,能够慰藉她的心吧……

【篇二:寻访苏东坡】

这次我们前往海南游学,寻访东坡遗迹,感受东坡的人格与文学。正如游学宣传语上所说,“东坡一生,富贵与坎坷交织,逆境与顺境跌宕,可无论顺逆贫富,他皆能随遇而安,无往而不神清气爽,自得其乐,发现生活之美,把生命的遭遇转化成美丽的诗文。”

苏东坡一生因为仗义执言被贬官数次,杭州,密州,黄州,惠州,儋州,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瑰丽诗篇。其中尤以密州的那段时光,最为精彩,苏轼在煎熬中涅槃,人生真正的放下与豁达,变得平静,安详了,他的诗也成熟了许多。他把自己的感伤、思念和天生的乐观旷达、进取溶于自然,借景抒情,写下了千古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及《水调歌头》。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写出了苏轼悼念亡妻的痛苦。诗中不止于悼念亡妻,“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还体现了苏轼对前途的茫然和生命衰败的感伤。

《水调歌头》抒发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可见思念之深。同时,苏轼把个人的思念升华到天下人的思念,甚至对宇宙的思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天下人在月圆之夜能与亲人团聚的祝福,更体现了他乐天旷达、积极善良的人格特点。

《江城子·密州出猎》全词表现了苏轼的豪放与洒脱,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富有阳刚之气。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寥寥几句,勾勒出了一个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东坡形象。“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抒发了苏东坡虽被贬至密州,依然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情怀。

密州是苏东坡人生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但还不是他人生的终点。随后,东坡又被流放到黄州、惠州,最后被贬到海南岛,当时中国的最蛮荒的地方。被贬至海南在当时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处罚。但是,苏东坡经过多次贬官的历练,到达海南时,他已经是心态平和,波澜不惊,就算面对荒凉的海南岛,他也能够泰然处之,入乡随俗,自得其乐。苏轼在海南,研究了许许多多的美食。在东坡书院,我看到一封苏轼写给儿子的家书,“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讲的是东坡来到了海南,发现当地的一种美食:海砺子,研究了多种吃法。除了海蛎子,还有羊蝎子,东坡肘子都是流传至今的美食。

苏轼为海南做的最大的贡献。就是传道授业,为海南带来了中原文化,让这块蛮荒之地,从此有了文明的生根发芽。苏东坡在海南岛上建立了东坡书院,有许多学子甚至跨海来求学。在苏公祠里,我看到苏轼的牌位旁边立着姜唐佐的牌位,经过了解才知道,他是苏轼众多学生中最为出名的学子,是海南岛第一位进士。

七天的游学已经画上了句号,回程的渡轮正行驶在茫茫的南海上,放眼望去,海天一色,无边无际,海面上波涛澎湃,船过处,激起千堆雪。遥想东坡当年,跨海南渡,心情也定像这波涛般澎湃。此时此刻的我,心情同样的澎湃,只缘与一个伟大的灵魂相遇,我的人生也将从此不同。

<1>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发布规则
渝ICP备15013281号-1 ©Copyright 2014-2025 三文学作文 www.3wx.cn, All Rights Reserved